乞迎安,汪小平,楊 開,田 鑫,陳志會
(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遼寧 盤錦 124010)
氮氣因與油水間存在密度差異而產生重力分異作用[1-2],氣體沿垂向裂縫或高滲孔道上浮至油層頂部,并占據頂部空間,形成次生氣頂,將注水難以波及到的頂部裂縫、微孔隙中的油氣置換出來,并在重力作用下運移至油井采出。
在溫度119℃及壓力30 MPa條件下,氮氣與油的界面張力為8.9 mN/m,遠低于水和油的界面張力(30.5 mN/m),以及氮氣與水的界面張力(49.4 mN/m)[3]。由于水可以進入的最小縫寬是氮氣的14倍[4],氮氣比水更易進入窄裂縫、微孔隙中,置換出更多的油氣。此外,氮氣還具有降低原油黏度、補充地層能量、封堵水竄通道的作用。
小12-13井位于黃沙坨油田構造主體部位,2012年7月投產,2013年5月轉注,轉注前采出程度為31%。井區(qū)所處位置油層厚度大,剩余油相對富集,注采井間連通性好。因此,將小12-13井組確定為試驗井組。將該井組儲層參數與國內外氮氣驅油藏推薦標準[5](表1)對比可知,該井組油藏參數滿足氮氣驅油藏篩選標準?;鹕綆r油藏氮氣驅雖未檢索到相關借鑒文獻,但具有雙重介質的碳酸鹽巖油藏在國內試驗已有成功先例[6],因此,確認火山巖油藏氮氣驅技術可行。
表1 小12-13井組地質條件氣驅可行性評價
黃沙坨油田氮氣驅先導試驗設計為“氮氣泡沫+氣水混合”的雙段塞。為防止形成氣竄,第1段塞設計為氮氣泡沫驅方式,泡沫視黏度高,在多孔介質形成賈敏效應,對高滲透通道產生封堵作用[7]。第2段塞設計為氣水混注方式,注水可降低注氣壓力,保證氮氣的有效注入,同時,混注方式也有助于抑制氣竄發(fā)生。
2.2.1 發(fā)泡劑的篩選
通過實驗,對 SAS、ABS、SDS、AES 4 種發(fā)泡濟進行了篩選[8]。經過200℃溫度下的處理后對發(fā)泡劑進行了室內評價實驗,檢測發(fā)泡劑在不同濃度下的發(fā)泡體積與半析水周期。實驗結果表明(圖1、2),SDS具有良好的發(fā)泡性、耐高溫性與泡沫穩(wěn)定性,因此,優(yōu)選SDS作為黃沙坨油田氮氣驅先導試驗的發(fā)泡劑。此外,通過實驗還確定了發(fā)泡劑合理使用濃度為0.5%。
圖1 200℃處理后發(fā)泡劑發(fā)泡體積隨濃度變化曲線
圖2 200℃處理后泡沫半析水期隨濃度變化曲線
2.2.2 氣液比實驗研究
模擬黃沙坨油田油藏儲層物性,基質滲透率取值為 0.9 ×10-3μm2,裂縫滲透率為 12.0 ×10-3μm2,孔隙度為7.9%,實驗用油取自黃沙坨油田,原油密度為0.83 g/cm3,黏度為5.42 mPa·s。借鑒文獻[9]的研究,利用長巖心模型驅替實驗裝置,在溫度為96℃,注入壓力為16.0~18.5 MPa,氣液比分別為1∶1、2∶1和3∶1的條件下進行水驅后氮氣泡沫驅室內實驗,計算氮氣泡沫驅提高采收率幅度。實驗結果表明氣液比為2∶1時,采收率提高幅度最大,達到18.1%(圖3)。
圖3 不同氣液比與提高采收率幅度關系曲線
2.2.3 注采方式數模研究
利用數值模擬軟件CMG2010-STARS,構建40×36×9型網格模型,探究小12-13井組在構造不同位置氮氣驅實驗效果。模擬結果表明,在相同注入量下,“低注高采”氣驅方式注采井間的波及體積最大,油藏動用程度最高。
試驗井組所在的小25塊油藏具有一定傾角和垂向滲透性。吸水剖面測試結果表明,油藏下部動用程度大,吸水強度高,上部吸水效果差[10]。采用低部位注氣,高部位開采的方式,有利于氮氣向上擠壓,捕集零散剩余油,驅替路徑延長,還有利于氣竄控制。
黃沙坨油田目前地層壓力在20 MPa以上,為保證氣驅注入過程安全,設計滿足高壓注入的井口和工藝管柱。工藝管柱配置了Y521-148封隔器,工作壓差達到50 MPa,實現對環(huán)空的有效封隔。注汽井口設計為KQ65-35型采油(氣)井口裝置,工作壓力達到35 MPa。
2013年5月,在黃沙坨油田小12-13井組上開展了氮氣驅試驗,2014年1月結束,共分為4個階段:空白水驅、氮氣泡沫驅、間歇停注和氣水混驅。
累計注入標準狀況下氮氣量為334.6×104m3,折算地下體積為24850 m3。累計注水量為12124.1 m3,處理半徑約為51.1 m。平均注氣壓力為19.4 MPa(表2)。
表2 小12-13氮氣驅注入參數統計
3.2.1 測試資料分析
為分析氮氣驅試驗效果,在試驗前后對示蹤劑、井底壓力、采出液發(fā)泡劑濃度、采出氣組分等多項關鍵參數進行了錄取。措施后平均注水壓力上升6 MPa,視吸水指數下降4 m3/(d·MPa),氮氣泡沫驅對優(yōu)勢水流通道產生封堵作用。示蹤劑檢測顯示,措施后主裂縫水流推進速度由水驅時36.2 m/d減緩至12.7 m/d,說明氮氣泡沫驅能明顯控制水流沿主裂縫方向竄進;測試注水井底壓力為38.1 MPa,氮氣泡沫壓力為43.6 MPa,壓力升高5.5 MPa,說明注入的氮氣能有效彌補井組地下虧空,保持地層壓力。經產出氣取樣分析,氮氣濃度均在10%以下,采出液檢測發(fā)泡劑濃度均在0.07%以下,說明采用先“氮氣泡沫”后“氣水混注”的雙段塞注入方式合理,有效抑制了氣竄與水竄的發(fā)生。
3.2.2 增油效果及經濟效益分析
小12-13井組對應生產井共開井12口,其中有10口井見到明顯增油效果,一線井見效率為87.5%,井組單井見效率達到83.3%,與氣驅前對比,日產液基本保持穩(wěn)定,最高日增油14.3 t/d,含水降幅達6.8%。截至2014年9月底,平均日增油8.2 t/d,含水降低4.3%,累計凈增油3517 t,有效期達到425 d。累計投入氮氣、發(fā)泡劑等費用合計687.15×104元,階段創(chuàng)效1445.79×104元,階段投入產出比為1.0∶2.1。
(1)在正韻律沉積的低滲透油藏,氮氣驅依靠自身物理滲流特性,表現出與水驅不同的驅替路徑和技術優(yōu)勢。氮氣驅增產機理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增產機理為重力分異作用。
(2)氮氣密度小、黏度低,易氣竄,采用氮氣泡沫與氣水混注方式可有效抑制氣竄的發(fā)生。
(3)試驗結果表明,具有雙重介質特征的黃沙坨火山巖油藏在水驅過后,采用低注高采的氮氣驅方式技術可行。
[1]李士倫,張正卿.注氣提高石油采收率技術[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2-65.
[2]譚天恩,竇梅,周明華.化工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247-248.
[3]白鳳瀚,申友青,孟慶春.雁翎油田注氮氣提高采收率現場試驗[J].石油學報,1998,19(4):61-68.
[4]黃代國.雁翎油田注氮氣增產機理的實驗評價[J].石油學報,1998,13(4):68 -69.
[5]董平志.大蘆湖油田氮氣驅提高厚層低滲透油藏采收率先導試驗[J].特種油氣藏,2011,18(2):104-106.
[6]文玉蓮,杜志敏,郭肖.裂縫性油藏注氣提高采收率技術進展[J].西南石油學報,2005,27(6):49-52.
[7]趙田紅,蒲萬芬,金發(fā)揚,等.空氣泡沫驅油室內實驗研究[J].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13,30(9):1007-1009.
[8]劉澤凱,閔家華.泡沫驅油在勝利油田的應用[J].油氣采收率技術,1996,3(3):23 -29.
[9]徐飛,劉華,宋元新,等.低滲透裂縫性油藏水氣交注非混相驅提高采收率研究[J].石油化工應用,2012,36(5):86-86.
[10]馬強.黃沙坨火山巖油田注水開發(fā)實踐[J].吐哈油氣,2008,13(1):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