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首個失智村——湖邊的騰那本是專門收容老年癡呆失智病人的專業(yè)療養(yǎng)院。它的設計理念從“延長正常生活”的概念出發(fā),以“參與”取代“代勞”,拉長失智病人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時間,為老人癡呆的照護提供另類的制度化選項。
高齡社會是許多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全球失智人口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有人甚至調侃道:“只要活得夠久,失智是早晚的事!”
德國近來出現(xiàn)全德第一個失智村,從“延長正常生活”的概念出發(fā),以“參與”取代“代勞”,為老人癡呆的照護難題,提出另類的制度化選項。
像個生活機能健全的小村
也像度假旅館
這個全德第一個標榜以“參與”為中心概念的失智村命名為“湖邊的騰那本”,坐落于哈默爾恩市郊自然保護區(qū)內,緊臨馬場和湖邊步道,綠意盎然。哈默爾恩以格林童話“彩衣吹笛人”聞名,市區(qū)到處是老鼠和吹笛人的印記,復述著13世紀花衣魔笛手報復村民背信、誘拐小孩的古老傳說,每年吸引百萬游客上門。
湖邊的騰那本,浪漫的名字讓人聯(lián)想起寧靜雅致的湖邊小村,實際上卻是一個由四棟平房組成、占地1100平方米(約三個足球場大)、專門收容失智病人的專業(yè)療養(yǎng)院。
所謂“參與”,就是只要病人愿意,也做得到,就鼓勵他們參與生活的柴米油鹽——買菜、烹飪、烤蛋糕、收拾碗筷、曬衣服、種菜等——拉長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時間,延緩病情惡化。為此療養(yǎng)院設有一個簡單超市、接待柜臺、 咖啡廳、 美發(fā)院、果園、花園、小山丘、健身設備等基礎設施,整體感覺像個生活機能健全的小村,也像度假旅館。
四棟不同顏色的房子排成一個扁平的圓圈,中間是院子,周圍圈有約一米高的簡單籬笆,防止病人走失,不管怎么走,對外出口只有一個,是整個療養(yǎng)院唯一有門禁的地方。
每棟房子分隔出13間私人套房,每間16平方米,另外還有大客廳、餐廳和活動室等寬敞的公共空間,設計的精神在于,碰到討厭的人,失智病人也有機會走開。
鼓勵互動,尊重個人差異
讓病人有成就感
深度參與管理理念設計的史丹門說,騰那本借用法國小說家莫伯桑的經典名言:“與人的交往,讓生命值得活下去”,鼓勵和他人互動是失智照護極重要的一環(huán),“但我們更尊重個人差異,不會勉強?!?/p>
為了方便管理,一般療養(yǎng)院有一套共同的作息時間表和行為準則,騰那本顛倒過來;在一般養(yǎng)老院會被糾正的事,這里不會。騰那本盡量配合病人的習慣和喜惡,史丹門舉例:假如有人特別有創(chuàng)意,愛邊喝咖啡邊玩,在杯緣畫畫,何必以失禮為由出言禁止?有人晚上不睡,看電視到半夜,那又如何?晚點吃早餐就是了;有人老是忘記洗過澡沒有,一天洗五次,也沒辦法,只要確保水龍頭關了就行。
入院后院方最關鍵的一個工作是和外面專家攜手,進行所謂的“個人經歷回顧”,一起找出病人擅長的、喜歡做的事,史丹門表示,“重點是強調會什么,強化成功經驗,讓病人有成就感,生活愉快,而非放大缺失,讓病人害怕,越加退縮,變成惡性循環(huán)?!逼┤缬胁∪穗m已認不出兒女,但年輕時最愛的勾針一點沒忘,整天勾個不停,不亦樂乎, 屋子到處是她的巧手作品——杯墊、椅墊、窗飾,美極了!
騰那本每棟房子住13個病人,工作人員則分兩班制兩人一組,其中一人負責醫(yī)藥護理, 另一人叫做“生活陪伴員”,類似管家或保姆,負責一屋子的家務,擬定每天三餐菜單、采買、烹煮、清潔善后、洗衣曬衣折衣等,鼓勵病人一起動手。
平常人輕松平常的購物行為攸關交易能力的保持,是失智療養(yǎng)院極核心的一環(huán)。80歲了牙齒還很好的維那就很喜歡買私房餅干獨享,令人欣慰的是,他還沒喪失用錢能力;花爾桃一輩子重視門面,只要讓她打扮得體,她很樂意分擔上超市采購的重任。
在自家一樣的生活空間
MAKS療法取代藥物治療
療養(yǎng)院自許為失智者的生活空間,一切越“正?!痹胶?,最好像在自家一樣舒適自在,所以病人可以帶來自己的家具,延續(xù)熟悉的個人空間,但又比在家離群索居強太多。
除了和他人接觸外,還可以參加各種不同的治療,如音樂、藝術療法、認知訓練、感官練習等,重拾記憶。因為白天活動量大,又幫忙家事又參加療法,所以晚上大多睡得好,夜里雖然全院只有兩名工作人員留守,開張一年以來,還沒出過事。
近年來德國醫(yī)學界積極主張的失智癥MAKS療法,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MAKS指的是包涵動作技能、認知能力、日常生活及心靈喚醒的綜合療法,取代藥物治療。
潔西卡50歲就因早發(fā)失智而成為院里最年輕的患者,她以前在航空公司做事,如今經常坐到工作人員的電腦前寫郵件,以為還在上班。院長博斯瓦雷克表示:“越早發(fā)病的,越是來勢洶洶,惡化得快?!辈灰詾槭е鞘抢夏耆说膶@?,日前她又收到兩個申請入院的案子,都才五十出頭。
德國的專業(yè)失智療養(yǎng)院不少,但像騰那本模擬現(xiàn)實情境的,目前全德僅此一家,史丹門透露,德國同行訪客絡繹不絕,預計很快有人跟進,前提是必須解決龐大的建造經費和克服護理人手不足兩大障礙。騰那本因為自己有地,所以速度很快,只投入600萬歐元就建院完成。院里共有35名專、兼職工作人員(包括園丁、水電工 等),照顧52名病人,病人每月繳交的費用只比一般療養(yǎng)院多出兩百歐元,價格上極具競爭力。
曾到荷蘭取經吸收靈感
設有家屬代表委員會
歐洲、甚至全球第一家失智村,早在2009年就出現(xiàn)在荷蘭的侯格威。騰那本也曾經到荷蘭取經,吸收靈感,最后配合德國人對隱私的強烈要求,舍棄語音監(jiān)控,增加套房個人衛(wèi)浴設備。記者拍照,限于隱私權保護,也只能選拍家屬簽過同意書的病人。
對于外界欺騙或囚禁的批評,院長博斯瓦雷克猛搖頭表示不解,籬笆是政府監(jiān)管單位的安全要求,失智病人本來就活在另一個時空,欺騙從何說起?她反問:“讓病人開開心心,平平靜靜,有何不好?”何況為確保失智病人權益,療養(yǎng)院設有家屬代表委員會,院方定時與家屬代表們開會,參與重大決議,不斷改善管理辦法。
德國的健康保險分為醫(yī)療和照護保險兩種,醫(yī)療保險管生病時的醫(yī)藥手術費,照護保險補助照護所需支出,病人需要旁人協(xié)助程度越高的,獲得的照護補助也就越多,因此許多療養(yǎng)院沒有動機改善病人病情。還好現(xiàn)在主管單位漸漸理解到制度的荒謬之處,“像我們這樣逆向操作、 努力改善病人獨立生活能力的,開始得到肯定,不再被砍補助處罰?!?/p>
德國失智人口目前約150萬人,其中2/3靠家人照護,早已不堪負荷,柏林人口發(fā)展研究所預測,到2050年,這個數(shù)字將翻倍,制度化照護系統(tǒng)的建立及專業(yè)照護人才的培養(yǎng)已成燃眉之急。
騰那本的收費依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扣除國家照護保險的補助,病人每月要自費的部分在1700~2100歐元之間,對一般中產階級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如何好好的老死,不僅是21世紀全球性的社會挑戰(zhàn),更是經濟難題。
(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