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首次旅西官員海外游記中的德國敘事

        2015-10-15 11:09:21張宗藍
        貴州文史叢刊 2015年3期

        張宗藍

        摘 要:晚清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與此同時,晚清時期也是新時代黎明前的黑暗,一批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嘗試借鑒西方國家治國安邦之策和科技文明之光用以照亮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晚清出使大臣和旅德的文人志士關于德國的想象與書寫對德國形象在中國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他們以親歷者的身份對德國社會的展示,粉碎了近代關于“洋鬼子”形象的刻板印象,為中國現代國家的建構找到了可供參考的模板。通過分析晚清首次出訪歐洲的外交人員在海外游記中對于德國的書寫,厘清西學東漸過程中形成的“以德為師”的路徑開端和德國作為現代中國的“他者”形象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海外游記 異國形象 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3-71-78

        晚清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大清帝國經歷了康乾盛世以后因激烈的國內矛盾和日漸嚴峻的國際沖突,在內政腐敗和列強入侵的雙重壓力下開始走向末路。與此同時,晚清時期也是新時代黎明前的黑暗,一批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嘗試借鑒西方國家治國安邦之策和科技文明之光用以照亮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清王朝自詡為“天朝上國”,視其他國家為蠻夷,推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和以中國為中心的“藩屬朝貢”體系。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清王朝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急劇變化。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的堅艦利炮將晚清帝國驚醒,清政府被動地與西方世界進行交流。1871年,德意志統(tǒng)一使得日耳曼民族在歐洲迅速崛起,德國在軍事、政治、工業(yè)和市政建設以及教育體制等方面開始成為晚清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楷模。晚清出使大臣和旅德的文人志士關于德國的想象與書寫對德國形象在中國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雖然從蒙元時期就有到過歐洲的中國人〔1〕,但親歷西方留下記述并在國內產生影響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事情。伴隨著屈辱和痛苦,清政府意識到:“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洞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其中隔閡之由,總因彼有使來,我無使往?!薄?〕(P1)遂于1861年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這是清政府為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總理衙門”也被稱為“總署”或“譯署”,其下屬機構有海關總稅務司署和培養(yǎng)外語人才的同文館等。1868年清王朝開始正式派遣使西官員,1876年正式派駐歐美使節(jié)。對出洋的使臣,總理衙門提出這樣的要求:“凡有關系外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咨報。數年以后,各國事機,中國人員可以洞悉,不至漫無把握。”〔3〕(P59)因此,晚清使西官員和隨從人員留下了豐富的資料記錄對異域的見聞感受,他們的游記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國人眼中的西方世界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在正式派駐使西官員以前,1866年總署借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回國探親之機,派遣赫德的秘書斌椿及其子內務府筆帖式廣英帶領三名同文館學生鳳儀、彥慧、德彝跟隨赴歐游歷,此次歐游,斌椿奉命寫成的《乘槎筆記》和張德彝興致盎然地撰寫的《海航述奇》,是晚清使西官員海外游記的濫觴。

        海外游記亦稱域外游記、旅外游記,指作者游歷海外或出使異國時所作的筆記、日志、記行等,多為記述旅途見聞、考察異域風物、抒發(fā)旅行感受等內容。晚清以來眾多外交使臣、政商人員以及流亡士人和留學生的旅外游記極大地開拓了國人的視野,這些游記反映了國人對西方世界由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的實際經歷,展示了國人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晚清海外游記的創(chuàng)作經歷了一個開端、發(fā)展到鼎盛的過程。1860年代是晚清海外游記的開創(chuàng)期,斌椿的《乘槎筆記》、張德彝的《航海述奇》和志剛的《初使泰西游記》等為其代表作。其后的七八十年代為發(fā)展期,代表作有黎庶昌的《西洋雜記》、劉錫鴻《英軺日記》、李鳳苞的《使德日記》、徐建寅的《歐游雜錄》等;1890年代至清朝滅亡期間為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外交往來頻繁,使得域外游記產量頗豐,代表作有薛福成的《出使四國日記》、康有為的《歐洲十一國游記》等。在這些海外游記中,不乏涉及德國和以德國為主體的篇章,向國人展示了德國形象從模糊到清晰、從片面到整體的發(fā)展過程。域外游記在近代的勃興與時代需求密切相關,近代中國遇到“數千年未有之變局”〔4〕(P12),一直以天朝為中心,以中國為天下的晚清士大夫躬逢其時,不能不為國家的命運乃至數千年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出路考慮,認識西方成了朝野上下關注的問題。近代中國的出使大臣們面臨著國家被殖民的危險,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態(tài)游歷西方諸列強,他們的旅行與考察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國家使命感,盡管懷著強烈的民族文化優(yōu)越感,他們在描繪所見所聞時是懷著善意的凝視進行敘事的,他們的寫作以有利于邦交為原則。

        游記是最好的研究異國形象的文學載體,游記作者的“旅行者”身份,涉及文化認證與文化轉移。晚清出使西方的外交人員和旅西的知識分子,親歷西方所帶來的兩種文化相互交流與影響的痕跡,必然會在游記文本中體現。長期以來,中國近現代時期海外旅行或考察記述,都是作為歷史文獻在史學研究領域與涉外研究領域被反復征用。盡管歷史敘述與旅行寫作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即使用讓人信服的方式——以親歷者的口吻敘述他的所見所聞,但旅行作者卻不必像歷史學家那樣為知識的真實性負責,他被允許運用文學化的想象和描述。晚清以來的海外游記作品融客觀記述與主觀想象為一體,將各種文體隨意轉換,形成了萬花筒般的雜糅文體。西行者們身臨異國,其游記反映了近代以來東西方社會發(fā)展的落差,這種以目擊者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稱的寫作,貌似客觀的記錄實,則充滿了個人情緒化的臆測、偏見與誤解,又無不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道德價值取向和個人的趣味偏好。由于海外游記文體的特殊性,長期以來被文學研究所忽略,僅被歷史領域當作地理歷史文獻使用。比較文學的形象學研究已經開始將中國近代以來的海外旅行現象以及大量的海外游記作品作為一種獨立 主題予以重視和展開研究。而斌椿的《乘槎筆記》和張德彝的《海航述奇》作為晚清官員海外游記的濫觴則具有里程碑意義。endprint

        一、“洋鬼子”——早期國人對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印象

        自中西交往以來,中國人以“番鬼”、“紅毛番”、“碧眼夷奴”、“洋鬼子”等稱謂來稱呼有著白皙的膚色、非黑色的頭發(fā)、藍綠的眼珠、高鼻深目的西方人,甚至認為他們不會下跪是因為膝蓋不能彎曲的緣故,這種充滿敵意與誤解的言論在鴉片戰(zhàn)爭后達到高潮。雖然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1623年就到了北京,普魯士商船也于1752年-1757年間數次到達廣州,但明清間的這種國際交往是零星的,國人對西洋各國、各民族分辨不清,對日耳曼民族的認識也還處在統(tǒng)稱“洋鬼子”的蒙昧階段。并且由于中德之間早期的商貿交往缺乏直接性,十九世紀德意志與中國的陸路貿易受制于俄羅斯,而海路貿易在很大程度上則受制于英國,漢堡的進口商大都在倫敦購買中國的商品,而德意志的毛布則由英國商人從海陸或俄羅斯商人從陸路出口到中國來。盡管也有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德意志商人,但他們?yōu)榱吮阌诮灰淄7掠?,甚至在交流中也使用英語。對西方世界了解不多的國人根本分辨不出英吉利、法蘭西和普魯士人之間的區(qū)別。因西洋人的服裝和語言與中土不同,而被描述為“詭裝競怪怪,蠻語矜諓諓”〔5〕(P222)。在國人的想象世界里,洋人深目高鼻、金發(fā)碧眸、卷發(fā)赤眉的模樣,使之不免聯想到地獄里的妖魔形象,于是有了“白者乃真鬼,語音類禽鳥,脛長面多毛,眼綠疾顧瞭”〔6〕(P190)的指稱。除了對于西方人的外貌和語言感到疑惑與恐懼外,在流傳頗廣的民間戲曲里,對外國人的諷刺也屢見不鮮。如當時風行的曲牌“嘆十曲”有:“洋鬼子進中國嘆了頭一聲,看了看中國人目秀眉清”,“洋鬼子照鏡子嘆了二聲,瞧了瞧自己樣好不傷情,黃發(fā)卷毛眼珠兒綠,手拿著哭喪棒好似個猴精”〔7〕(P322)。憑藉“天朝上國”的文化優(yōu)越感,向來缺乏想象力的國人在對西方人的外貌特征的諷刺方面得到極大的補償。晚清時期“不論是官員紳士還是平民百姓,對西方人的最初印象極為相似,這種妖魔化的印象歸類是由上下階層共同建構的結果”〔8〕(P60)。鐘叔河在《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一書中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認為:“長期封閉的社會使得人們對于外部世界極度的無知,而無知造成的偏見和固執(zhí)又加深了敵視一切新事物的病態(tài)心理,給無知穿戴上一套理直氣壯的冠服?!薄?〕(P58) 而晚清走出國門的先行者撰寫的旅外游記則是對國人認識世界的形象啟蒙。

        清代國人理性認識西方世界的著作最早有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謝清高的《海錄》等。在這些作品中,德意志逐漸開始進入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盡管對其還只是一些轉述性的介紹,且有些內容不夠真實。如《海國聞見錄》一書中稱“普魯社,系俄羅斯種類也。北接吝因,西隔海與英圭黎對峙,沿北海而至吝因”〔10〕(P27)。謝清高稱普魯士為“帶輦”。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雖然謝清高有到過歐洲的經歷,但終究也沒能踏上德意志的土地,對德意志的直觀認識不多。他們著作中所用的資料是西方史地研究的譯本和西洋商賈和傳教士所提供的間接信息,由于信息的間接性和翻譯、交流的難度影響了資料的可信性。鴉片戰(zhàn)爭后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對西方的認識更為嚴謹務實,如林則徐在《四洲志》中分三個章節(jié)介紹路歐塞特里國(奧地利)、普魯社國(普魯士)和耶馬尼國(日耳曼,即除普魯士、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諸邦)的情況;魏源的《海國圖志》則對德意志疆域、屬國、社會制度和民族特征等方面做了詳細介紹;徐繼畬在《瀛環(huán)志略》里點評奧地利的衰敗肇始于“啟累代之兵端,開殘殺之劫運”,而普魯士之興盛得益于“修政睦鄰,不事摟伐”〔11〕(P156)。這些論著是中國人對西方世界最早的認識成果,它們的出現對于德意志形象在中國的確立具有開啟性的意義,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晚清知識分子對包括德意志在內的西方各國的認識,使德國在華形象的建構有了實質性的飛躍。但晚清時期,普通人是很難獲取關于西方國家的直接信息,“洋鬼子”仍是民間對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形象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代表大清國出訪歐洲的清廷使臣、駐外使節(jié)及其隨從人員,他們的日志和游記記錄了對異域的親歷、見聞和感受,他們以親歷者的身份對德國社會進行的生動描繪粉碎了近代關于“洋鬼子”形象的刻板印象,這些日志和游記是最具有形象學意義的第一手資料。本文通過對首次旅西官員斌椿及其隨從張德彝的旅西游記文本的細讀,梳理出德國形象在近代中國建構的直接濫觴,通過文本中對德國的表述(representation)顛覆了直接與德國接觸之前所形成的“洋鬼子”套話的單一模式。

        二、意識形態(tài)抑或烏托邦——首次旅西官員游記中的德國形象

        孟華在《比較文學形象學》一書的序言中強調“游記研究是比較文學的傳統(tǒng)研究領域。‘自古以來,旅行是與外國人相遇的最好辦法”〔12〕(P156)。游記是旅行者主體文化和到達地客體文化之間交流比較的產物,這種交流必然帶來兩種文化的碰撞,從而把主客體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展示出來。把游記作為跨文化旅行和形象學研究的對象,考察文本字里行間折射出來的兩種文化形象的差異與相互滲透,才能達到深入理解異國形象精神內涵的目的。正如亞利·里德(Eric Leed)在《旅行者的思想》一書中所說“旅行是歷史長河中‘新事物的主要源泉”,旅行創(chuàng)造了“異國”與“稀奇”的經驗和概念?!?3〕(P21)晚清使西游記中的德國形象對當時國人認識世界、形成異國形象有著重要影響。比較文學意義上的異國形象是“社會集體想象物”,即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對異國的總體認識。晚清海外游記的作者作為“社會集體想象物”的媒介通過其對異域的親歷和書寫,一方面代表了晚清國人對外國的整體抑或片面的認識,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著國人對他國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念。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夷夏有別的觀念,借助于對西方他者形象的想象和界定,開始建構自我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實現保羅·利科所論證的社會想象實踐上多樣性的兩極——“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的建構。烏托邦具有顛覆社會的功能,而意識形態(tài)恰要維護和保持現有的社會形態(tài)。在《乘槎筆記》和《海航述奇》中,斌椿和張德彝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的糾結隨處可見,作為晚清旅西官員海外游記的濫觴,其中的德國敘事體現了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形象作為“文化他者”在晚清海外游記中所昭示出的意識形態(tài)抑或烏托邦傾向,德國形象的多樣性就游弋在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兩極之間。endprint

        1、“中土西來第一人”對德意志的艷羨

        同治五年(1866)首次由清政府派遣的赴泰西游歷者斌椿在《天外歸帆草·曉起》中寫下“愧聞異域咸稱說,中土西來第一人”〔15〕(P190)的詩句。在晚清與西方的交往中,這位前任山西襄陵縣知縣帶領著同文館學生張德彝等一行五人隨赫德在歐洲游歷多國,他們于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離開北京,經過近兩個月的海上航行于三月十八日到達法國馬賽。作為第一批親自接觸、了解西方文化的使者,總理衙門對斌椿等人西行給予的任務是將其在歐洲“所過之山川、形勢、風土人情,詳細記載,繪圖貼說,帶回中國,以資印證”〔16〕(P1)。此次泰西之游,斌椿對所有的新鮮事物興致盎然,稱贊“非親到不知有此勝境”。作為大清帝國派遣的首位官員,斌椿在歐洲受到各國政要的熱情款待,“各國君臣,無不殷勤延接,宴會無虛日”〔16〕(P2)。在其游歷所經的十一個國家中,幾次到訪德意志諸邦,如五月二十日至廿一日在漢堡、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普魯士、六月十六日到漢諾威,可以說德意志是他們此次出游行經最多的邦國。未踏

        上德意志的土地之前,在英、法游歷時就已經接觸、見識到了友好、賢能的德國人?!冻碎豆P記》中記有 “(三月二十七日)夜,德侯(名理文)請觀劇”、“二十九日,德侯贈譯唐詩一本。(人極風雅,日以詩酒消遣,不樂仕進。)四月初一日,德侯來,當贈五律一章”。〔16〕(P20-21)這位名叫理文的德侯不但對中國人非常友好,數次約斌椿看戲(“六月二十八日,德侯約觀劇”),而且也非常熱愛中國文學,有漢詩譯作和創(chuàng)作。斌椿在英國時還得知英王居然也有從德意志引進之事,“(英)王歿,無子,國人招日耳曼之漢挪瓦王來英,奉以為王。乾隆時,嗣王亦賢。已而貿易五印度,富強過昔時”〔16〕(P22)。雖然這種事情在王權獨歸一家的中國是匪夷所思,但這種賢德之人和擁戴賢能者為王的民主做派以及國富民強的社會狀況,著實讓初次西游者心生羨慕。

        五月二十日,斌椿一行到達酣博爾(漢堡),他們看到真實的異邦不是傳說中的蠻荒之地,而是可以和西湖相媲美的天堂勝景,投宿的寓所“樓舍臨湖,宏敞無比。湖寬廣數百里,東西橋梁相望,樓閣圍繞如大環(huán)。畫船數十,往來其中。西湖六橋風景,如在目前”〔16〕(P35)。這里的娛樂活動豐富,看戲是斌椿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夷人在斌椿眼里是可以撼動中國古典美女地位的能歌善騎的麗人。在酣博爾(漢堡)“夜觀馳馬戲,女郎十五六人,演各戰(zhàn)陣,均能于馬上跳躍馳驟,巧捷異常”〔16〕(P35)。二十一日,拜威稅司,“其夫人姊妹皆善歌,能鼓琴。臨行,各贈照像一,眉目秀麗,竟如其人。攜之中華,恐二喬不能專美千古”〔16〕(P35)。斌椿接下來對日耳曼諸邦的描繪與評價,向國人展現了一個商貿繁盛、工業(yè)發(fā)達、技術先進、君王勤政、戰(zhàn)勝外敵、民眾愛國、對外友好的烏托邦景象?!昂ú栟栃Q易最盛”。“布國(普魯士)都,名伯爾靈……樓宇高峻,街市整齊,周三十六里,人民二十余萬。前日,與奧士里亞交戰(zhàn),大勝……嘉慶十一年,法人割其境土之半,遂削弱。后六年,布人不悅法政,思故主,合攻法師,遂復故土。地分東西兩土,共八部。產銅、鐵、絲、布,鐵器最精,工細若金銀造。瓷器尤良,堅致不亞華產。西部產鋼鐵,造炮甲于泰西”〔16〕(P42)。斌椿一行還受到了王后的接見,這在他六月十四日的游記中有詳細的記載:“是日,總理哈公來拜,告以王在軍中。妃聞使君來,請見。戌正二刻入宮,燈火輝煌。妃云:‘寡君在軍中,聞中國天使到此,愿兩國永好無間。因行期匆促,故請見,俟王歸向述也?!薄?6〕(P43)在中西交往中,最讓晚清帝王不能接受的是西方使節(jié)不肯行跪拜禮,因而拒絕接見;然而斌椿一行游歷歐洲時受到多國元首接見,他們都表現出一種主殷客尊的禮節(jié)。斌椿敏感地注意到西方不同于中國的禮儀,而且不厭其煩地記下了每一次被政要接見時這種消弭等級差別的親切會面。《乘槎筆記》還記載了西方社會的工業(yè)生產狀況,向國人展視了近代西方的先進武器,如“十六日,巳刻,過酣挪爾境(布魯士二十七國之一)。申刻,至可倫(布國西部),產煤鐵與鋼。有婁姓開局鑄鋼炮,極大者重兩萬斤,價五萬兩。次者價五六千兩。各國多在局定鑄。各爐均用火輪法大錘,重萬斤,一擊,其聲震地。炮子重百斤,形長首尖,內實火藥。敵船包鐵厚七八寸者,子能洞之〔16〕(P43-44)”。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華帝國對西方的炮械已經有所領教,而西方最大的武器制造所——德國克虜伯炮廠也通過斌椿的敘述第一次向國人展示,此后就不斷有官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赴此地考察和引進軍械,力求利用德國先進的武器裝備挽救晚清帝國這即將傾倒的大廈。

        總體來看,斌椿在《乘槎筆記》中主要記錄了西方的奇觀新聞,對政治、文化領域涉及很少。該書篇幅不大,所記載的多是一些海程、宴會及對西方物質文明的直覺感受,他在不到四個月的游歷中,所見所聞,雖非歐洲的全貌,卻已不再是傳說中的“海外奇談”,而是真切的親歷和事實,這些“事實”不但使人眼界大開,也足發(fā)人深省。通過游歷,斌椿本人深為見識狹隘而自愧,發(fā)出了“世俗徒拘墟,推測豈可概”的感嘆,表達了對西方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和平等開放思想的艷羨心態(tài)。盡管斌椿對所見到的先進的歐洲文明贊嘆有加,充滿了艷羨,但長期的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文化心理使國人持續(xù)以“天朝上國”的姿態(tài)自居。在徐繼畬等人為斌椿所作的序中還彌漫著這種強烈的“華夷”意識,稱斌椿西游是“我圣朝德威遠播,泰西各國皆喁喁慕義”〔16〕(P1)。斌椿的表弟楊能格也在序言中夸贊他“海外君長,咸喁喁然望風采,稱中國有奇士,承迎后先,恐不得當。遂得盡覽其山川城郭、宮室人物、風俗怪異之類,皆華人所未耳目之者”?!?6〕(P1)總之,在鐘叔和輯校的“從東方到西方最早的腳印、中國人對歐洲最初的印象”——《乘槎筆記》這本書中交融著睜眼看世界的晚清士人對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兩極間復雜的心理。

        2、多次出洋者的首次西游——張德彝的德意志印象記

        張德彝除了1866年作為總理衙門派出的同文館學生隨斌椿赴歐游歷外,后又以譯員身份迭隨志剛、崇厚、郭嵩燾等人出洋當差,并在光緒十三至十六年(1887-1890年)隨洪鈞在駐德使館做了三年翻譯。他的一生共八次出洋,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中雖沒有顯著的成績,但在近代中國對外正式交往的幾個第一中卻都是躬逢其時的當事人。1862年清政府開辦京師同文館,他是中國第一屆學生;1866年晚清朝廷為了解“夷人情形”第一次組團赴歐州游歷,他是入選的同文館學生之一;1867年中國第一次派外交使團(蒲安臣使團)訪問歐美,他是使團的翻譯;1870年中國第一次派出專使崇厚赴歐洲交涉,他任專使的隨員;1876年中國第一次向外國派駐公使,他擔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的翻譯。這一系列的經歷堪稱奇特而少見,而且他善于觀察,勤于記錄,每次出國都記下一部以“述奇”為名的日記體裁的見聞錄,為后人留下七十余卷、總字數超過兩百萬的八部《航海述奇》,成為考察清末外交官員西洋體驗的主要資料,為我們了解當時的西方社會尤其是德國的情況提供了寶貴史料。1866年跟隨斌椿赴歐游歷的張德彝作為首次出洋的年輕人,對西方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將游歷見聞逐一地詳細記載,在《航海述奇》中描繪了一幅中國人前所未見的歐洲圖景:西方城市樓宇宏大,高聳人云,到了夜晚時煤氣燃燈,光明如晝,所到街市都是一片繁盛景象,美不勝收。這一切對于國人來說都是聞所末聞的。西方世界在這個年輕人看來是那么地新鮮有趣,張德彝對“一切皆用火機,不需人力”這一點極感興趣,對所見的事物以自己的見識來命名,《航海述奇》記錄了不少張德彝對西方科學技術的“第一印象”,如第一次見到電梯,他稱其為“自行屋”,稱腳踏式縫紉機為“鐵裁縫”,而被稱作“印度擦物寶”的就是現在普遍使用的橡皮,剛發(fā)明不久的避孕套則被稱作“腎衣”。張德彝在觀察異域的同時也描述了西人對華人的陌生與好奇。在《航海述奇》中他記述在柏二林(柏林)到畫店“購買布國王與后像”的經歷,“店前之男女擁看華人者,老幼約以千計。及入畫鋪,眾皆先睹為快,沖入屋內幾無隙地,主人強阻乃止。買畢,欲出不能移步。主人會意,引明(張德彝,原名德明)向后門走?!薄?7〕(P115)雖然因遭圍觀帶來了不便,但看得出,人們的態(tài)度都是友好的。endprint

        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國王和王后,對于第一次赴歐的中國人,都表現出了殷勤與友善。特別是在文化學術界人士中,對于中國古老文化表示欽佩和愛好者大有人在。赴歐船上就有一位日耳曼乘客請張德彝題中國字,他“磨墨草詩二章贈之,其人大喜,如獲拱璧”〔18〕(P477)。張德彝也對初次接觸到的西洋文化表現出欣賞的態(tài)度,曾詳細記載了在赴歐船上聽到的午間音樂:“有日耳曼八人作樂,六男二女。一女所彈之洋琴若勺形,長有五尺,約數弦,輕撥慢撫,聲音錯雜可聽。后則抹而復挑,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雅有潯陽琵琶之趣。一女拽洋笳,葫蘆形,三弦,有柄,置于項上而拽之。一人拽大胡笳,三弦,長約七尺,其聲如鑼如鼓,別成音調。有喇叭,圓圈如蛇之盤。又有洋笛長二尺馀者,一身皆孔,孔邊有銅蓋,吹時亦以指按之。后則琴笳齊作,先翕后純,洋洋盈耳,終始合和。作畢,一女歌曲,低低款款,聲音嬌娜。歌罷舉座皆歡,擊掌數下,以贊其妙?!薄?8〕(P472)這里他不但把西洋樂曲和中國古典的琵琶曲相媲美,還描繪了小提琴、長笛等中國人陌生的西洋樂器,在對歌者的表現與觀者的呼應這些細節(jié)性描述中,向國人傳遞了西方的文明。張德彝在歐洲游歷期間對于所接觸到的西方社會和文化,他的觀察是細致的,描寫也頗為曲折生動;在對待西方女子社交的開放性方面,其態(tài)度雖不及斌椿專注,卻也顯示了獵奇與正經的兩面。如他在柏林“敖爾佛木園”中,碰到了一群妓女,她們“皆赤臂露肩,長裙委地,半啟櫻桃之口,一捻楊柳之腰,如花解語,比玉生香,堪以持贈。游人或與之飲,則豪放自若;或與之舞,則宛轉生風;更有攜手同歸者?!薄?8〕(P564)有幾個妓女特意挑逗他們,“故作許多嬌媚引人態(tài),而明等弗顧”。〔18〕(P564)接下來有個或許是杜撰的細節(jié):一位英國人問“君等何修而至此”?張德彝義正嚴辭嚴地對曰:“此地雖系煙花,然既游歷各國,察訪風俗,亦可駐足于其地,實未注意于其人?!辈⒔逃栁魅恕八^‘涅而不緇者,汝知之否”?“其人聞而大笑曰:‘公言謬矣。大丈夫生于世間,何不及時行樂。倘白駒過隙,浪擲年華,則悔無及矣。君視諸妓,無不國色仙姿,令人魂飛意醉。請擇其尤者告予,予必令君入巫山之夢也?!睆埖乱蛯Υ巳说膽蛑o之言“聞而怒斥之”。他只好尷尬地說:“予以一言相戲耳,君何悻悻如此。”〔18〕(P564)在這些細節(jié)描述里,張德彝既津津有味地敘述西方的新鮮事物,又念念不忘自己候補士大夫的身份,他對異域事物的描述與評價充斥著生動鮮活與呆板教條的矛盾,這種心理正是他糾結于異域形象中烏托邦與意識形態(tài)兩極間的最好詮釋。

        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從北歐諸國和俄羅斯游歷后,張德彝等人再一次進入布魯斯(普魯士)國界,“其國田疇蕃衍,阡陌交通,園囿連綿,人物俊秀。所經之村鎮(zhèn)樓房,亦皆繁密高聳”?!笆菚r布敖兩國交戰(zhàn),沿途見甲兵銀盔氈衣,持鵲尾槍,佩雁翅刀。其各村鎮(zhèn)往來男女紛紛,皆偵探戰(zhàn)事者”?!?8〕(P561)在這田囿美景和一派繁榮的村鎮(zhèn)里見到的是俊秀的人民,他們在國家征戰(zhàn)時不是漠然的旁觀者,不論男女都表現出愛國熱情?!懊敛剪斔箛┒嫉孛囟?。下車入店,店名‘阿拉倍。一路樓房宏麗,道途之平坦,儼若法京巴黎斯。是時日尚未出,雞犬無聲,路靜人稀,殊覺岑寂。其京周三十馀里,居民計六十五萬,通國計二千萬有奇”。雖然在經歷戰(zhàn)爭,張德彝看到的普魯士首都柏林繁盛的景象和法國首都巴黎毫無二致。對比和張德彝生活于同時代的一位西方人描述的中國城市印象:“狹窄彎曲的街道,不結實的平房,坑坑洼洼的道路,貧困人家住宅的簡陋,以及不論窮人富人都具有的那可怕的、令人厭惡的氣味等等構成了這個城市的特征?!薄?9〕(P234)不可否認,西方人關于中國的著述往往帶有程度不同的歧視意味和觀看東方的陰暗色調,其中也不乏有對中國社會的認真觀察和深切體會。與破舊、臟亂的中國城市相比,西方城市的整潔、舒適與繁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張德彝通過親歷目睹而寫下的西方城市的真實面貌,代表了晚清士人第一次跨越了對西方文明的心理障礙,萌發(fā)了對近代西方城市文明的認同感。當然,他沒有僅僅停留于對城市面貌的感知,還試圖從富庶的表象下追尋西方國家富強、民眾愛國的真正動因。

        在德國游歷時,張德彝通過閱讀報紙了解到“布敖鏖兵,敖軍失利。因布國新制一種洋槍,名曰‘巧針。此槍活筒活機,自筒尾下藥,中有一針,將藥較準分量,置于紙管……此槍一分之時,可連放六次,較中土之火槍,捷愈數倍矣?!薄?8〕(P562)這次德奧戰(zhàn)爭,因武器的改進對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火藥是中國人首先發(fā)明的,但近代以來西人的槍炮威力震懾了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對官派的赴歐游歷者來說,克虜伯軍械廠是他們參觀的重要目的地,“未初至艾森莊,地不闊,土產無多。有英人姓克魯卜者,好客廣交,四海游士多訪之。四十年前,彼業(yè)屢人,貧乏不能自存,移居此地。因多產煤鋼,乃以制炮為業(yè),陸續(xù)聚有萬人,汔可小康。此時竟成巨富,財敵兩國,所造火器可供四國之用”?!?8〕(P565)在這一段的描述中,張德彝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對熱情好客的克虜伯廠主從貧乏時的創(chuàng)業(yè)到富可敵國以致讓上萬人過上小康生活的經歷,表達了深深的敬意。從張德彝對德國的敘事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德人在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鉆研和王族對民眾的關懷有一定的關系?!奥剶凳昵?,王后微服游市,見一幼童以土摶人極巧。后領入宮,教以磨礱之工,令其朝夕肄業(yè),及長,為泰西第一刻石妙手”?!?8〕(P563)德國在對民眾教育培訓方面的重視和對各業(yè)的統(tǒng)籌安排,在張德彝屢次使西的記述中都可見到,這里僅僅是初見端倪。他看到德國有很多“會館”(即學術研究會),幾乎包含各種學科,如天文、地理、格致(物理)、化學、花木、鳥獸、醫(yī)道、光學、繪畫、音樂、理學(哲學)之類,會館也是培訓專門人才和提高學術素養(yǎng)的重要教育機構,同一專業(yè)和好學之人皆可入館,以便學有進益?!案黟^名目不同,黨朋各異,然罕有累及國家者,無滋事之虞,無非常之舉,其宗旨在增益學問、興地利、阜民財,以保其國家;否則,亦不外同人雅集,怡性騁懷,聯袂掎裳,溫恭和睦,未聞有口角爭斗之事”?!?0〕(P789-790)endprint

        三、結語

        十九世紀中葉之后,走向統(tǒng)一的德國對研究歐洲以外地區(qū)之民族、社會與文化的人類學給予了重視,而晚清帝國卻是由于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才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自己不了解的“對手”,開始派遣使團去了解歐洲。斌椿等人在震驚與艷羨中還保持著某種“不合時宜”的“傲氣”,但他們游記里細致的觀察和詳盡的描述,帶回了近代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理念和民主的治國思想,為國人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西方社會開闊了眼界。在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和文化變革中,初游西方的官員們親身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強盛,在他們的日志和游記中傳遞現出東西方文化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的沖突與交融的態(tài)勢,表現出他們對西方社會發(fā)達原因之思考,其潛滋暗長的現代性意識投射到他們的游記中。這一切都促進了渴望革新的國人思想的發(fā)展,對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單世聯在《中國現代性與德意志文化》一書中所說“德意志文化在現代中國所呈現的意義和形象,準確地說,是現代中國的德意志論述如何成為探索中國現代的一種方式”?!?1〕(P2) 在西方的壓力下學習西方以探索現代中國未來的出路,在中國傳統(tǒng)的基礎上改造中國從而實現自我更新,這是一個漫長曲折、至今也沒有完成的中國故事。而斌椿、張德彝等人首次赴西游歷的表述只是為其拉開了序幕而已。

        參考文獻:

        〔1〕〔13〕世紀出生于北京的維吾爾人巴瑣馬(Bar Sauma) 出任蒙古伊兒汗的使節(jié)到過歐洲,其游記原文為敘利亞文,中國尚未有過譯本,當然更談不到有什么影響。18世紀初樊守義隨艾約瑟(Jos.Ant.Provana,1692—1720)前往歐洲,所寫《身見錄》是較早地描繪歐洲的游記作品,現藏于羅馬國立圖書館。

        〔2〕志剛.《初使泰西記》〔M〕.附錄二,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M〕.鐘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岳麓書社,1985.

        〔4〕李鴻章.《籌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奏稿》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6〕〔7〕阿英編《鴉片戰(zhàn)爭文學集》〔C〕,上冊,臺北:廣雅出版社,1982年.

        〔8〕Jorome Chen,China and West:Social and Culture,1815-1937, London:Hutchinson,1979.

        〔9〕鐘叔河.《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 〔M〕 .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陳倫炯.《海國聞見錄》〔M〕.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海濱大事記、裨海記游、海國聞見錄(合訂本)》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87.

        〔11〕【清】徐繼畬.《瀛寰志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2〕14、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3〕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斌椿.《乘槎筆記·詩二首·天外歸帆草》〔M〕.長沙:岳麓書社,1985.

        〔16〕斌椿.《乘槎筆記(外一種)》〔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7〕張德彝.《航海述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8〕張德彝:《航海述奇》〔M〕.長沙:岳麓書社,1985.

        〔19〕【英】麥高溫.《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M〕.朱濤、倪靜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張德彝.《稿本航海述奇匯編》〔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The narrative about Germany in the overseas travel of the officialsfirst trip to Western Are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NG Zong-lan

        Shanghai University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zaozhuang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zaozhuang ;277136

        Abstract: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a, also it is the period going to decline. At the same time,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 new era in the darkness before the dawn. A group of intellectuals began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minister and scholars whose imagination and writing about German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 .They shattered the images of "foreign devils" stereotypes ,and also found the deep impression to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about Germany in the diplomatsoverseas travelers whose first visit to Europe, find the path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roduces which gradually formed "take Germany as our good examples", find the Germany as the image of others with double meaning of ideology and utopia.

        Key words:Overseas travels;exotic image of;ideology and Utopia

        責任編輯:厐思純endprint

        青春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 黄色中文字幕视频网站| 极品尤物精品在线观看| 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 |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蜜桃视频第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日韩少妇无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日本乱熟人妻中文字幕乱码69|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欧美俄罗斯乱妇|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李白姓白白又白类似的套路|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亚洲成人中文|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视频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 亚洲AV无码国产永久播放蜜芽| 国产精品黄页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性色av|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日韩av一区二区 | 免费女人高潮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v片特黄| 国产免费三级三级三级| 干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无码| 乱人伦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av高潮呻吟| 亚洲高清乱码午夜电影网|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字幕av高清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