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民教育亟待轉型
劉銘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摘要:公民教育主要圍繞培養(yǎng)公民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以及主體意識而開展。中國的“公民教育”由來已久,但并未形成專業(yè)學科,而其內容與現(xiàn)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較多重疊。本文通過對我國近代以來“公民教育”的發(fā)展進行簡單梳理,并借鑒其他國家開展公民教育的情況,結合實際對中國的公民教育理論發(fā)展和實踐發(fā)展展開思考。
關鍵詞: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旨在繁榮城邦。但此時的“公民”也僅指一少部分特權者。西方近代公民教育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chǎn)物,伴隨著公民地位的確立而派生,并逐漸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發(fā)揮獨特作用,成為國家教育政策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指標。不能忽略的是,各國公民教育的內容及方式因本國傳統(tǒng)和發(fā)展道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培養(yǎng)什么樣的公民、怎么樣培養(yǎng)適合社會并有利于個人自身發(fā)展的公民一直是公民教育不變的主題。
一般認為,中國的公民教育開始于20世紀之初。梁啟超《新民說》中說:“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開啟了近代中國公民教育的先河。上海群益書社于1913年翻譯出版的《美國公民學》,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公民讀本。而隨著內憂外患的進一步加重,民族意識的覺醒,一大批仁人志士從樹新人、育新民的理念出發(fā),提出了許多在今天看來仍富有創(chuàng)見的公民教育理論,圍繞公民教育的內容、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各種頗有借鑒意義的學說。“五四”運動后,中國曾長期開設過公民教育的課程,進行新教育實踐。在此之后,公民教育的實踐在30年代中斷。新中國成立之后,總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并沒有真正的公民教育。誠然,當代中國各級學科設置中均沒有“公民教育”這個課程,也沒有相對來說明確的“公民教育”的概念,但事實上,中國的“公民教育”并不是一片空白。小學時期的《自然與社會》、中學時期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大學時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些課程中教授的內容其實都屬于“公民教育”的范疇,并針對接授人群的年齡、社會經(jīng)驗設置了特定的教學差異,涉及到知識、性格、技能、社會參與等諸多方面。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與國家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有關的教育都可以成為公民教育,這個意義上的公民教育幾乎與國民教育重疊。從狹義層面而言,公民教育主要側重于公民主體性素養(yǎng)教育、政治參與與技能培養(yǎng)、公民倫理和品格塑造。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封建社會甚至是奴隸社會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體系。雖然這一道德體系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但其中學說在倫理、道德、品格等層面對現(xiàn)代的中國人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如此看來,中國公民教育的開展,在吸收國外經(jīng)驗的同時,無法避免地會帶有本國的道德體系的影子,或者我們稱其為“約束”。
相似地,在英國至今也沒有“公民教育”的概念,最早的公民教育也只是寓于宗教教育之中,強調“儀式”。采用此方式的英國培養(yǎng)出了獨具英倫氣質的紳士淑女,而同樣強調“儀式”和“過程”的我們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既然教授的基本內容已經(jīng)具備,效果卻難以把握,我們就不得不對教授內容的表達形式進行反思。
從世界上有著成功經(jīng)驗的國家來看,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都圍繞培養(yǎng)公民的獨立意識、責任意識以及主體意識來展開。而傳統(tǒng)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中,更多地是強調“集體利益”或者“國家利益”。這一點在我們當代的思想教育中也表現(xiàn)地十分明確。此外,由于封建社會所建立的道德體系是站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立場上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所以對其中涉及到“國家”、“政治”等內容時采用的都是一種填鴨式的灌輸方式,使得今天的公民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沾染上同樣些許的意味。
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本就具有很強的重疊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逐漸向公民教育轉型。這并不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對其的進一步加強。因為這里的“政治”并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簡單灌輸,而應該是“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教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強化了公民的公民意識,這種意識就是以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價值追求和理性追求。這就要求我們從制度層面對這種正在成長的意識加以尊重和保護。中國社會處于加速轉型的時期,相應的,所有的制度政策包括教育都應該及時的調整來適合這種轉型。
各國公民教育固然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設計,但是以公民行動能力培育為核心目標的現(xiàn)代公民教育設計應該成為公民教育的共識。根據(jù)中國期刊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檢索結果顯示,從1980年至2012年,以“公民教育”為主題的論文2000余篇,以“公民教育”為關鍵詞的論文1500余篇。從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研究已成為我國理論界關注的熱點。[1]然而,我們現(xiàn)在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怎樣將這些思想轉化給實踐,并運用這些科學的研究理論豐富我們的實踐。
目前我國缺少一部可以統(tǒng)籌全國各級學校機關開展公民教育的法律或指導政策。而公民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制定專門的《公民教育指導法》,以統(tǒng)籌中國的公民教育改革,將憲法教育納入公民教育的全過程、將公民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將公民教育納入憲政建設的全過程,讓公民教育在國家政治進程和民族復興進程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2]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改變簡單而單調的授受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公民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公民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終身的教育,必須注入人文主義情感,讓公民教育不僅僅是一項教育課程和教育政策,更是一種溫暖的聯(lián)系人與人之間的方式。
公民教育不僅需要國家和當權者的重視,也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尊重民意、建設公民社會已經(jīng)成為不容質疑的趨勢。社會需要批判者,擁有悲憫的內心和理性的思維,同樣需要同行者,風雨與共。在目前的情況下培育出公民教育的土壤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好在我們并不孤單。
參考文獻:
[1]《教育研究》. 2010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R]. 北京:《教育研究》, 2011.
[2]江國華. 憲法與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與中國憲政的未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29-01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423.04
作者簡介:劉銘,女(1993—),河南焦作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