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一 侯波 王新華
(1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浙江杭州310023;2建德市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浙江建德311600)
淳安沙木塢矽卡巖型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孫昌一1侯波2王新華1
(1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浙江杭州310023;2建德市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浙江建德311600)
浙西Ⅲ2級成礦帶是一條重要的銅、鉬、金、鉛鋅多金屬成礦帶,沙木塢鋅多金屬礦床位于浙西Ⅲ2級成礦帶的南西段,礦床類型為與燕山期重熔型巖漿活動密切相關的矽卡巖型。文章通過對礦區(qū)地層、構造、巖漿巖、礦體及礦石的特征進行研究,總結了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并對控礦因素、礦床成因和成礦模式進行了探討,對今后礦區(qū)及外圍的找礦工作具指導意義。
鋅多金屬礦床矽卡巖型地質特征找礦標志浙西成礦帶
浙西Ⅲ2級成礦帶位于江南地塊元古宙、中生代銅、鉬、金、鉛鋅成礦帶的東段,成礦系列多樣,礦床成因類型豐富,成礦作用強烈,是浙江省重要的成礦帶。該帶作為全省礦床勘查的重點片區(qū)之一,具有良好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前景,早已受到眾多地質學家的關注[1~10]。
沙木塢鋅多金屬礦床位于揚子準地臺(Ⅰ1)、錢塘臺褶帶(Ⅱ2)、華埠-新登陷褶帶(Ⅲ4)、龍源村-陳村隆褶束(Ⅳ5)之次級構造楊家口復向斜的北西翼邊緣地帶[2]。本區(qū)屬浙西Ⅲ2級成礦帶,大溪邊—雙溪口錫、鐵、銅、鉛、鋅、砷Ⅳ6級成礦區(qū),銅山—白沙坂—安陽錫鐵銅鋅多金屬Ⅴ18級成礦遠景區(qū)[2]。
通過對礦區(qū)開展地質工作,結合前人工作成果,筆者對本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進行了一些理論上的探討,為礦區(qū)及其外圍的找礦工作和擴大礦床規(guī)模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沙木塢鋅多金屬礦區(qū)位于淳安縣安陽鄉(xiāng)境內,距淳安縣城直距約32公里,交通便利。礦區(qū)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達234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mm,臺風季節(jié)雨量較大,極易發(fā)生地震災害。
1.1礦區(qū)地質概況
1.1.1地層
礦區(qū)出露地層有奧陶系下統(tǒng)印渚埠組(O1y)鈣質泥巖、寧國組(O1n)泥頁巖,奧陶系中統(tǒng)胡樂組(O2h)碳質硅質泥巖、硯瓦山組(O2y)瘤狀或似條帶狀灰?guī)r,奧陶系上統(tǒng)黃泥崗組(O3h)泥巖、長塢組下段(O3c1)粉砂巖及上段(O3c2)砂巖、文昌組(O3w)鈣質粉砂巖,志留系下統(tǒng)霞鄉(xiāng)組(S1x)砂巖、河瀝溪組(S1h)泥巖與砂巖互層,志留系中、上統(tǒng)康山組(S2-3k)砂巖。
1.1.2構造
礦區(qū)構造發(fā)育,主要為褶皺構造,其次為斷裂構造。主要構造線與沉積巖層走向皆為NE—SW向伸展(圖1)。褶皺構造自北西至南東,主要由上棲梧背斜、桐山嶺向斜、里商家背斜組成,北東向仰起。礦區(qū)主要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大類斷裂構造,其中縱向斷裂主要有3條(如F1、F2、F4),NE—SW走向,多發(fā)于在不同的巖性接觸帶附近,其性質多表現為上沖,形成時間較早,與成礦關系密切;橫切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如F3、F5),NNW走向,為成礦后斷礦構造,斷距在5~30m。
圖1 沙木塢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略圖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Shamuwu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s
1.1.3巖漿巖
礦區(qū)南側出露的巖體主要為黑云母花崗巖(γ52),屬儒洪巖體(年齡146.4~153.8Ma)向東延伸的一部分,為燕山早期重熔型酸性侵入巖[2]。巖體沿北東—南西向的背斜軸部侵入,在礦區(qū)出露面積約0.5km2,多呈巖株、巖脈狀,淺灰—肉紅色,細粒結構或似斑狀結構。南側接觸面較緩,北西側陡立,圍巖易形成廣泛的大理巖化、矽卡巖化、角巖化、云英巖化、絹云母化。
脈巖主要為花崗斑巖脈(γπ)、流紋斑巖(λπ)、霏細斑巖脈(νπ)、石英脈(q)、含毒砂的多金屬礦脈(AS)。
1.2礦體地質特征
1.2.1礦體規(guī)模形態(tài)
該礦床產在儒洪巖體與中奧陶統(tǒng)硯瓦山組的外接觸帶,沿瘤狀灰?guī)r形成似層狀矽卡巖,礦體的形態(tài)及空間分布受接觸帶控制,屬典型的矽卡巖型鋅多金屬礦床。礦體主要呈透鏡狀、似層狀、彎曲薄板狀,其產狀與矽卡巖基本一致,礦體形態(tài)相對簡單。剖面上礦體主要產出在結晶灰?guī)r(大理巖)與走向斷裂構造面附近,呈似層狀、脈狀產出,亦可見有分枝現象(圖2);平面上產出于灰?guī)r與硅質泥巖的接觸層位上,呈似層狀、扁豆狀、透鏡體產出,說明礦體層位控制,同時又受巖體和構造的雙重控制。
礦區(qū)共產出8個礦體和3個矽卡巖礦(化)帶,其中部分礦體特征(見表1)。
表1 沙木塢礦區(qū)礦體特征表Table 1Orebody characteristics of Shamuwu ore field
表2 不同礦化巖石元素含量統(tǒng)計表Table1 The statistics of element contents in the different mineralized rock
圖2 礦區(qū)L0、L8勘探線縱剖面圖Fig.2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exploration line 0,8 in the ore field
1.2.2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礦石構造有脈狀、微細脈狀、浸染狀、稀疏細脈浸染狀造、斑點狀造、斑塊狀、團塊狀及條帶狀構造,不均勻分布在矽卡巖和大理巖的礦石中。氧化礦石為蜂窩狀構造、土狀構造等。
1.2.3礦石組成
按礦化類型可將礦石定為矽卡巖型多金屬礦石。主要金屬礦物有磁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斑銅礦、方鉛礦、黃鐵礦、磁黃鐵礦;次生氧化礦物主要有孔雀石、藍銅礦、褐鐵礦等。主要的非金屬礦物有石榴子石、透輝石、綠泥石、綠簾石、絹云母、石英、方解石等。
1.3圍巖蝕變及其與礦化的關系
礦區(qū)礦化蝕變類型多樣,在時間上有一定順序,空間上具分帶性和疊加特點。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矽卡巖化、大理巖化、角巖化、雌黃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云英巖化、絹云母化等。從礦體到圍巖有一定的蝕變分帶現象,表現為近礦部位矽卡巖化、磁黃鐵礦化較強,而遠礦部位大理巖化、黃鐵礦化、角巖化較發(fā)育;云英巖化、絹云母化、硅化多見于巖體內接觸帶。
各類矽卡巖多產于巖體外接觸帶的圍巖內,是鋅多金屬礦體主要容礦巖石,主要分布于礦體的頂底板,組成礦物主要有石榴子石、透輝石、綠泥石、綠簾石、石英等中低溫熱液—接觸蝕變礦物。礦區(qū)矽卡巖化可分為:①石榴子石矽卡巖,②含透輝石矽卡巖,③矽卡巖化大理巖,④矽卡巖化角巖。統(tǒng)計礦區(qū)32件樣品,各礦化類型巖石中成礦元素含量變化分布不同(見表2),Zn、Fe、Cu多賦存在透輝石及石榴子石矽卡巖中,Pb僅分布在透輝石矽卡巖中,表明礦區(qū)成礦元素與矽卡巖關系密切。
1.4礦床地球物理與化學特征
1.4.1地球物理特征
根據礦區(qū)范圍內1:1萬高精度磁法,磁異常明顯,磁場強度ΔT極大值700nT,極小值0 nT,在ΔT化極等值線平面圖上圈出兩條磁異常帶C-1和C-2,該磁異常帶長約4.8km,寬約1.2km,分布面積約7.1km2,正負磁異常交替部位明顯,分布面積大,強度較高,濃集中心突出,且異常具明顯分帶性。將C-1區(qū)劃分為以下三個局部異常體:M1-1、M1-2、M1-3,C-2區(qū)劃分為:M2-1、M2-2、M2-3。礦區(qū)最主要的3個矽卡巖礦(化)帶產于C-1磁異常帶中,并經鉆孔資料證實M1-1、M1-2磁異常體為鐵鋅礦致異常;上棲梧背斜位于C-2磁異常帶中,M2-3磁異常是由磁黃鐵礦引起;儒洪巖體及其他地層表現為弱磁性體,磁異常不明顯(見圖3)。
圖3 礦區(qū)磁異常體分布示意圖Fig.3 Diagrammatic sketch of magnetic anomaly distribution in the ore field
1.4.2地球化學特征
據資料表明[1~10],本區(qū)Sn、As、Ag、Fe、Cu、Pb、Zn等主成礦元素平均含量高于區(qū)域背景含量,說明本區(qū)在成礦作用過程中,其中的多金屬元素得到了有效的富集,為成礦提供了部分物質來源,具有較好的成礦潛力。結合礦區(qū)1:1萬分散流、水系重砂、土壤次生暈測量,發(fā)現Sn、As、Ag、Cu、Pb、Zn六個元素異常較為突出,Cu、Zn異常與Sn異常的套合情況相對較好,并分布于儒洪巖體外接觸帶上(見圖4)。
圖4 礦區(qū)地球化學特征略圖Fig.4 Sketch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re district
通過對以往地質資料綜合分析研究,結合本次礦床地質普查成果,進行對比和總結,認為本區(qū)礦體的形成明顯受地層、構造和巖漿巖因素的控制。
2.1地層與成礦的關系
礦區(qū)碳酸鹽地層均因遭受不同程度的區(qū)域變質作用而出現矽卡巖化、大理巖化,矽卡巖是成礦的主要巖性因素。在碳酸鹽巖與泥巖、硅質泥巖交界處常有矽卡巖及矽卡巖化大理巖產出,礦體多順層產出于這些巖石中,明顯受到地層層位的控制。
2.2構造與成礦的關系
礦區(qū)構造作用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構造熱液亦為成礦作用提供了部分熱源,進一步活化、萃取圍巖中的有用元素遷移疊加于礦化體上,使有用組分更趨富集。另外,礦區(qū)的背斜核部虛脫部位及斷裂構造為成礦提供了運移通道和容礦場所,似層狀含礦矽卡巖較為常見,主要受層間斷裂、破碎、滑移以及橫向斷裂等構造的聯(lián)合控制。
2.3侵入體與成礦的關系
圖5 礦區(qū)成礦模式圖Fig.5 Sketch of metallogenic model in the ore district
礦區(qū)侵入巖體主要為燕山早期侵入的產物,屬重熔型酸性侵入巖,為矽卡巖-熱液型錫、鐵、銅、鋅多金屬礦的成礦母巖。母巖內活動的成礦熱液流體,充填于花崗巖株與圍巖接觸部位,在侵入巖的凹陷部及有利容礦構造部位富集,與含礦層的鈣質巖層發(fā)生滲濾和接觸交代反應,生成矽卡巖型多金屬礦體。
所有礦床(點)均圍繞著儒洪花崗巖體呈明顯水平分帶,顯示以巖體為中心,呈鎢錫鈹--鐵鋅銅--鉛鋅銀--砷銻銀的熱液成礦體系,含礦層位與巖枝邊部構造形態(tài)控制了矽卡巖和礦體的空間分布。
2.4礦床成因分析與成礦模式探討
通過對該礦床的地質、地球物理與化學特征的綜合分析研究,礦床的形成與區(qū)內重熔型酸性侵入巖有密切聯(lián)系,成礦時代應為燕山早期。成礦流體主要為巖漿后期的分異熱液。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如下(詳見圖5)。酸性巖漿侵位快速冷凝結晶形成斑狀次火山巖體,析出的含礦熱液迅速上升到巖體的頂部,受溫度、壓力、氧逸度等地球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在構造破碎帶、背斜核部虛脫部位、鈣質巖層與侵入巖的接觸帶等空間發(fā)生接觸交代作用,并萃取圍巖中的成礦物質生成鎢錫鈹礦床,并經導礦構造運移至碎裂碳酸鹽層發(fā)生接觸交代作用形成鐵銅鉛鋅銀礦體,推斷該礦床為典型的巖漿熱液接觸交代礦床,故將本礦床類型定為矽卡巖型鋅多金屬礦床。
3.1找礦標志
經過對本礦床的成礦規(guī)律和成礦地質特征的分析,本區(qū)進行找礦工作可參考以下標志:
(1)巖相標志:礦體產于碎裂碳酸鹽巖、鈣質巖層及內接觸帶黑云母花崗巖等多種巖相內。
(2)蝕變標志:矽卡巖化、硅化、磁黃鐵礦化、絹云母化、云英巖化等蝕變與成礦作用有密切關系。
(3)礦化標志:地表具明顯的硅化、孔雀石化、輝鉬礦化、褐鐵礦化、磁鐵礦化等礦化現象,是直接的礦化找礦標志。
(4)構造標志:構造破碎帶、背斜核部虛脫部位、碳酸鹽巖層間滑移及侵入巖的凹陷部是良好的容礦構造。
(5)物探異常標志:正負磁異常交替部位明顯,分布面積大,強度較高,濃集中心突出,是良好的找礦靶區(qū)。
(6)化探異常標志:Sn、As、Ag、Cu、Pb、Zn等元素異常較為突出,異常曲線套合情況相對較好者,是直接找礦元素和指示元素。
3.2找礦方向
根據礦床特征分析,認為礦區(qū)及其外圍最具找礦前景的應為鋅、鐵、銅礦,作為伴生、共生的礦有銀、鉛、錫等多金屬礦也具有相當的找礦潛力。
(1)對于礦區(qū)已發(fā)現的鐵、鋅、銅礦(化)體應進一步加強地表和深部控制,了解工業(yè)礦體的產狀和規(guī)模,為估算資源量提供各項參數。
(2)結合高精度磁測資料,對與成礦密切相關的硯瓦山組地層和磁法異常吻合部位,開展異常驗證,期待找到有工業(yè)價值的礦體。
(3)尋找隱伏巖體,在上棲梧背斜核部、侵入巖體與鈣質圍巖接觸部位容易成礦;從高磁資料來看,磁異常濃集中心突出,分布規(guī)模大、強度高,距離巖體近,具備形成矽卡巖型多金屬礦的成礦條件。
[1]陳毓川等.中國成礦體系與區(qū)域成礦評價[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2]朱安慶等.浙江省金屬非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和成礦區(qū)帶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3]梁修睦等.浙江省安吉-淳安一帶鎢礦成礦規(guī)律預測[J].浙江地質,1982.
[4]周樂堯等.浙江省主要成礦區(qū)帶礦床成礦系列和成礦模式[J].浙江地質,1995,(2).
[5]胡永和.浙江省銅礦床的穩(wěn)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J].浙江地質,1994,(2).
[6]黃有年.浙江西裘銅礦床成礦模式探討[J].浙江地質,1992,(1).
[7]俞國華等.浙江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8]曹淑英.浙江嶺后多金屬礦床的海相火山熱液沉積成礦特征和成礦模式[J].成都地質學院報,1988,(4).
[9]童明先.建德銅礦床成礦模式的探討[J].浙江地質,1996,(2).
[10]江一平.浙西北兩種主要銅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浙江地質科技情報,1994,(3).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criteria of Shamuwu zinc skarn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Chunan
Sun Changyi
(1.The First Geological Unit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Zhejiang,310023;2.The Bureau of Land Resources Jiande,Jiande,Zhejiang,311600)
ZhexiⅢ2 stage metallogenic belt is an important Cu’Mo’Au and Pb’Zn polymetallic belt.Shamuwu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Zhexi metallogenic belt,which are the skarn-type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s with closely related to late Yanshanian age anatectic magma activity.By studying the ore field stratum,tectonics,magmatic rocks,orebody and ore characteristics,it has summarize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the deposit and discussed ore-cont rolling factors,origin of ore deposit and metallogenic model.It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ining area and its peripheral prospecting in the future.
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skarn deposits,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specting criteria,ZhexiⅢ2stage metallogenic belt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5)-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