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迪
梁漱溟有言:“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p>
人與人之間,如何保持一種“唯淡唯和”的關系?依我看,就靠一個詞——“理解”。
正如禪語所言:“理解他,事情如故;不理解他,事情也依然如故。”而知人者智,理解他人,以求一份平和,又何樂而不為?
沈從文先生與錢鍾書先生曾經(jīng)同住一個院落。一日,沈從文的老鄉(xiāng)從故鄉(xiāng)給他捎來一些土特產(chǎn),沈老也為錢錘書送去一份。然而錢鍾書正在潛心創(chuàng)作,并未開門,沈老遂將土特產(chǎn)放在門口便離開了。受人饋贈豈有不開門迎客之理?在常人看來,這實在是一件有失禮儀甚至荒謬的事情??梢驗槔嫌验g的相互理解,這件事就顯得合情合理了。在萬事講究排場、講究客套的今天,回首這些樸實的故事,更覺彌足珍貴。
中國文學殿堂中卷帙浩繁,瑰寶璀璨,竹片絹紙上留下了不少風流人物。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品格愈加閃現(xiàn)出璀璨的光輝?!都t樓夢》中的薛寶釵正是這樣一位甚識大體的女子。劉姥姥一進大觀園時,曾在飯桌上鼓著嘴逗樂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毙Φ沽吮娙?。曹雪芹不惜筆墨描寫了七八個人的笑姿,有笑得扣翻了茶碗的,有笑得倒在賈母懷中的……這一群大笑者中唯獨少了一人,這便是薛寶釵。
寶釵出生于商賈之家,想必也是隨家人見過民間底層生活的,于是在繁華綺麗的大觀園中,心如根系般深植于塵土之中,處處體貼著他人,也包括劉姥姥這樣的粗俗之人。何況劉姥姥當時也是一位七旬老人了,相比于林妹妹“母蝗蟲”的調笑,薛姑娘的舉止正應了張愛玲的那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梁啟超妻子的陪嫁丫鬟王桂荃,在隨梁啟超流亡海外的十四年中,操持家務,并學得一口流利的東京話。她照顧正室的孩子,自己的小女兒卻因疏于照管而夭折了,她躲在一隅無聲啜泣卻從不曾有一句怨言。正是有這樣的理解與愛,梁啟超能夠毫無后顧之憂,在晚清政壇大展拳腳,成為當時中國最具號召力的政論家。王桂荃對梁啟超愛得那么卑微,直低入塵土,但因為有了理解這座橋梁,這份愛直抵梁啟超的心靈深處。
理解是美麗的,其背后往往接承流傳著萬千因果。這份衍生,層層疊疊,繁華艷麗,如同七寶樓臺,暗藏玄機,默默推動生活的車輪滾滾向前。
(指導教師 王淦生)
(責任編輯 李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