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曉鋒++董赟
[摘要]朱德文藝思想的主脈是文藝為革命服務,它貫穿于朱德的言論和詩詞創(chuàng)作中。朱德文藝思想是系統(tǒng)、充實的。在內(nèi)容方面,朱德認為文藝要表現(xiàn)群眾和士兵的戰(zhàn)斗生活及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尤其要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形式方面,朱德認為要采用通俗化和大眾化的民族形式、民間形式。朱德以革命的一生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詩詞,是其文藝思想的踐行和印證。
[關鍵詞]朱德文藝思想革命實用主義為革命服務
綜觀朱德的生平思想,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黨建、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非常博大。近30年來,隨著朱德檔案資料的公布、研究方法的革新,朱德研究逐漸全面、系統(tǒng)、深化,尤其是在關于“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執(zhí)政黨建設、經(jīng)濟思想、軍事思想、與第一代領導集體、生平及詩詞等方面,成果豐碩,而在朱德文藝思想的系統(tǒng)研究方面卻有所欠缺。
一、朱德文藝思想研究的必要性與現(xiàn)實困境
系統(tǒng)研究朱德文藝思想,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朱德有無文藝思想。這需要轉(zhuǎn)變一個觀念,即:文藝思想不是職業(yè)作家或者專業(yè)文藝研究者的專利。簡要地說,文藝思想就是對文藝的看法、認識、意見等,人們只要接觸文藝,就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文藝思想。朱德與文藝可謂相伴終生,他不僅早年籌辦過詩社,有著大量詩詞傳世,而且非常關心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多次應邀到魯迅藝術文學院、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藝術學院、延安評劇研究院、青年藝術劇院等處講話、作報告,對書法藝術的執(zhí)著和與著名詩人談論詩藝更早已傳為佳話。史沫特萊曾說:朱德“既喜歡戲劇,又喜歡唱歌,不論是在延安還是前線,只有必要的工作才能迫使他放棄欣賞演出”[1]p5。著名文學家茅盾也認為“這位名震中外的將軍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朱德“平生是戎馬生涯”和作為領導人忙碌于共和國建設,而否認朱德有文藝思想。這種“否認”不僅不實事求是,毫無疑問還破壞了朱德生平思想的有機整體性,必然有害于朱德研究。
其實,疑慮朱德有無文藝思想,恰恰反映了系統(tǒng)研究朱德文藝思想的最大難題:資料少而零碎,不易系統(tǒng)收集和梳理。一般而言,文藝思想既可以通過專門言論、文章直接表述出來,也可以在具體的文藝創(chuàng)作及作品中間接傳遞出來。除了《朱德文選》中的《三年來華北宣傳戰(zhàn)中的藝術工作》這篇集中論述文藝的報告提綱之外,朱德關于文藝的直接言論則散落于他的傳記、年譜和相關人的回憶,以及《朱德文選》的其他文章和其他著作中。雖然朱德在土地革命至抗戰(zhàn)初期共11年(1927年至1938年)間的詩詞作品散佚了,但已刊出的600余首詩詞亦能夠滿足從中追索朱德文藝思想的需要。
收集和整理朱德關于文藝的直接言論,理性追索式地賞讀朱德詩詞,這是系統(tǒng)研究朱德文藝思想的先決條件和基本方法。以《三年來華北宣傳戰(zhàn)中的藝術工作》和朱德詩詞作為著力點,在廣泛收集朱德散落各處的文藝言論的基礎上,系統(tǒng)梳理朱德文藝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比如對文藝的作用、文藝的表達內(nèi)容、文藝工作者的性質(zhì)及其如何工作等文藝根本性問題的看法,概括朱德文藝思想的基本特色,簡析其成因,這是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標。
二、朱德文藝思想的主線與發(fā)展脈絡
朱德文藝思想是“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實用主義”①的文藝思想。建立新中國的革命戰(zhàn)爭是革命,建設和發(fā)展新中國也是革命,朱德認為,必須從革命現(xiàn)實出發(fā),使文藝對兩種“革命”都具有實際效用。統(tǒng)觀朱德生平,是“革命到底”②的一生;考察他的文藝言論以及詩詞創(chuàng)作,貫穿其中的主脈就是文藝須“為革命服務”[2]p413,即文藝必須成為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新社會的革命戰(zhàn)爭的實際力量,要為改變新中國成立初期窮困面貌、促進新中國健康發(fā)展的社會建設服務。在朱德文藝思想中,文藝不是玄虛的,它本身就是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構(gòu)成部分,必須對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具備實際效用。朱德認為,“在階級社會里,藝術是為一定階級服務的,絕對不能超然”,它不僅能在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思想鼓舞、團結(jié)教育的作用,也能以現(xiàn)實的力量和形式參與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
較集中明確地反映朱德這種“革命實用主義”文藝思想的有兩處:一是收入《朱德選集》的《三年來華北宣傳戰(zhàn)中的藝術工作》一文,二是在194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講話。
1940年7月24日的《三年來華北宣傳戰(zhàn)中的藝術工作》一文是朱德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作演講的提綱。從題目和內(nèi)容看,朱德把藝術工作放在從1937年以來的華北抗戰(zhàn)的大背景中,主要以軍事戰(zhàn)略的眼光,以應對敵人宣傳、進行有效宣傳戰(zhàn)的角度,講了四個問題:三年來華北宣傳戰(zhàn)的一般形勢;敵人在宣傳工作中重視利用藝術;我們對藝術在宣傳工作中的作用的看法;我們對藝術工作者的要求和希望[3]p72—75。朱德認為,文藝應當“成為我們手中的武器”,文藝工作和文藝工作者應該也必須參加到實際革命斗爭中來,成為抗戰(zhàn)的實際斗爭力量,不應當“作壁上觀”。文末朱德明確講到“在文化運動和宣傳戰(zhàn)中戰(zhàn)勝日本,要靠”文藝工作者[3]p72—75。
在1949年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朱德代表中共中央致詞,他指出:文學藝術和革命斗爭,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這是中國新文藝的光榮”?!拔膶W藝術工作者在將來的新時代中,要擔負起比過去更重大的責任,這主要就是用文學藝術的武器鼓舞全國的人民,首先是勞動人民團結(jié)一致,克服困難,改正缺點,來努力建設我們的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國家”?!叭嗣袷且d旺起來的,真正和人民站在一起的文學藝術,也一定是要興旺起來的”[4]p730-731。這即是說,文藝也是建設新中國這場革命的武器,文藝也在“新國家”建設之列,必定在建設中前進發(fā)展。
發(fā)揮文藝活動有利于革命戰(zhàn)爭的功用,朱德這種“革命實用主義”的文藝思想早在瀘州組建詩社活動中就已表露出來。1916年1917年,朱德在瀘州先后組建東華詩社和振華詩社。東華詩社中的“東華”是東亞中華的意思,朱德在為詩社撰寫的小引中寫道:“……大力宣傳,振興東亞中華。高聲呼吁:‘打倒西方帝國!”而這正是“聯(lián)翰墨之因緣,永吟哦之樂事”的深意。朱德還號召詩社成員在“戎事余歡……苦中作樂”的同時,“惟求良友,無負河山”。振華詩社取意就是振興中華,在詩社小引中,朱德再次表達道:“……定有豪情,宣傳革命,如為佳士,有助龍爭?!薄熬仁馈敝脑诮M建詩社中表露無疑③。由此可見,當時朱德借助組建詩社,一方面是聯(lián)絡和團結(jié)瀘州當?shù)氐氖考澝?,贏得他們物資上和道義上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詩文交結(jié),宣傳革命,抒發(fā)志向,統(tǒng)一意志,以有利于戰(zhàn)事??箲?zhàn)爆發(fā)后,作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作文廣泛宣傳革命,號召全國人民組織宣傳隊、慰勞隊、歌詠隊、戲劇隊等,動員和武裝一切力量參與抗戰(zhàn),非常重視文藝對抗戰(zhàn)的有利作用[5]p19-20。在延安,朱德對魯迅藝術文學院這個革命文藝高級學府的成長非常關心。1940年6月在“魯藝”成立二周年紀念會上,朱德滿懷希望地說:“在前方,我們拿槍桿子的打得很熱鬧,你們拿筆桿子的打得雖然也還熱鬧,但還不夠。這里,我們希望前后方的槍桿子和筆桿子親密地聯(lián)合起來?!敝斓碌闹v話、報告極大地提升了“魯藝”師生創(chuàng)作革命文藝的積極性。此后,“魯藝”組織了文字、音樂、戲劇、美術等十幾個工作團、演出隊、創(chuàng)作組奔赴前方,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抗戰(zhàn)、鼓舞軍民的好作品,甚至有些文藝工作者因此犧牲了生命,有力有利地支援了抗戰(zhàn)。1941年,朱德在八路軍留守兵團政治部藝術學校的開學典禮上強調(diào),“部隊藝術要從打仗著手”,“部藝”的學生要學好藝術本領,用文章、歌曲、美術、音樂、戲劇作武器,參加抗戰(zhàn)。新中國成立以后,朱德給許多報紙、雜志(《中國青年》《中國婦女》《兒童時代》等)題詞時,都強調(diào)“繼承革命傳統(tǒng),建設偉大祖國”(為《天津日報》題),雖不是專門針對文藝而言,但肯定也包括文藝在內(nèi)。1962年和1963年,在與臧克家等詩人談論詩歌時,他都說到文藝表現(xiàn)社會主義事業(yè),為革命服務。endprint
朱德的革命實用主義文藝思想在其詩詞創(chuàng)作中也表現(xiàn)明顯,甚至可以這樣說,朱德詩詞④幾乎都是“為革命服務”的。朱德詩詞中有大量“和詩”“祝(賀)詩”“贈(別)詩”,這些詩詞除有“和”“賀”“贈”的交流作用外,在更深層次上,有利于增進革命友誼,鼓舞革命斗志,促進革命集體的團結(jié)。例如,他在《祝董必武同志八十高壽》一詩中寫道:“同志同年同革命,猶歡斗志尚昂揚。歷來戰(zhàn)友兼詩友,不怕敵人戰(zhàn)線長?!敝斓碌摹暗浚ㄍ觯痹?,無論是悼念亡妻還是革命同志,在哀悼懷念的同時又不忘結(jié)合革命,鼓舞后人。例如,他在《抗戰(zhàn)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1942年7月)一詩中寫道:“熱血洗乾坤,建國從此始。民主真共和,世界皆仁里。持此慰英靈,光明新世紀?!备嗟摹案袘选痹姟ⅰ坝斡[”詩、“詠物”詩,有些本身就是描寫革命戰(zhàn)爭,揚我軍威,比如《戰(zhàn)薄刀嶺》《攻草帽山》等;有些或感于國民“已饑已溺”,“頻年征戰(zhàn)”,“困民水火淚沾巾”,決心從事革命,“刷新舊國風”;有些游覽故地,緬懷革命勝利與艱險;有些山水攬勝,頌揚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些描寫祖國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建設,為建設做指示和鼓勁。總之,朱德的每首詩詞都不是無病呻吟,都不是與革命毫不相關的吟花弄月,而都是踐行他的革命實用主義文藝思想。
綜上所述,革命實用主義的文藝觀是朱德文藝思想的核心和主線,貫穿于朱德在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時期的言論和詩詞創(chuàng)作中。
三、朱德的文藝思想內(nèi)涵的系統(tǒng)構(gòu)成
朱德的“革命實用主義”文藝思想是系統(tǒng)而充實的。朱德所說的文藝“為革命服務”不是一句口號式的空話,而是從實際出發(fā),把文藝作為中國革命的組成部分。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生活是何等窘困!就是像朱德的家庭,年復一年的辛勞,換來仍是溫飽不濟,仍要受官府、地主等的欺凌。碰到災荒,多少家庭或者餓死或者成為流民或者鋌而走險吃大戶,這些是朱德耳濡目染的。朱德上學讀書其實就是整個家庭為抵抗各種欺凌采取的手段。因此,文藝對朱德而言,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享受的。讀書學習帶來了思想的啟蒙,促使他不斷去探索、尋求解救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辦法。朱德留學歐洲途中,發(fā)現(xiàn)東南亞和歐洲德國勞動人民的處境與國人一樣悲慘,從此他就不僅是為自己、自己家庭,而是為拯救全世界勞苦人民去學習,甚至已經(jīng)習慣性地以革命斗爭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一切(包括文藝在內(nèi))⑤。近代中國備受帝國列強欺凌,雖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軍事)科技強國的洋務運動、政治改良的維新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從黃遵憲的“詩界革命”,到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再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國民性的改造和政治革命的發(fā)起漸成文藝發(fā)展的潮流,可以說正是革命的時代召喚了革命實用主義的文藝思想。朱德在這個革命大潮中出生和成長,入黨以后從思想到行動都深受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他從“有用于革命”的角度思考一切(包括文藝在內(nèi))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那個革命時代里的很多愛國的志士們的普遍認識。
朱德認為藝術工作者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向上,要“面向群眾,面向士兵”,要符合中國革命的大方向。朱德所說的“群眾”是像他的家庭那樣勤勞但生活貧困的勞動人民,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6]p864。人民群眾不僅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也是革命軍隊的來源。朱德曾說:“我們的藝術作品不是給少數(shù)人看的,而是給中國廣大民眾和軍隊看的。”[3]p73這是朱德文藝思想人民性的明確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的文藝思想中,從孔子的“興觀群怨”之說,到東漢的王充和唐代的杜甫、白居易等,幾乎都認為文藝(詩歌)應該裨補時闕,有益于民。朱德有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使他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收了有益于民的思想精華。朱德曾明確評價杜甫是偉大的詩人,1940年回延安途中和文學家茅盾侃侃而談的話題依然是杜甫和白居易,其中原因不外如是。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朱德的文藝思想與傳統(tǒng)的有益于民的文藝思想有本質(zhì)不同。古代封建社會的思想家、文人是為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他們所謂有益于民的根本出發(fā)點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朱德則出身貧困家庭,切身體味過勞苦人民的生活境況,在讀私塾、師從席聘三先生時最喜歡太平天國等歷史故事,救國救民思想開始萌芽。1906年考入順慶府官立中學堂以后,開始接觸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到1909年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后更是閱讀了《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革命啟蒙書籍,救國救民的革命道理深種心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朱德認真閱讀了《新青年》《新潮》等進步書刊,開始接觸共產(chǎn)主義思想,已經(jīng)“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更深入進行,必須像俄國革命那樣徹底”[7]p112。在護國革命失敗以后,迷茫的朱德堅定地去歐洲,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蘇聯(lián)歸國時決心“終生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8]p64,歸國后即投身人民革命戰(zhàn)爭。這些經(jīng)歷使朱德與古代文人在思想上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許多古代文人沒有朱德出身貧困的切身生活體味,亦沒有決心根本改變民眾命運的上下求索的革命歷程。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可能受到近代啟蒙主義、新民主主義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熏陶,把文藝囊括進廣闊人民革命進程中而為之服務。留學前夕,朱德通過報紙書籍,已經(jīng)認定共產(chǎn)黨才是自己要找的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戰(zhàn)爭才是真正解放和拯救人民群眾的。一個真正的革命戰(zhàn)士必然是為人民服務的,一個真正的革命文藝家也是如此。朱德也以此要求文藝創(chuàng)作需為解放人民的革命服務,要求“一個馬列主義的藝術家應當是一個好的宣傳家”[3]p73,要求他們以文藝為武器,以宣傳革命、鼓舞革命為戰(zhàn)斗。
在內(nèi)容方面,朱德認為文藝“要表現(xiàn)戰(zhàn)斗生活”,文藝要熱情地歌頌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涌現(xiàn)出來的動人的真實事件[2]p413,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而要做到這一點,文藝家只有真正融入革命戰(zhàn)斗和社會主義建設。朱德幾百首詩詞都是描繪鮮活的戰(zhàn)斗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現(xiàn)實,都是朱德親身經(jīng)歷的(因此有論者說朱德有以詩歌抒發(fā)感情、記錄歷史的習慣)。朱德文藝思想認識和詩詞創(chuàng)作深入淺出地指明了文藝作品的內(nèi)容源自現(xiàn)實生活的基本文藝原理,同時也指明了革命作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價值立場。眾所周知,在革命戰(zhàn)爭中,人民群眾的生活和革命戰(zhàn)斗是融在一起的,朱德曾講過:“在中國這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里,人民最起碼的民主權(quán)利只有靠槍桿子才能爭取到手。”[1]p294這就是說,在群眾爭取解放的艱苦歲月里,文藝要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革命戰(zhàn)斗。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新中國在毛澤東、朱德等帶領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藝要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當然應該是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然而,一個文藝工作者必須經(jīng)過轉(zhuǎn)變,才能正確地反映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現(xiàn)實,才能真正地進行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朱德以己為例,講到自己就是“投降了無產(chǎn)階級”,因此打仗、做事、寫詩都是為無產(chǎn)階級服務的。他指出真正的革命藝術家“必須學習馬列主義”,“要加強自己的政治修養(yǎng),才能做一個好的藝術家”[3]p74。若要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正確地反映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真實面貌,光有思想轉(zhuǎn)變是不夠的,朱德還要求“文藝家參加實際斗爭,體驗生活”。“文藝工作者不應當在群眾之外,而應當站在群眾之中;不應當是旁觀者,而應當是參加實際斗爭的戰(zhàn)士。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3]p74—75。這實際上就是說:“詩人若不是一個革命家,他絕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出革命的文學來?!盵9]p405—407因此,朱德要求文藝工作者融入革命集體,向群眾學習,甚至學習軍事。文學界自“五四”以來有關文藝與革命關系的討論不斷,參與“革命文學論爭”的不少人,比如郭沫若就呼吁文學青年“應該到兵間去,民間去,工廠間去,革命的漩渦中去”[10]p39。有親身的革命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文藝家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就能落實到真正的革命和建設的現(xiàn)實生活上,文藝為革命服務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朱德詩詞是上述文藝思想的踐行,幾乎都是“關心祖國命運,立志報效祖國”;“決心改造舊世界,熱情憧憬祖國光輝燦爛的前程”;“緬懷革命先烈,贊美英雄人物,激勵人民肩負起歷史重任”;“熱烈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鼓舞人民群眾爭取更大的勝利”的[11]p564—602。endprint
引人注意的是,朱德多處強調(diào)表現(xiàn)“革命的英雄主義”,要求革命文藝“要善于表現(xiàn)集體的力量”,對“個人英雄主義者”要批判。他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指出:革命的英雄主義不是為個人利益打算、為反動勢力服務的舊英雄主義,而是新英雄主義、群眾的英雄主義。革命的英雄主義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群眾利益,它產(chǎn)生于廣大群眾的共同行動、共同斗爭中,它是為人民群眾所賞識、所稱頌的。如果不提倡、宣揚革命的英雄主義,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義事跡和手創(chuàng)這些事跡的英雄們就被冷淡過去了,沒有發(fā)揮其推進工作、培養(yǎng)干部和教育群眾的作用,那將是一個重大的損失[3]p112—115。1950年朱德還發(fā)表了《英雄模范的光榮任務》的講話,在褒獎全國各界英雄模范的同時,也為文藝創(chuàng)作指明了寫作對象。對于個人英雄主義,朱德從來都是嚴厲批判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發(fā)言就是一個明證。再看朱德詩詞中對英雄的抒寫有多處,多數(shù)都是弘揚救國救民的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的。例如:“立馬五峰天地小,群山俯首拜英雄”(《登五峰嶺》,1916);“火熱水深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艾承庥局長六十壽贈詩》其四,1926);“從來燕趙多豪杰,驅(qū)逐倭兒共一樽”(《太行春感》,1939);“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氣浮”(《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五首》其一,1941);“家國危亡看子弟,山河欲碎見英雄”(《為陳毅同志而作》,1941);“華北收復賴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風”(《贈友人》,1941);“我黨英雄真輩出”(《感事八首用杜甫〈秋興〉韻》之《攻克石門》,1947);等等。還有一些地方就是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諷刺和批評了。
在形式方面,朱德要求多采用大眾化、通俗化的民族形式和民間形式,比如民歌、中國歌舞、活報劇、年畫等等,使用的語言要樸素、明朗,不要太深奧,要易懂[3]p72—75。這樣的藝術形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能夠更好地起到革命宣傳、教育、鼓舞的作用,更大范圍為革命服務。朱德雖然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學會用白話文比較晚,但朱德往往非常合乎場合地使用了合適的語言形式,比如《重逢》《勤儉》《游南泥灣》等都是明白如話。
綜上所述,朱德不僅有文藝思想,而且其文藝思想是系統(tǒng)、充實的。充分和重視發(fā)揮文藝的宣傳鼓舞、團結(jié)教育作用,在革命戰(zhàn)爭中宣傳無產(chǎn)階級革命真理,揭露敵人的陰謀陋行,鼓舞廣大人民勇于革命的斗志,抒寫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把文藝磨煉成真正鋒利的戰(zhàn)斗武器,把文藝工作者鍛煉成能走上前線、深入戰(zhàn)斗的戰(zhàn)士;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能夠繼承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歌頌新中國的建設成果,反映新中國的新現(xiàn)實生活,使文藝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有力的助推器;等等。這都是朱德所講文藝“為革命服務”的具體闡釋,也是朱德“革命實用主義”文藝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
朱德的文藝思想,深植于他的實事求是精神和“無私為公”的博大胸懷。在文藝娛樂化傾向日漸明顯的今天,文藝“為革命服務”似乎已成為過去時,朱德革命實用主義的文藝思想也似乎并不有趣,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依然迫切需要全面研究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學習和繼承他們高尚的革命情操和革命精神。○
注釋:
①毛澤東曾精辟指出:“我們都是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的?!薄叭魏我环N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眳⒁姟睹珴蓶|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865頁。筆者此論是從中引申而出的。關于“革命”還可參看王福湘著《悲壯的歷程——中國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潮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頁。
②此四字是1975年3月朱德書寫的最后一個條幅,既能反映他當時反抗“四人幫”的決心,亦是他革命一生的高度概括和對同輩后輩的勉勵。
③可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新編本·上),2006年版第33、第39頁。還可參看吳孟輝、鐘堅撰寫的《朱德與怡園詩社》(《當代文壇》1983年第4期)與程思遠撰寫的《關于朱德同志在瀘州組織詩社的幾個問題》(《四川文物》1986年第4期)。
④文中所引朱德詩詞均出自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朱德詩詞集》2003年版和2007年新編本。
⑤朱德自己曾說:“我想大概是因為做軍人的時間太長了,只會依照軍事條件來想問題?!薄拔宜坪踔粫凑哲娛聴l件來考慮問題!”參見史沫特萊著《偉大的道路》(第四篇,“探索”),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第182頁。
參考文獻:
[1]史沫特萊著.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M].梅念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2]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回憶朱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3]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金沖及主編.朱德傳(修訂版)[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5]朱德.抗戰(zhàn)到底[M].上海:國難研究社:1937.
[6]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尼姆·威爾斯.續(xù)西行漫記[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8]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新編本)[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06.
[9]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參考資料·文學運動史料選(第1冊)[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0]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6卷)[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11]朱德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張榮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