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一生為“人”
必須得坦率地承認,作為年輕人,我們無力從政治和歷史的高度,去回望一個在中國革命和歷史上經歷過風雨波瀾的百年人生。
但也必須愉快地承認,這并不妨礙我們用年輕的視角,去追尋一個遠去的背影。畢竟,無論隔著怎樣的時空,坐標再怎么不同,我們都有一個無法超越的共同屬性—“人”。
拋開政治人物胡耀邦的政治屬性,我們打量的只是一個“人”,無非是一個“人”在了解另一個“人”背后有怎樣的一生。
我們去了他人生的起點湖南瀏陽中和鎮(zhèn),看他百年之后在故鄉(xiāng)留下了怎樣的烙印和記憶。我們去了他人生的終點江西九江共青城,看他在入土為安的25載春秋里,墓碑前流動著怎樣的風物和人情。
我們在他人生停留最久的地點北京,努力尋找著當年的見證人和受益者。遺憾的是,不少人已經故去,健在的不少人也已經或病或老到無力回憶當年舊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找到了一些有力有心講述往事的當事人。
我們也想知道,當年那些舉重若輕的言行,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所沉醉其中的世俗生活。
這些,相信足以讓我們這代人心中那個模糊的面容,變得略微清晰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