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黑河學院 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各民族的大家庭,朝鮮族作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以勤勞、勇敢、文明、能歌善舞而聞名全國。她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由于朝鮮族遷來我國的歷史不長,民間音樂尚未形成有別于朝鮮的獨特風格。朝鮮族民歌稱為“民謠”,一般分為勞動民謠、抒情民謠、敘事民謠、習俗民謠。近百年來,有許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歌曲,由于廣泛傳唱,也被朝鮮族人民看作是民謠,對這部分作品,一般稱為“新民謠”。如《農(nóng)夫歌》,后者如《紡織謠》。抒情民謠的數(shù)量很多,以愛情和贊美自然風光為主,《阿里郎》和《道拉基》就是其代表作。敘事民謠歌詞較長,曲調(diào)和語言音調(diào)配合密切,往往包含一個完整的具有情節(jié)的故事,如《孔明歌》、《楚漢歌》等。習俗民謠多和一定的禮儀有聯(lián)系,如慶賀新屋落成時唱的《成造歌》,為老人祝壽時唱的《花甲謠》等。新民謠中流行最廣的是《諾多爾江邊》、《朝鮮八景歌》等,其風格對我國朝鮮族創(chuàng)作音樂有深遠影響。
朝鮮族樂器主要有奚琴、軋箏、伽椰琴、揚琴、短簫、橫笛、嗩吶、篳篥、筒簫、杖鼓、手鼓等。流行最廣的是奚琴、伽椰琴、筒簫和杖鼓。奚琴形制和二胡近似,共鳴筒用竹或黃桑木制成,琴桿亦用竹制。其音色深沉動聽,類似人聲,常用于獨奏,曲目多由民歌旋律發(fā)展變化而成。演奏方法和二胡近似,但不用揉弦而用壓弦,這使奚琴的演奏極富民族特色,伽铘琴又名“晉漢琴”,形制和古箏相似,但演奏時琴身斜置,手法也不大一樣。右手有雙手勾八度、單指勾、雙指抓、勾剔、雙指勾剔、隔線法、推、拇指推、一指連勾、刮奏等技法;左手主要用于揉吟。伽椰琴散調(diào)的完成,對朝鮮族器樂曲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杖鼓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在中原流行,并多用于獨奏。朝鮮古代樂書《樂學軌范》中把它列為唐部樂器,據(jù)此可知它是在隋唐時從中原傳入朝鮮半島的。杖鼓的鼓身為木制,呈圓筒狀,中間細實,兩端粗空,蒙有鼓皮。杖鼓右方的共鳴箱稱鞭面筒一般蒙以較薄的鹿皮、驢皮,用竹鞭敲擊,發(fā)音清脆。鼓左方的共鳴筒稱為鼓面筒,蒙以稍厚而松軟的牛皮、馬皮或豬皮,用手掌拍擊,音色渾厚。兩個皮面中間用繩索連接,并裝有繃皮套用以調(diào)整音高。兩個鼓面發(fā)出的音高一般為四五度關系,杖鼓以擊奏朝鮮族民間音樂中的“長短”為主。因為“長短”是朝鮮族民間音樂的靈魂,包含著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情緒、風格等諸多方面的含意,所以杖鼓在民歌、器樂、歌舞、說唱、戲曲的表演中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器樂曲除散調(diào)和新阿烏外,尚有大型合奏形式“風流”。樂曲由“長靈山”、“短靈山”、“加樂道里”、“上弦”、“下弦”等十多個段落組成,速度由慢漸快,在快板中結(jié)束。表演形式分為以弦樂為主的“絲風流”和以管樂為主的“竹風流”兩類。前者多用在喜慶、節(jié)日時演奏,后者多為舞蹈伴奏。
朝鮮族音樂中更是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思維模式與道德理念。這種思維模式是在長期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下產(chǎn)生的,體現(xiàn)出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深層特質(zhì),朝族的民歌以其獨具風格的民族特性、歷史涵蓋和文化魅力,受到國內(nèi)外研究學者和音樂文化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朝鮮族民歌的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是朝鮮族人民特有的象征和標志,它記錄了朝鮮族人民的豐富生活,傳承了朝鮮族人心路歷程,是朝鮮族人民的靈魂。
朝鮮族音樂是我國多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體現(xiàn)了朝鮮族勞動人民的文化價值和特點。朝鮮族音樂的音樂內(nèi)容表達人們的真實情感,主要反映人民的真實生活;朝鮮族音樂來源于朝鮮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建立在本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之上,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相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更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傳承功能。每一個民族均具有自身獨特的音樂與文化,做為少數(shù)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其所具有的民族音樂形式更是承載著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具有一定美學價值。
[1]樸日華.延邊朝鮮族音樂調(diào)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
[2]伍國棟.20世紀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上)[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01).
[3]馮明洋.音樂文化論──民族音樂的文化學視野[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