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存和
教室前的梔子花開了又謝了,石榴結出了暗紅的果子,蔥郁的綠意把校園渲染得生機勃勃。在這個成長的季節(jié)里,同學們升入了八年級。拿起散發(fā)著墨香的新教材,欣喜之余,大多數(shù)同學會問一下自己,八年級的語文究竟該怎么學?
下面,老師就結合八年級的第一、二單元,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要從課文的學習中,汲取強大的正能量。
八年級語文第一、二單元為我們安排了兩個主題:一是長征之歌,二是愛國情懷。第一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圍繞人類“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艱苦卓絕的長征來展開的,不管是詩歌、歌詞,還是回憶錄、小說和劇本,都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長征畫面。拂去歲月的云煙,長征積淀下來的是一種精神財富,即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具備愈挫愈勇的樂觀、豪邁、頑強的精神與智慧。這難道不也是我們學習上需要具備的精神品質嗎?
第二單元的課文里,“抵得上五個師”的錢學森克服重重困難,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幾顆小小的棗核,凝聚的是海外華人一片深厚的愛國之情;齊國的政治家晏子出使楚國,憑著自己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過人的才智,維護了齊國和自身的尊嚴;在都德筆下,語言成了“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成了法國淪陷區(qū)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古詩四首》里,杜甫的家國情懷,杜牧的憂國之心,陸游的老而彌堅,文天祥的至死不渝,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感悟。學習上日常的小道理要懂,做人的大道理更要懂。其實,愛自己的國家也是我們勤奮學習的動力。只有視野高闊,人生的路才能走得正,走得遠!
第二,要在課文的學習中,體味體裁的多樣性和方法的豐富性。
這兩個單元中,有外國作品,有中國作品;有古代作品,有現(xiàn)代作品;有紀實作品,有文學作品,并且文學作品體裁齊全,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我們可以學習并嘗試用不同的體裁去表達同樣的主題,讓我們的筆觸靈動起來。同學們尤其要關注一下《〈長征〉節(jié)選》的寫法,這是一個劇本的節(jié)選,它更重視畫面的構建和言語、動作的呈現(xiàn),以此來展示故事,表現(xiàn)人物。我們不妨據此學習寫小劇本或者課本劇,這樣也可以讓我們的寫作達到形象逼真的境界。
在寫作方法上,我們要重視吸納《老山界》中環(huán)境烘托的寫法、《棗核》中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最后一課》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第三,重點學習詩歌語言的凝練傳神和小說語言的個性化。
語言既是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素(高爾基語),也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點。在這兩個單元中,我們要重點品味詩歌和小說的語言。詩歌語言的鑒賞重點在于煉字和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如,《七律·長征》中尤其需要關注的是“暖”和“寒”這一對體現(xiàn)心理感受的形容詞,還要關注“只”和“盡”這兩個體現(xiàn)范圍的副詞。要結合語境,弄明白詞語運用所涉及的對象,既要明白其基本義,更要知道它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從而明白詩歌凝練語言背后的無限意味?!镀呗伞らL征》頷聯(lián)中帶著夸張意味的比喻尤其值得咀嚼,那么大的山嶺、山脈,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只不過是“翻騰的細浪”和“滾動的泥丸”,這是多大的氣魄??!紅軍戰(zhàn)士崇高的理想和藐視困難的樂觀頑強,便鮮明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又如,《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我們如果不抓住“感時”“恨別”這樣的關鍵詞進行思考,如何能夠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家國情懷?再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風吹雨”和《過零丁洋》中的“惶恐”“零丁”均有“雙關”的用法,拓展了詩歌表現(xiàn)的“疆域”,有著時代和作者內在的滄桑感。
小說語言的個性化,不僅體現(xiàn)在小說中的人物的語言上,也體現(xiàn)在作者用來敘述描寫的語言上,這方面《最后一課》是個典范。小弗郎士是個成長中的孩子,他頑皮,不愛學習,在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中,他的思想發(fā)生了頓悟,一下子懂事了。作者用生動的言語,活靈活現(xiàn)地將這個過程表現(xiàn)了出來。比如,開始部分對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寫:“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边@句話,把一個不懂事但是還有希望向好的方面發(fā)展的孩子的復雜的內心世界,真實地寫出來了。又如,經過“最后一課”的教育與洗禮,小弗郎士內心已經迅速懂事并且成熟,然而這種成熟仍然是一個孩子的成熟,仍然有著孩子的天真與幼稚,他會在人群中,關注到郝叟老頭與眾不同的讀書聲:“聽到他古怪的聲音,我們又想笑,又難過?!边@是一個孩子在特定時刻特有的心境,作者將其描寫得多么生動、真實!
總之,學習語文,重點在于學習課本中蘊含的精神、語文方法以及語言本身,掌握了這些,我們的語文學習就會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