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小庫,孫云超,劉霞,陳靜,李斌,竇德強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xué) 藥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基礎(chǔ)研究·
茯苓對正常小鼠胃腸功能的影響△
冉小庫,孫云超,劉霞,陳靜,李斌,竇德強*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xué) 藥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600)
目的:采用不同模型考察茯苓對正常小鼠胃腸功能的影響。方法:采用炭末法和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兩種方法,考察茯苓不同給藥時間對小鼠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的影響。結(jié)果:茯苓水煎液對正常小鼠的胃殘留、小腸推進具有抑制作用。結(jié)論:茯苓水煎液對正常小鼠胃腸運動有抑制作用,而且采用多次給藥的營養(yǎng)半固體糊方法評價茯苓對小鼠胃腸功能影響較佳。
茯苓;胃排空;小腸推進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能[1]。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茯苓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歷史,在春秋末期的詩經(jīng)中早有記載,20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茯苓就暢銷東南亞、日本、歐美,享譽海外,經(jīng)久不衰[2]。有些國家還將茯苓作為海軍的食物及滋補品,用以健脾去濕,安神壯體。有關(guān)茯苓健脾作用的研究多是采用脾虛瀉下模型[3]。近期我們對茯苓的性味組分拆分和鎮(zhèn)靜、增強學(xué)習(xí)記憶作用進行研究[4]。茯苓對正常動物胃腸功能影響的研究未見報道,本文研究茯苓對正常小鼠胃排空、小腸推進的作用,為進一步闡明茯苓的健脾作用以及茯苓在食品、保健品中的應(yīng)用提供理論基礎(chǔ)。
1.1 動物
昆明種小鼠,體重18~22 g,雌雄各半,大連醫(yī)科大學(xué)動物中心,合格證號:SCXK(遼)2008-0002。
1.2 藥物與試劑
茯苓于2012年11月購自云南向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jīng)遼寧中醫(yī)藥大學(xué)藥用植物教研室王冰教授鑒定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嗎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913731);0.9%氯化鈉溶液(黑龍江科倫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60201-2);活性炭(沈陽新興試劑廠,生產(chǎn)日期:2011年6月19日);阿拉伯樹膠粉(天津市科密歐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20410);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3 儀器
RE-85Z型旋轉(zhuǎn)蒸發(fā)器、SHZ-DⅢ型循環(huán)水真空泵、HH-S型水浴鍋(鞏儀市予華儀器責任有限公司);FA-1004電子天平(上海精科天平廠)。
1.4 藥物制備
1.4.1 茯苓水煎液的制取 按《中國藥典》中茯苓用量為本實驗設(shè)計的1倍劑量。稱取茯苓生藥200 g,10倍量水充分煎煮2次,趁熱抽濾,合并上清液,濃縮為1.25 g·mL-1(10倍)的茯苓水煎液,備用。
1.4.2 陽性藥配制 取嗎丁啉10 mg,加1%聚山梨酯-80適量配成0.5 mg·mL-1溶液。
1.4.3 營養(yǎng)性半固體糊的制備 制備方法參照文獻方法[5],具體如下:羧甲基纖維素鈉10 g,溶于250 mL蒸餾水中,分別加入16 g奶粉、8 g糖、8 g淀粉和2 g活性炭末,攪拌均勻,配制成300 mL約300 g的黑色半固體糊狀物。
1.4.4 5%炭末混懸液配制 稱量阿拉伯樹膠3.5 g,加水至30 mL,煮沸至溶液透明,再稱量活性炭末1.75 g,加入上述溶液中,煮沸3次,待溶液涼后,加水定容至35 mL,即得[6]。
2.1 小鼠胃腸運動的評價模型研究
2.1.1 茯苓水煎液單次給藥模型 昆明小鼠50只隨機分為空白組,茯苓水提液低劑量組(0.1倍)、中劑量組(1倍)、高劑量組(10倍),陽性藥嗎丁啉組,每組10只。各組分別灌胃給藥0.2 mL·(10 g)-1,再進行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實驗。
2.1.2 茯苓水煎液連續(xù)給藥模型 昆明小鼠50只隨機分為空白組,茯苓水提液低劑量組(0.1倍)、中劑量組(1倍)、高劑量組(10倍),陽性藥嗎丁啉組,每組10只。各組連續(xù)灌胃給藥或0.9氯化鈉溶液0.2 mL·(10 g)-1,7 d后進行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實驗。
2.2 胃殘留率及小腸推進率測定方法(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
末次給藥后30 min,各組小鼠灌胃半固體糊0.4 mL·(10 g)-1,20 min后脫頸椎處死動物,開腹,結(jié)扎胃賁門和幽門[7]。取胃用濾紙拭干后稱全重,然后沿胃大彎剪開胃體,洗去胃內(nèi)容物后用濾紙拭干,稱胃凈重,胃全重和胃凈重差值為胃內(nèi)殘留物重,其與所給糊重的比為胃內(nèi)殘留率。同時迅速取出小腸,輕輕剝離后直鋪于白紙上,測量幽門至回盲腸部全長及幽門至黑色半固體糊前沿的距離。以幽門至黑色半固體糊前沿的距離占幽門至回盲腸部全長的百分率為小腸推進率。
2.3 小腸推進率測定方法(炭末法)
給藥后30 min,各組小鼠灌胃5%炭末混懸液,0.2 mL·(10 g)-1,20 min后脫頸椎處死動物,開腹,結(jié)扎胃賁門和幽門,同時迅速取出小腸,輕輕剝離后直鋪于白紙上,測量幽門至回盲腸部全長及幽門至黑色半固體糊前沿的距離。以幽門至黑色半固體糊前沿的距離占幽門至回盲腸部全長的百分率為小腸推進率。
2.4 統(tǒng)計方法
3.1 茯苓水煎液單次給藥對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的影響(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
由表1可知,與空白組比較,茯苓低劑量組(0.1倍)胃殘留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表明茯苓0.1倍劑量有抑制胃排空作用,而茯苓中、高劑量雖然較空白組胃排空率增高,但并沒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與空白組相比,茯苓低、中、高劑量組的小腸推進率差異都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表明茯苓水煎液對正常小鼠的小腸抑制作用明顯。
表1 茯苓水煎液單次給藥對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的影響 (%)
注:與空白組相比,*P<0.05,**P<0.01;下同。
3.2 茯苓水煎液單次給藥對小腸推進率影響(炭末法)
由表2可知,與空白組比較,茯苓水煎液0.1倍、1倍、10倍劑量組對小鼠小腸推進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即說明茯苓水煎液各劑量均有抑制小腸推進的作用。
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和炭末法測小腸推進率結(jié)果相同,說明實驗結(jié)果具有準確性,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不僅可以測量小腸推進而且還可以反映胃殘留率情況,因而在接下來實驗中選用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對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進行實驗。
表2 茯苓水煎液單次給藥對小腸推進的影響
3.3 茯苓水煎液連續(xù)給藥對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影響(營養(yǎng)型半固體糊法)
由表3可知,與空白組比較,茯苓水煎液低、中劑量組對小鼠胃殘留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而茯苓高劑量組對小鼠胃殘留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即說明茯苓水煎液低、中劑量組有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隨著劑量的增大作用有所降低,茯苓高劑量組對胃排空抑制作用不明顯。與空白組比較,茯苓水煎液低、中、高劑量組小腸推進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表明茯苓低、中、高劑量均對小鼠小腸推進有明顯抑制作用。
表3 茯苓水煎液連續(xù)給藥對胃殘留率和小腸推進率影響 (%)
連續(xù)多次給藥方法更符合茯苓的臨床應(yīng)用和中藥的特點,應(yīng)該更能夠反應(yīng)茯苓的實際臨床作用。
單次給藥茯苓水煎液,低劑量抑制胃排空;連續(xù)給藥茯苓水煎液,低、中劑量抑制胃排空,茯苓高劑量對胃排空抑制作用不明顯。說明低劑量茯苓水煎液對胃排空抑制作用穩(wěn)定明顯,連續(xù)給藥隨著劑量的增加抑制排空效果減弱。單次給藥茯苓水煎液低、中、高劑量對小腸推進有明顯抑制作用,而連續(xù)給藥茯苓水煎液低、中、高劑量均對小腸有極明顯作用,說明茯苓水煎液對抑制小腸推進作用確切,在一定時間內(nèi)給藥時間延長作用效果越明顯。一般中藥臨床上需要連續(xù)多次給藥,才能體現(xiàn)中藥的作用。所以茯苓多次給藥對胃腸功能的作用更能夠反應(yīng)其臨床功效。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蹲⒔鈧摗吩唬骸捌?,坤土也。脾助胃氣消磨水谷,脾不轉(zhuǎn),則胃中水谷消磨?!闭f明中醫(yī)脾的功能主要是影響物質(zhì)消化和吸收,這與現(xiàn)代科學(xué)的胃腸功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能,能健脾滲濕而止瀉,尤宜治脾虛濕盛泄瀉,說明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采用脾虛模型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健脾作用,其中茯苓三萜類有效改善脾虛表觀癥狀[8],另有研究表明茯苓水煎液具有抑制脾虛模型大鼠小腸推進功能[9]。
胃腸運動在食物消化吸收中起著重要作用,既能運送食物、研磨食物,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物轉(zhuǎn)變成易溶解和可被吸收的形式;又能使食物與消化管壁緊密接觸,以便吸收。茯苓為四君子湯中的一味主要中藥,四君子湯對胃腸運動的作用,報道頗不一致,大多數(shù)學(xué)者認為四君子湯抑制胃腸運動,使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延長,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10]。但究竟四君子湯中哪味中藥發(fā)揮抑制作用未見報道。本實驗研究表明茯苓對正常小鼠的胃腸運動具有抑制作用,說明茯苓能抑制正常動物的胃腸排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胃腸道與食物接觸時間,有利于吸收。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無論采用何種模型方法,茯苓低、中、高劑量抑制胃腸食物排空的功效相當,抑制胃排空和小腸推進都未大幅度改變,即茯苓對胃腸運動的抑制作用達到一定閾值后不再增高。這說明長時間服用茯苓不會造成胃腸運動過慢,影響食物排泄。本實驗對動物的糞便進行觀察,沒有發(fā)現(xiàn)特別干燥的糞便,說明即使茯苓抑制胃腸蠕動也不至于引起便秘。一般來說胃腸運動過快或過慢均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胃腸運動過快,食物在腸道停留時間過短,不利于消化吸收;胃腸運動過慢,缺乏動力,不僅不利于食物的運送、研磨,而且不利于食物與消化液的混合、腸壁的接觸,從而影響消化吸收[11]。
茯苓作為藥食兩用資源,既能健脾,又能滲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中藥。有關(guān)茯苓對正常動物和脾虛動物胃腸功能抑制作用的活性組分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24.
[2] 陳建南.茯苓食品的質(zhì)量控制[J].食品科學(xué),1984(8):23-27.
[3] 張兵影,薛志強,鄧建新,等.茯苓健脾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J].菌物研究,2007,6(5):110-118.
[4] 林喆,徐煜彬,冉曉庫,等.茯苓化學(xué)組分拆分及不交叉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12(24):4340-4346.
[5] 邢建峰,封衛(wèi)毅,侯家玉.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實驗方法的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2003,26(4):50-52.
[6] 徐叔云.藥理實驗方法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071.
[7] 張明發(fā).溫里藥對小白鼠胃排空及離體兔小腸活動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1984,25(12):63.
[8] 張兵影,薛志強,鄧建新,等.茯苓健脾作用活性部位的研究[J].菌物研究,2007,5(2):110-118.
[9] 張曉丹,許嗣立,賈波,等.白術(shù)茯苓與白術(shù)茯苓湯對脾氣虛腹瀉大鼠模型胃腸形態(tài)及水液代謝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2014,32(3):61-64.
[10] 任光友,張貴林,盧素琳,等.四君子湯對動物腸菌失調(diào)及正常胃腸功能的藥理研究[J].中成藥,2000,22(7):504-506.
[11] 彭成,雷載權(quán).四君子湯對消化、運動、呼吸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1995(5):6-8.
EffectofPoriaonGastrointestinalFunction
RANXiaoku,SUNYunchao,LIUXia,CHENJing,LIBin,DOUDeqiang*
(CollegeofPharmacy,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alian1166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oria cocos on gastrointestinal movement by different methods.Methods:Methods of charcoal powder and nutritional semisolid paste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oria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s of healthy mice.Results:The water decoction of Poria can distinctively inhibited the gastric residual ratio and propulsion ratio of small intestine of mice.Conclusion:The Poria could inhibit the gastrointestinal movement and the semisolid paste model is much more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effect of Poria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s.
Poriacocos;gastric emptying;intestinal propulsion
2014-12-12)
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2013CB531803),2013遼寧省高等學(xué)校創(chuàng)新團隊課題(LT2013020)
*
竇德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藥化學(xué)和新藥研發(fā);Tel:(0411)85890186,E-mail:deqiangdou@126.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5.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