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華西秋雨準4年周期特征及其與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的關系

        2015-09-22 05:34:06王春學馬振峰王佳津王勁廷
        大氣科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分析

        王春學 馬振峰 王佳津 王勁廷

        1四川省氣候中心,成都610072

        2四川省氣象臺,成都610072

        1 引言

        華西秋雨是我國西部地區(qū)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氣現象。梁健洪(1989)認為陜南到川北地區(qū)是華西秋雨典型分布區(qū)。何敏(1984)的研究表明隴南、陜南、川東和川北為華西秋雨明顯區(qū)。羅霄等(2013)指出典型華西秋雨區(qū)有兩個,北部中心位于隴南、關中、陜南、川東和川北,南部中心位于川南至云南中西部,其中北部的典型區(qū)范圍更廣。蔣竹將等(2013)的研究表明典型華西秋雨區(qū)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湖北湖南西部、漢水流域和渭水流域??偨Y前人研究結論可知,陜南到川北及其附近地區(qū)是典型華西秋雨區(qū)。

        以往關于華西秋雨周期特征的研究,由于所用資料和方法的不同,研究結論存在一定差異,馮麗文和郭其蘊(1983)使用功率譜方法分析了秋季徑流量資料,指出華西秋雨具有準3、13、17年的周期;梁健洪(1989)使用諧波分析方法研究了華西地區(qū)區(qū)域平均降水量資料,指出華西秋雨具有10~15年和準30年周期;薛春芳等(2012)使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秋季降水,指出華西秋雨存在準 2、6、8年周期;蔣竹將等(2013)、羅霄等(2013)也分別使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的華西秋雨指數,表明華西秋雨具有 4~8年周期和5~8年周期。

        華西秋雨的強弱主要受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和外強迫系統(tǒng)的影響。白虎志和董文杰(2004)的研究表明巴爾喀什湖低壓槽、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緬槽是影響華西秋雨強弱的主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陳忠明等(2001)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地表熱狀況與華西秋雨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目前關于海溫異常影響華西秋雨的研究還比較少,但是許多研究已經指出赤道太平洋海溫異常對中國的秋季降水異常有一定的影響。其中龔道溢和王紹武(1998)的研究指出熱帶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對我國四季降水都有一定影響。劉永強和丁一匯(1995)的研究表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顯著降水異常并不發(fā)生在夏季,而在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的當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朱炳瑗和李棟梁(1992)發(fā)現,厄爾尼諾當年西北地區(qū)東部 3~9月降水偏少,厄爾尼諾次年偏多,并且這種聯(lián)系是穩(wěn)定存在的。李耀輝等(2000)的研究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與西北秋季大范圍的區(qū)域性降水異常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顧薇等(2012)的研究表明,當熱帶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時,長江以北地區(qū)(包括江淮、黃淮、華北和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地區(qū))降水易偏少(多)。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過激發(fā)不同的熱帶地區(qū)異常垂直環(huán)流形勢而對降水產生影響。韓晉平等(2013)的研究指出熱帶中太平洋海表偏冷(暖)時,副熱帶高壓偏強(弱)偏西(南),我國北方秋雨偏多(少)。

        前人對華西秋雨的特征及其影響因子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結論,但是對于華西秋雨的周期特征,前人的研究往往只是給出華西秋雨存在的主要周期,對具體的周期循環(huán)演變及其影響因子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另外前人進行周期分析時大多使用譜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而這些方法只能分析一維時間序列,如果要分析一個氣候要素場,則必須用區(qū)域平均等方法構建一個時間序列,這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始資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多錐度—奇異值分解(MTM-SVD)方法則可以分析多站點氣候變量場的周期特征,并且該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通常譜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出現譜泄漏現象,分析結果更加真實。另外該方法還可以方便的分析兩個變量場的耦合特征,利用耦合場空間和時間信號重建,得到兩個變量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相關關系。

        本文將使用新的周期分析方法(MTM-SVD),分析華西秋雨的周期特征及其與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對華西秋雨周期演變特征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華西秋雨的特征和機理,另一方面對華西秋雨的預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2 資料方法

        2.1 資料

        本文使用的資料有,陜南到川北及其附近地區(qū)(典型華西秋雨區(qū))33個氣象臺站 1959~2011年 9~10月的逐日降水量和日照時數資料。同期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月平均500 hPa高度場和1000~300 hPa 經向、緯向風場,比濕場等再分析資料,分辨率為 2.5°×2.5°,以及 1959~2011年 1~12月 NOAA 月平均海表溫度資料,分辨率 2°×2°。本文使用的ENSO指數為 NOAA的多變量 ENSO指數(Multivariate ENSO Index,MEI)。它是通過綜合各種ENSO的觀測資料得出的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ENSO指數。

        2.2 方法

        (1)蔣竹將等(2013)引入日照時數因子提出了一種新的華西秋雨逐年監(jiān)測指數(Huaxi Modified Autumn Rain Index,簡稱 HMARI)。HMARI能夠更好地反映華西秋雨易發(fā)地區(qū)的地理分布及其強度變化,能更準確地表征華西秋雨的年際、年代際變化特征,所以本文采用了IHMARI來表示華西秋雨的強度:

        其中,Raut是 9~10月秋雨期內降水量,Ryear為年降水量,L為華西秋雨日數。秋雨指數單位為d。若某一天氣象臺站出現有效降水(日降水量≥0.1 mm)且日照時數小于0.1 h,則算為一個雨日,否則為一個非雨日。

        (2)MTM-SVD方法是由Mann and Park(1994)提出的一種多變量頻域分解技術。這是一種將譜分析的多錐度方法(Multi-Taper Method,MTM)和變量場的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氣候信號檢測技術,詳細內容參閱相關文獻(Mann and Park,1996,1999;魏鳳英,2007)。近年來MTM-SVD被廣泛使用在氣象科研領域中(Han et al., 2008;Small and Islam,2008;王春學和李棟梁,2012)。

        3 華西秋雨準4年周期特征分析

        圖 1給出了華西秋雨指數(HMARI)的 EOF展開第一模態(tài)空間型及其對應的時間系數,第一模態(tài)的解釋方差貢獻率達到57.7%,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可以認為是華西秋雨異常變化主模態(tài)。第一模態(tài)空間型為全區(qū)一致分布型,異常大值中心在陜西東南部地區(qū),對比相應的時間系數可知,全區(qū)一致變化型存在年際和年代際波動,1959~1986年華西秋雨偏強,1987~2011年華西秋雨偏弱,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華西秋雨有弱的增強趨勢。圖1b中同時給出了區(qū)域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變化曲線(虛線),對比第一模態(tài)時間系數不難發(fā)現二者變化非常一致,尤其是在顯著異常的年份,這一方面說明HMARI表征華西秋雨強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華西秋雨異常變化主模態(tài)的代表性。

        使用 MTM-SVD方法對 1959~2011年的HMARI進行周期分析,從圖2a中可以看到HMARI有兩個較為顯著的周期帶,年代際變化尺度的準12年周期達到了90%的信度水平;而年際變化尺度的準4年周期達到了95%的信度水平,另外還存在準2年周期,但是沒有達到了90%的信度水平。

        上文的周期分析是針對HMARI進行的,那么真實的華西秋雨是否存在相應的周期特征還有待進一步驗證。華西秋雨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陰雨寡照”,即秋季的降水量大、日照時數少,所以接下來使用 MTM-SVD方法對典型華西秋雨區(qū)的秋季降水量和日照時數分別進行周期分析。分析結果(圖2b、2c)表明:典型華西秋雨區(qū)的秋季降水量存在4~5年周期(達到90%信度水平),秋季日照時數存在準4年周期(達到99%信度水平)和準2年周期(達到90%信度水平)。對比HMARI的周期分析結果可知,HMARI可以真實的反映出華西秋雨的周期特征,即華西秋雨最顯著的周期為準4年周期,所以本文接下來重點分析華西秋雨準4年周期的變化特征。

        圖2 1959~2011年(a)華西秋雨指數、(b)秋季降水量、(c)秋季日照時數的LFV (Local Fractional Variance) 譜分析。虛線:蒙特卡洛信度水平Fig.2 The Local Fractional Variance (LFV) spectra of (a) HMARI, (b)autumn precipitation, and (c) hours of autumn sunshine from 1959 to 2011.Dashed lines: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confidence levels

        利用MTM-SVD方法對HMARI在準4年周期上進行典型循環(huán)重建,圖3給出了其在準4年周期循環(huán)過程中的空間分布特征(0°~270°位相)。第一年(0°位相),華西秋雨整體正異常,空間分布與EOF展開第一模態(tài)空間型類似;第二年(90°位相),華西秋雨仍然為整體正異常,但是正異常大值中心出現在陜西西南到四川北部地區(qū),并且正異常強度變弱;第三年(180°位相),華西秋雨整體偏弱,負異常大值中心在陜西東南部地區(qū);第四年(270°位相),華西秋雨整體偏弱,負異常中心在陜西西南到四川北部,但負異常強度較弱;第五年(360°位相),開始下一個準 4年典型循環(huán),與第一年異常分布一致(圖略)。

        分析可知,華西秋雨準4年典型循環(huán)過程表現為整體“偏強—略偏強—偏弱—略偏弱”的循環(huán)演變特征,異常空間分布與HMARI的EOF展開第一模態(tài)空間型十分相似,這說明華西秋雨的準4年周期循環(huán)體現了其主模態(tài)的周期特征。

        4 華西秋雨與赤道太平洋海溫的關系

        4.1 HMARI和海表溫度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

        接下來將HMARI和海表溫度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進行循環(huán)重建。圖4給出了HMARI分別與當年6、8、10月海表溫度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對比圖3可以發(fā)現,第一年(華西秋雨偏強),6、8、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都為明顯的負異常;第二年(華西秋雨略偏強),6月赤道中西太平洋海表溫度負異常,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為弱的正異常,8月份中太平洋海表溫度負異常范圍縮小,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正異常增強并向西擴展,10月份中西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不明顯,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為弱的正異常;第三年(華西秋雨偏弱),6、8、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都明顯偏高;第四年(華西秋雨略偏弱),6月赤道中西太平洋海表溫度出現正異常,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出現弱的負異常,8月份中太平洋海表溫度正異常范圍縮小,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負異常增強并向西擴展,10月份中西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不明顯,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為弱的負異常。

        進一步分析表明在準4年循環(huán)過程中,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與華西秋雨存在穩(wěn)定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當強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為負異常,弱厄爾尼諾事件發(fā)生時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同樣為負異常,同時二者都對應華西秋雨偏強;相反強厄爾尼諾事件發(fā)生時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正異常,弱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也為正異常,二者都對應華西秋雨偏弱。

        圖3 HMARI距平的準4年周期典型循環(huán)重建(a–d依次表示 0°,90°,180°,270°位相)。單位:dFig.3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evolutions of HMARI anomalies with quasi-four-year period: (a–d) Phases 0°, 90°, 180°, 270°.Units: d

        前面的研究指出,在準4年周期循環(huán)過程中,華西秋雨和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有很好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那么二者的關系是否一直存在呢?接下來選取了華西秋雨異常大值中心代表站(鎮(zhèn)安站)和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大值中心代表點(0°,172°W),在準 4年周期上進行時間重建。從圖 5中可以發(fā)現,二者的準4年周期在1959~1975年最為明顯,1976~1985年準 4年周期信號變得很弱,隨后 1986~1996年又變得十分顯著,1997~2011年準4年周期穩(wěn)定存在,但是信號強度有所減弱。這說明華西秋雨和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并不是一直穩(wěn)定存在的,而是有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

        4.2 與ENSO的相關分析

        由于ENSO的發(fā)生發(fā)展有一定的連續(xù)性,所以本文對HMARI的EOF展開第一模態(tài)(EOF1)時間系數分別與1959~2011年1~12月ENSO指數、重建點(0°,172°W)海溫進行相關分析(圖6)。分析指出,EOF1時間系數和MEI有較好的負相關關系,1~4月的相關沒有通過0.05的顯著性檢驗,但是從5月份開始相關系數迅速增大,5~12月的相關系數都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由于ENSO往往在冬季達到盛期,所以二者的相關系數在 12月達到最大(-0.46)。EOF1時間系數和重建點海溫的相關系數更強,4月份開始相關系數即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檢驗,除6、8、12月華西秋雨和MEI的負相關系數稍高外,其余月份華西秋雨和重建點海溫的負相關系數更高。

        用典型華西秋雨區(qū)秋季降水量和日照時數代替HMARI進行以上類似的相關分析,得到統(tǒng)一的結論,即5~12月秋季降水量和MEI、重建點海溫的負相逐漸增加(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圖略);5~12月秋季日照時數和MEI、重建點海溫的正相關逐漸加強(通過0.05顯著性檢驗,圖略)。

        圖4 HMARI距平分別與(a1, a2, a3, a4)6月、(b1, b2, b3, b4)8月、(c1, c2, c3, c4)10月赤道太平洋海表溫度距平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下標 1~4 分別表示 0°,90°,180°,270°位相)。單位:°CFig.4 Spatial joint reconstruction of the SST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in (a1, a2, a3, a4) June, (b1, b2, b3, b4) Augest, and (c1, c2, c3, c4) October and HMARI anomalies at quasi-four-year timescale.Subscripts 1–4 represent phase 0°, phase 90°, phase 180°, phase 270°, respectively.Units: °C

        圖5 HMARI代表站(鎮(zhèn)安站)和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代表點(0°, 172°W)在準4年周期上的時間重建(距平值)Fig.5 Temporal reconstruction of SST representative point (0°, 172°W)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nd HMARI representative point [station Zhen’an (33.87°N,109.15°E)] at quasi-four-year timescale (anomalies)

        這與前面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的結果一致,即華西秋雨的強弱與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異常有很好的對應關系,但對ENSO事件響應上與事件強弱有關。結合4.1的分析可知,當出現強拉尼娜事件時華西秋雨顯著偏強,當出現強厄爾尼諾娜事件時華西秋雨顯著偏弱。即華西秋雨和ENSO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主要體現在強ENSO事件上,不同強度的ENSO對應著不同的華西秋雨異常情況。薛峰和劉長征(2007)的研究也曾得到類似結論,即ENSO的強度變化在氣候影響中有著重要作用,不同強度的ENSO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有著本質的不同。

        5 華西秋雨準4年循環(huán)的環(huán)流背景分析

        5.1 水汽輸送通量分析

        水汽輸送往往對降水的產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研究華西秋雨準4年周期特征有必要分析一下其水汽輸送特征。平均情況下(圖7)9~10月華西秋雨的水汽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來自西南的暖濕氣流,這部分水汽是由孟加拉灣向東的水汽輸送和南海西太平洋向西的水汽輸送在中南半島西部匯合后的向北輸送;二是來自西邊的干冷氣流,這部分水汽是由中高緯度的西風氣流帶來的。

        圖6 華西秋雨指數EOF分析第一模態(tài)時間系數分別與1~12月MEI(黑色虛線)、重建點海溫(黑色實線)的相關系數變化(灰色虛線為0.01顯著性水平)Fig.6 Changes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time coefficient of EOF1 of HMARI and the Multivariate ENSO Index (MEI)(black solid line), SST at reconstruction point (black dashed lin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gray dashed line: 0.05 significant level)

        圖7 1959~2011年秋季(9~10月)平均1000~300 hPa水汽輸送通量矢量場,單位:kg s?1 m?1Fig.7 The average (1959–2011) autumn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es from 1000 hPa to 300 hPa (vectors), units: kg s?1 m?1

        為了進一步分析華西秋雨的準4年周期循環(huán)特征,圖8給出了HMARI和1000~300 hPa水汽輸送通量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第一年(華西秋雨偏強),在菲律賓地區(qū)出現水汽輸送通量的異常輻合,這支異常輻合水汽先向北輸送,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突然向西轉向一直到達華西地區(qū),在南海出現氣旋式異常水汽輸送通量,即來自南海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偏強,北方干冷氣流偏弱。第二年(華西秋雨略偏強),在孟加拉灣東北部出現水汽輸送通量的異常輻合,從華南到華西存在水汽輸送通量異常向北輸送,并在華西地區(qū)出現異常輻合,即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偏強,北方干冷氣流偏弱。第三年(華西秋雨偏弱),南海地區(qū)出現反氣旋式水汽輸送通量異常,來自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都異常弱,東北路徑干冷氣流偏強。第四年(華西秋雨略偏弱),孟加拉灣北部有向東北方向的水汽輸送通量異常,中國中東部都為向南的水汽輸送通量異常,來自南海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異常弱,西北路徑干冷氣流偏強。

        5.2 500 hPa高度場特征分析

        圖9給出了HMARI和500 hPa高度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第一年(華西秋雨偏強),從孟加拉灣到南海地區(qū)高度場為負異常,我國東海地區(qū)為正異常,日本東北部為負異常,白令海峽西北部正異常,阿拉斯加地區(qū)為負異常,美國西海岸為正異常,即出現類似東亞/太平洋遙相關(EAP)分布型(這里稱為EAP正異常),EAP波列向北伸展到 70°N左右。第二年(華西秋雨略偏強),500 hPa高度場異常分布呈現與第一年類似的EAP分布型,但是EAP波列向的北伸展只達到50°N左右。第三年(華西秋雨偏弱),從孟加拉灣到南海地區(qū)高度場為正異常,我國東海地區(qū)為負異常,日本東北部為正異常,白令海峽西北部負異常,阿拉斯加為正異常,美國西海岸為負異常,即與第一年的EAP波列反位相(這里稱為EAP負異常),波列位置偏北。第四年(華西秋雨略偏弱),500 hPa高度場異常情況與第二年相反,波列位置偏南。

        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華西秋雨的準4年周期循環(huán)與太平洋海表溫度有很好的協(xié)同變化關系。當夏季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負(正)異常,同時出現明顯拉尼娜(厄爾尼諾)位相時,接下來的秋季500 hPa高度場會出現正(負)異常EAP波列,并且波列向北伸展,導致南海西太平洋向華西地區(qū)的正(負)異常水汽輸送通量,華西秋雨偏強(弱)。當夏季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負(正)異常,但出現弱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位相時,接下來的秋季500 hPa高度場也會出現正(負)異常EAP波列,但EAP波列位置偏南,導致孟加拉灣向華西地區(qū)的水汽輸送通量略偏強(弱),華西秋雨略偏強(弱)。

        圖8 HMARI與1000~300 hPa水汽輸送通量耦合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a–d依次表示 0°、90°、180°、270°位相),單位:kg s?1 m?1Fig.8 Spatial joint reconstruction of HMARI and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es from 1000 hPa to 300 hPa (vectors) at quasi-four-year timescale (a–d:Phases 0°, 90°, 180°, 270°), units: kg s?1 m?1

        6 結論與討論

        (1)華西秋雨的最顯著周期為準4年周期,達到了 95%的信度水平,典型循環(huán)過程表現為整體“偏強—略偏強—偏弱—略偏弱”的循環(huán)演變特征,異??臻g型與其主模態(tài)空間型基本一致。

        (2)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與華西秋雨在準 4年周期上存在穩(wěn)定的協(xié)同變化,當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為負異常時,華西秋雨偏強;相反當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正異常時,華西秋雨偏弱。這種協(xié)同變化在1959~1975年最為明顯,1976~1985年準4年周期信號變得很弱,隨后1986~1996年又變得十分顯著,1997~2011年準4年周期穩(wěn)定存在,但是信號強度有所減弱。

        (3)夏季到秋季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溫度偏低(高)時,秋季500 hPa高度場容易出現正(負)異常東亞/太平洋(EAP)遙相關波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西(東),華西地區(qū)來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孟加拉的水汽輸送偏多(少),華西秋雨偏強(弱)。

        (4)一些研究(Nitta,1987;黃榮輝和李維京,1988;黃榮輝,1990;Huang,1992;Huang and Sun,1992)表明夏季熱帶西太平洋海溫和對流活動異常會激發(fā)出東亞/太平洋(EAP)型異常,造成東亞大氣環(huán)流異常,進而影響中國夏季降水。本文雖然指出當夏秋季節(jié)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異常時,秋季會出現異常EAP波列,但沒有給出其產生機理,秋季異常 EAP波列是其夏季異常的延續(xù)還是秋季海溫異常激發(fā)產生的,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5)秋季來自中低緯的暖濕空氣和中高緯的干冷空氣在華西地區(qū)交匯,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本研究從太平洋海溫和EAP波列入手,主要體現了中低緯暖濕空氣的作用。然而從圖9上還可以看到一個類似 EU(歐亞遙相關)的波列存在,并且隨華西秋雨準4年循環(huán)同樣有較明顯的強弱和位置的變化,該波列可能影響入侵我國華西地區(qū)的冷空氣路徑和強度,從而使華西秋雨的范圍及強弱發(fā)生變化。而究竟該波列對我國華西秋雨是否有顯著影響、如何影響,以及該波列產生的機理是什么,本文沒有進行分析,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9 HMARI與500 hPa高度場在準4年周期上的典型循環(huán)重建(a–d依次表示 0°、90°、180°、270°位相)。單位:gpm;白色虛線:EAP波列的延伸Fig.9 Spatial joint reconstruction of HMARI and the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t quasi-four-year timescale (a–d: Phases 0°, 90°, 180°, 270°).Units: gpm;white dashed line: The extension of East Asia–Pacific (EAP)

        (References)

        白虎志, 董文杰.2004.華西秋雨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J].高原氣象,23 (6): 884–889.Bai Huzhi, Dong Wenjie.2004.Climate features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autumn rain over Southwest China [J].Plateau Meteorology (in Chinese), 23 (6): 884–889.

        陳忠明, 劉富明, 趙平, 等.2001.青藏高原地表熱狀況與華西秋雨 [J].高原氣象, 20 (1): 94–99.Chen Zhongming, Liu Fuming, Zhao Ping, et al.2001.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heating fields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precipitation of Southwest China in autumn [J].Plateau Meteorology (in Chinese), 20 (1): 94–99.

        馮麗文, 郭其蘊.1983.華西秋雨的多年變化 [J].地理研究, 2 (1):74–84.Feng Liwen, Guo Qiyun.1983.The fluctuation of autumn rain in Southwest China [J].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2 (1): 74–84.

        龔道溢, 王紹武.1998.ENSO 對中國四季降水的影響 [J].自然災害學報, 7 (4): 44–52.Gong Daoyi, Wang Shaowu.1998.Impact of ENSO on the seasonal rainfall in China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ese), 7 (4): 44–52.

        顧薇, 李維京, 陳麗娟, 等.2012.我國秋季降水的年際變化及與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分布的關系 [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7 (4): 467–480.Gu Wei, Li Weijing, Chen Lijuan, et al.2012.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J].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Chinese), 17 (4): 467–480.

        韓晉平, 張人禾, 蘇京志.2013.中國北方秋雨與熱帶中太平洋海表冷卻的關系 [J].大氣科學, 37 (5): 1059–1071.Han Jinping, Zhang Renhe, Su Jingzhi.2013.Relationship between cooling of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in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7 (5): 1059–1071.何敏.1984.我國主要秋雨區(qū)的分布及長期預報 [J].氣象, 10 (9): 10–13.He Min.1984.Distribution and long-term forecast of Chinese autumn rainfalls [J].Meteorological Monthly (in Chinese), 10 (9): 10–13.

        黃榮輝, 李維京.1988.夏季熱帶西太平洋上空的熱源異常對東亞上空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及其物理機制 [J].大氣科學, 12 (S1): 107–116.Huang Ronghui, Li Weijing.1988.Influence of heat source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n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East Asia and its physical mechanism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12 (S1): 107–116.

        黃榮輝.1990.引起我國夏季旱澇的東亞大氣環(huán)流異常遙相關及其物理機制的研究 [J].大氣科學, 14 (1): 108–117.Huang Ronghui.1990.Studies on the teleconnectio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of East Asia causing the summer drought and flood in China and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14(1): 108–117.

        Huang Ronghui.1992.The East Asia/Pacific pattern teleconnection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nomaly in East Asia [J].Acta Meteor.Sinica, 6 (1): 25–37.

        Huang Ronghui, Sun Fengying.1992.Impacts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J].J.Meteor.Soc.Japan, 70(1): 243–256.

        Han X, Wei F Y, Tourre Y M, et al.2008.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Northern Hemispheric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to-low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 (3): 458–466.

        蔣竹將, 馬振峰, 劉佳, 等.2013.一種改進的華西秋雨指數及其氣候特征 [J].大氣科學, 38 (1): 32–44.Jiang Zhujiang, Ma Zhenfeng, Liu Jia,et al.2013.Improved index and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umn rain in western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8 (1): 32–44.

        李耀輝, 李棟梁, 趙慶云, 等.2000.ENSO 對中國西北地區(qū)秋季異常降水的影響 [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5 (2): 205–213.Li Yaohui, Li Dongliang, Zhao Qingyun, et al.2000.Effect of ENSO on the autumn rainfall anomaly in Northwest China [J].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Chinese), 5 (2): 205–213.

        梁健洪.1989.華西秋雨的時空分布 [J].地理科學, 9 (1): 51–59.Liang Jianhong.1989.The region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autumn rain in West China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in Chinese), 9 (1):51–59.

        羅霄, 李棟梁, 王慧.2013.華西秋雨演變的新特征及其對大氣環(huán)流的響應 [J].高原氣象, 32 (4): 1019–1031.Luo Xiao, Li Dongliang,Wang Hui.2013.New evolution features of autumn rainfall in West China and its responses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Plateau Meteorology (in Chinese), 32 (4): 1019–1031.

        劉永強, 丁一匯.1995.ENSO事件對我國季節(jié)降水和溫度的影響 [J].大氣科學, 19 (2): 200–208.Liu Yongqiang, Ding Yihui.1995.Reappraisal of the influence of ENSO events o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19 (2): 200–208.

        Mann M E, Park J.1994.Global-Scale mod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n interannual to century timescales [J].J.Geophys.Res., 99(D12): 25819–25833.

        Mann M E, Park J.1996.Joint spatiotemporal modes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J].J.Climate, 9 (9): 2137–2162.

        Mann M E, Park J.1999.Oscillatory spatiotemporal signal detection in climate studies: A multiple-taper spectral domain approach [J].Advances in Geophysics, 41: 1–131.

        Nitta T.1987.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circulation [J].J.Meteor.Soc.Japan, 65 (3): 373–390.

        Small D, Islam S.2008.Low frequency variability in fall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44 (4): W4426.

        王春學, 李棟梁.2012.基于 MTM-SVD 方法的黃河流域夏季降水年際變化及其主要影響因子分析 [J].大氣科學, 36 (4): 823–834.Wang Chunxue, Li Dongliang.2012.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effect factors based on MTM-SVD method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6 (4): 823–834.

        魏鳳英.2007.現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測技術 (第二版) [M].北京: 氣象出版社.Wei Fengying.2007.Modern Climate Statistical Technology of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Meteorology Press (2nd ed.) (in Chinese)[M].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薛春芳, 董文杰, 李青, 等.2012.近 50年渭河流域秋雨的特征與成因分析 [J].高原氣象, 31 (2): 409–417.Xue Chunfang, Dong Wenjie, Li Qing, et al.2012.Climate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ve cause of autumn rain in Wei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50 years [J].Plateau Meteorology (in Chinese), 31 (2): 409–417.

        薛峰, 劉長征.2007.中等強度 ENSO對中國東部夏季降水的影響及其與強 ENSO 的對比分析 [J].科學通報, 52 (23): 2798–2850.Xue Feng, Liu Changzheng.2008.The influence of moderate ENSO on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strong ENSO[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 (5): 791–800.

        朱炳瑗, 李棟梁.1992.1845—1988年期間厄爾尼諾事件與我國西北旱澇 [J].大氣科學, 16 (2): 185–192.Zhu Bingyuan, Li Dongliang.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 Ni?o events and the drought or excessive rain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845 to 1988 [J].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16 (2): 185–192.

        猜你喜歡
        分析
        禽大腸桿菌病的分析、診斷和防治
        隱蔽失效適航要求符合性驗證分析
        電力系統(tǒng)不平衡分析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發(fā)展趨勢分析
        經濟危機下的均衡與非均衡分析
        對計劃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貫徹實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與GB/T 7714-2005對比分析
        出版與印刷(2016年3期)2016-02-02 01:20:11
        網購中不良現象分析與應對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抑郁癥100例分析
        偽造有價證券罪立法比較分析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一 |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粉色蜜桃视频完整版免费观看在线 | 综合久久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观看人妻av网站| 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中字幕久久久人妻熟女|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av在线高清观看亚洲| 玩弄丰满奶水的女邻居 |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最新| 国产毛片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伊| 亚洲精品中国国产嫩草影院美女 | 一本久道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vr| 区三区久久精品水蜜桃av| 黄片大全视频在线播放| 老师翘臀高潮流白浆|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精品少妇30p| 国产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观看社区| 久久久久一|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图片|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下载| 婷婷色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