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蜜
愛情重八斤
◎文/鄒蜜
他們通了15年信,他的情書與她的家書一共重8斤.8斤,是陳才宣與陸彩英愛情的重量.
當陳才宣33歲時,連剛?cè)胛闆]幾天的新兵蛋子都開始"操心"起"陳干部的終身大事".
拗不過眾人的熱情,他終于決定去相親.女方是杭州某野戰(zhàn)醫(yī)院的兒科醫(yī)生,25歲,上海人.他獲知的消息就這么干巴巴的一點.媒人說:我說再多,也要你去看了才知道啊.
見面的那一刻有些突兀,病房里突然多出個戴著口罩的陌生軍人."陸彩英同志,你好."他一慌張,竟然向她敬了軍禮.她有些忍俊不禁,點點頭:"陳才宣同志,你好.你為什么戴口罩?你不怕熱嗎?""到醫(yī)院來,不是要注意清潔衛(wèi)生嗎?"話一出,連他自己都忍不住在心里搖頭:這是什么爛借口啊!
回到部隊,他忍不住有寫信的沖動:才相處一個多小時,他幾乎就認定對方是攜手的伴侶."陸彩英同志,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和您見了面……我希望在我們認識當中,本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和共青團員所應(yīng)有的品質(zhì)和道德來慎重地對待個人問題……"信寄出了他才感到后怕:萬一,她對我不滿意怎么辦?
收到信時,她的心跳突然加速,想起那張戴著口罩漲得通紅的臉,拆信的手卻微微有些顫抖.她寄出第一封回信,鴻雁傳書的第一個循環(huán)在杭州的夏天拉開8斤愛情的序幕.
1964年7月30日,陳才宣不知道這是自己第幾次攤開信紙---但這一次肯定是最神圣莊嚴的,下筆時他用力過大差點劃破紙張,"……我希望我們能很快建立起幸福的家庭!"巨大的憧憬像紅日照耀在簡陋的宿舍.
陸彩英沒有回信."好"的答復(fù)不能再揣進郵遞員的綠色挎包了,那太慢.她沖進醫(yī)院傳達室,謝天謝地,沒有人占用電話."陳才宣同志,我答應(yīng)你的提議."
郵遞員繼續(xù)當他們的紅娘.在信里,他們確定了新生活開始的起點:1964年的國慶節(jié).
國慶節(jié)一過,他便跟著部隊去了安徽.愛情跟著他們進入婚姻.
陳才宣養(yǎng)成了隨時寫信的習慣.何時再相見?家里如何?你工作上有什么問題嗎?只要有空,所有能想到的事都會馬上化作白紙黑字扔進郵筒.
最遠時,他們相距數(shù)百公里.最近時,他距離她只有60里,"我現(xiàn)在的位置距離醫(yī)院的直線距離只有60里,可是部隊事務(wù)繁多,不能抽出時間去看你.望你見諒."
綜合上述6個品種的田間表現(xiàn)和各性狀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可知,CR春皇后的抗病性強,整齊度高,結(jié)球緊實,產(chǎn)量高,葉球淺黃,合抱,符合當?shù)厝说南M習慣,可在通化地區(qū)優(yōu)先推廣。其它參試品種也各有優(yōu)勢,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適當搭配種植。
她沒有回信.突然生出"過去看他"的沖動.她匆忙請假,把自己"寄"到了營房門外.
"陳才宣同志,外面有人找你."通知他的戰(zhàn)友一臉訕笑,他有些困惑,心底深處卻生出隱隱的期待:是她嗎?
就像談戀愛時他一眼就認出她一般,她遠遠地就分辨出小跑過來的那個身影."你怎么來了?"話一出口他便有些后悔:怎么能說得這么生硬?我分明想問的是"累不累"!
她的工作繁忙,請的半日假大半時間都耗費在路途上,剩下的時間只夠她整整他的軍裝,正正他的軍帽.回程路上,她提著他買的水果懊惱不已:出發(fā)得這么沖動,竟然忘記把織好的毛衣給他帶過來.而沒過幾日,她就收到信---他忍不住在她離去的幾分鐘后就坐回桌前,要把這個下午的感動記錄下來.
兩個人的信里,很快多了第三個人:第一次短暫的團聚后她有了孩子.他欣喜若狂,繼而垂頭喪氣:大家都投身建設(shè)熱潮中,自己如何能請假搞特殊化?他把這層顧慮寄給妻子,再一次請求她的原諒包容.
從十月懷胎到孩子滿月,他只匆匆趕回來與她團聚過幾次,她表現(xiàn)得和信里描述的一般堅強開朗.他終于放下心,摩挲著信紙、專注于想象孩子的模樣,甚至想象自己會心有靈犀感應(yīng)到孩子出生時的陣痛.
"是個女兒……想想給孩子取個什么名字吧?"信不長,是陸彩英躺在病床上寫的,生產(chǎn)后的疲憊抵不過讓他分享家庭第三個成員誕生的急切.
她把孩子的取名權(quán)交給自己,絲毫不提懷胎十月的艱辛.這封信讓他自責.他在營房里踱步思考,比接到最高難度的指令更全力以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妝愛武裝.那么就叫'奇志'吧."她收到信,含笑念出女兒的名字:"陳奇志,你爸爸說,你就叫陳奇志."
當信封上的郵戳進入1975年時,信里敘述的文字不再溫情脈脈:陸彩英即將轉(zhuǎn)業(yè),為了兩個孩子和丈夫日后能進上海,她最終接受去上海郊區(qū)安亭鎮(zhèn)的安排.三年后陳才宣轉(zhuǎn)業(yè)歸來一家團聚.彼時他已半百,兩鬢生花,而她略顯肥胖的身體顯示出女人15年的變遷.
15年的鴻雁傳書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摩擦悄然而至.
第一次領(lǐng)到糧票時,她發(fā)現(xiàn)一家四口的數(shù)額竟然比別人兩口之家的還少.這是怎么回事?她忍不住質(zhì)問,對方的回答那么輕描淡寫:"你們家,就只有你是本地人,本地人和外來遷入的待遇當然不一樣.政策就是這么規(guī)定的."
牢騷一日日積攢在心.有時,她還必須接受孩子們的考驗:"媽媽,為什么別人家都有水果糖,我們家沒有?"她張張嘴,不知該如何向他們解釋.積攢起來的怨恨在看到老伴時噴涌而出."去廚房看飯好沒有!"她大吼,"不要什么都依賴我動手!"
陸彩英躺在黑夜里流淚.有什么在一家團聚的那一刻溜走了,讓她的心空落落找不到寄托.
原來從生活里溜走的是她習慣寫進信里寄出去的思念.
婚姻跨入第二十五個年頭,他退休了.某日他突然想起轉(zhuǎn)業(yè)歸來時自己塞進床底的那個麻袋.他費力拖出,慢慢打開,一封封清點出來,輾轉(zhuǎn)全國后,她寫給他的信還保留了336封.
她回家看到臥室一片狼藉.正想發(fā)火,卻發(fā)現(xiàn)散落的那些信上是自己的字跡.
"我在整理以前的東西."陳才宣從一堆信里探出頭."原來你還留著?"陸彩英眼一熱,趕緊從床下拖出一口大衣箱.慢慢打開,疊得整整齊齊全是當年他的書信.669封,一封不少.
他的情書挨著她的家書,竟然在床底下肩并肩默默躺了10年.
這真是一分驚喜.他翻找出當年的第一封信,忍不住念出來:"陸彩英同志,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和您見了面……我希望在我們認識當中,本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和共青團員所應(yīng)有的品質(zhì)和道德來慎重地對待個人問題……"
她含笑聽他念,25年過去,他的重慶話里多少染進了點上海腔,而自己的上海話里偶爾也會冒出些重慶俚語.但這一刻,他們仿佛回到1963年夏天的感動.那些溜走的思念在他并不清澈的嗓音中又慢慢被找回來.她想如果能經(jīng)常閱讀過去的共同回憶,天天聽老頭子念這些情書家信,那是多美的事.
陸彩英不知道,23年后,這千封信會感動很多人.在愛情缺失的年代,8斤重的書信代表的是整整15年的堅守和近半個世紀的包容,這甚至打動了那些愛情背叛者的心.
摘自知音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