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浩群
上海市奉賢區(qū)建筑建材業(yè)管理所 上海 201400
上海某建筑為商務辦公樓,主體為8層框架結構,已竣工使用3 a?,F(xiàn)因業(yè)主要求,需將原結構頂層局部改為多功能展示廳,為滿足建筑物大空間的使用要求,頂層中C軸與5軸相交處的框架柱須拔除(圖1),使得原結構主要受力方向上的梁(C軸的梁)跨度由5.60 m變?yōu)?1.20 m,整根梁的受力特性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的變化,必須對該梁進行加固處理。
圖1 頂層結構平面布置示意
由于頂層托梁拔柱后對其他樓層影響較小,對梁端支撐柱的承載力增大要求不高,故本工程的托梁拔柱加固具有可操作性。只是在考慮該結構托換方案時,必須嚴格控制托換結構的變形,避免或減少原框架內(nèi)力變化,以保證原框架荷載通過托換結構能安全地向基礎和地基中傳遞。
基于上述原因,同時為了降低托換梁的高度和控制托換梁的變形開裂,決定采用加大梁截面并加設體內(nèi)預應力來對托換梁進行加固,以預應力反拱主動作用抵消托換梁在托換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的撓度變形,減小裂縫寬度[1]。
1)在4-6軸梁及4-6軸/B-E軸樓板區(qū)域內(nèi)搭設滿堂鋼管支撐腳手架及施工腳手架。
2)腳手架搭設完畢后,先對C軸與5軸相交處的框架柱混凝土進行部分鑿除,再對需要穿設預應力筋的梁進行定位開孔,最后對需要增加截面的托換梁表面進行鑿毛。
3)按照要求的定位尺寸進行彈線標示,并在相應位置進行化學植筋,然后綁扎、焊接鋼筋,布置預應力筋。
4)為了新老混凝土界面能更好結合,對托換梁梁底加設M10膨脹螺栓。
5)鋼筋工程結束后開始支模,因業(yè)主要求不能對原屋面板進行開洞,故需在模板側面進行人工開孔,以便澆筑混凝土托換梁,同時應確保模板支撐的穩(wěn)定性,不得出現(xiàn)跑模、變形、移位等情況。
6)灌漿料澆筑24 h后可將側模拆除,每天進行灑水養(yǎng)護。
7)待灌漿料強度達到75%以后,先對稱張拉上排4束預應力筋;待柱子切除以后,再張拉全部預應力筋,原先張拉過的預應力筋還需補拉,以達到規(guī)定的張拉力。
8)預應力張拉完畢后,拆除底模和支撐。
為了使新老混凝土協(xié)同受力,加固托換梁結構體系內(nèi)力應在低應力(甚至零應力)狀態(tài)下進行加固。本工程采用滿堂鋼管支撐卸載,以保障加固的有效性及施工過程的安全性。
排架支撐采用φ48.00 mm×3.60 mm鋼管進行滿堂搭設,扣件連接。
鑿除施工開工前,必須依據(jù)施工圖紙要求將需要鑿除的部分彈出紅線,具體施工如下:
1)柱頂鑿除以不破壞未鑿除部分的混凝土為前提,鑿除施工應分2步進行。第1步:利用機械進行表面鑿除,在距離需要鑿除的表面尚有5 cm時停止;第2步:采用人工進行精細剔鑿,將表面剔鑿平滑,保證結合面混凝土不受破壞(圖2)。
圖2 柱邊鑿除范圍示意(陰影部分)
2)柱邊混凝土鑿除順序應自上而下,鑿除后須將露出的柱頭主筋及箍筋用氣割割除。
由于拔柱后梁跨度是原梁跨度的2倍,須通過加大梁截面和增加梁底主受力鋼筋來保證梁的抗彎剛度和承載力,使拔除柱的荷載安全傳遞給梁端支承柱。具體施工如下:
1)為了新老混凝土界面能更好結合,在托換梁梁底加設M10膨脹螺栓,間距500 mm。
2)植筋施工:舊混凝土面鑿毛→定位鉆孔→鉆孔清洗→注漿植筋→固化保護。
3)加固梁兩側箍筋與原梁箍筋采用焊接工藝進行連接,要保證單面焊焊接長度達10d以上,因此在焊接之前應先進行側面混凝土保護層及梁底混凝土保護層的鑿除,鑿除應采用人工剔鑿法(圖3)。
圖3 加固梁箍筋連接示意
預應力加固法的受力特點屬主動受力,主要是通過鋼絞線的張拉讓混凝土收拉區(qū)主動受力,相當于在原構件基礎上施加1套與恒載和活載產(chǎn)生的相反效應的等效荷載,可從根本上提高構件的承載能力和控制裂縫及撓度能力,并縮小甚至閉合裂縫。
本工程預應力梁采用無黏結預應力鋼絞線(規(guī)格:1 860 MPa級、φ15.24低松弛),錨具采用STM15-P擠壓錨(規(guī)格:Ⅰ類)。其張拉步驟具體如下:預應力鋼絞線、錨具進入現(xiàn)場必須核對質(zhì)保書和進行外觀檢查,且在使用之前進行拉力試驗檢測;灌漿料強度必須達到設計強度的3/4后才能開始預應力筋的張拉;張拉設備(千斤頂與壓力表)必須配套標定、配套校驗、配套使用,且在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檢測的有效期限內(nèi),張拉用壓力表精度為0.40;張拉前應先去除鋼絞線端頭保護套,擦除表面油脂,清理端頭及穴模后安裝錨環(huán)及夾片;安裝千斤頂,連接好油路系統(tǒng)。張拉到初應力(張拉控制應力的10%)時,第1次記錄千斤頂伸長值,然后繼續(xù)張拉至控制應力,持載2 min后第2次測量伸長值。核算伸長值是否符合要求,若符合要求,則將錨固回程卸載并降下千斤頂,完成張拉工作;張拉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張拉力,同時校核張拉伸長值,若實際伸長值與計算伸長值的偏差超出允許偏差值-6%~+6%,則應立即停止張拉,排查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后繼續(xù)張拉。
本工程采用φ15.24 mm鋼絞線,鋼絞線強度標準值為1 860 MPa,其張拉控制應力取值為鋼絞線強度標準值的0.65倍,則鋼絞線張拉控制應力fptk=1 209 MPa,每根預應力束張拉控制應力=fptk×鋼絞線截面面積×1.03=174 337 N≈174 kN。張拉后應立即對無黏結預應力筋進行封端保護:采用砂輪鋸切除多余預應力筋,錨具外露長度≥30 mm,不得用電焊燒斷;錨具外涂專用防腐潤滑脂并罩上專用塑料套;用微膨脹細石混凝土澆筑張拉端后澆部分以保護錨具。
由于加固梁加大截面的寬度有限,同時在加大截面的部位鋼筋和鋼絞線非常密集,再加上業(yè)主要求原梁板截面不能開洞,所以如何保證加大截面混凝土的澆筑質(zhì)量亦是本工程的施工難點。
本工程從材料、施工工藝等方面予以解決:
1)灌漿料選用專門配制的H-J45灌漿料。H-J45灌漿料具有與老混凝土黏結性能好、流動度較大、無收縮、早強、高強的性能,澆筑后不需要振搗,具有質(zhì)量可靠和施工方便的優(yōu)點。
2)由于只能在模板側面開孔澆筑混凝土梁,對新、老混凝土之間可能出現(xiàn)的空隙,本工程采用結構膠對結合面進行二次補償注膠以增加兩者的連接[2]。
由于托梁拔柱施工專業(yè)性強、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因此,強化托換結構的加固設計以及施工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和監(jiān)控,是保證托梁拔柱施工安全可靠的關鍵。
本工程在方案選擇、工藝實施、布點監(jiān)控等方面均進行了優(yōu)化,將化學植筋、后張拉預應力、自流早強灌漿料等多種技術手段引入施工,并將現(xiàn)場各階段跟蹤監(jiān)測的數(shù)據(jù)與理論計算值進行比對,結果基本吻合,順利完成了本次托梁拔柱的改造加固,為類似工程的施工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