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瑛
一
炎暑時節(jié),在金華,北山的游人一定不會少。
才入景區(qū),那蒼翠的綠意便倏然讓人覺著幾分清涼。入口處橫臥著一塊大石,上面刻著葉圣陶先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其實,這篇選到小學課本里的游記并非原文,而是刪減后的文字,他原本寫的是《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除了雙龍,還描述了冰壺景色,后半部分大多略去了,但讀來仍覺樸素親切,久不能忘。
彎過一座爬滿青藤的矮橋,忽見一道清泉從魚嘴形的巖石口沖出,嘩嘩地躍進橋邊的小池。池水清亮,池邊的石頭縫里,幾條青綠的枝子掙出來,水靈靈的。
往上走十來級臺階,又見一個水池,更大,顏色也更深一些。幾個小孩子開心地嬉鬧著,赤著足,拿著小網(wǎng)兜往水里網(wǎng)小魚小蝦;也有幾個,站在池邊石頭上,彎下身,往水槍里灌水,然后,隨便朝著對面射擊。水珠遠遠躍過來,多半被周遭的水杉、奇松、古樟高高低低的枝葉擋了,只偶爾落幾顆到我們這些毫無防備的游人身上,一顆顆水珠,是那樣的清涼。看著他們笑,看著他們調(diào)皮,不由得感嘆,時光不能夠載我回去!
網(wǎng)兜和水槍,路旁的小攤販那兒均有售,小攤上還小堆小堆碼著一些青皮的小橘、粉紅的水蜜桃、帶著一枝枝青柄的蓮蓬,邊上置一小爐,爐里生著火,煮著玉米,走到近前,便覺得香氣撲鼻。
在經(jīng)過的道旁有一口古井,井水清冽,只一兩尺深,落在井底的硬幣一枚枚清晰可見,水面上倒映著枝葉的影子,連著井壁上滿布的青苔,綠意叢叢,有些像杭州的虎跑。
在林間行了十來分鐘,隨處可聞水的清音,及至看見那座單拱的小石橋及橋下磊磊的澗石,已然到了雙龍洞口,才知道,那些澄澈的水,皆是從雙龍洞的洞口潺湲而出的。
二
瞻仰了洞口兩邊巖壁上的青龍和黃龍,賞玩過一些古今書法家的題刻,我們進入外洞,如在一瞬入了清涼的秋。
外洞很寬敞,卻并不深,只能走上三十余米,就被一塊巨大的巖石阻住了去路。巖石是懸空的,其下有清泉,巖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由兩條約四米長的小舟一左一右,接了游人進去,空船出來,再接了一船游人進去,再空船出來,因是電動索道,所以頻率極快。一條小船一次可載四人,這邊兩個,那邊兩個,躺好了,船就簌簌地往里,穿過巖下的通道往內(nèi)洞去。雖然快捷,但因為游人眾多,也排著長隊,輪到我們上船的時候,一位姑娘等不及,擠進來,我們這一邊便躺了三個,雖然是擠下了,但其中的一個就只能側(cè)轉(zhuǎn)身體,她面朝著我歉意地笑了笑,我接了她的笑,也就原諒了她的唐突。
船開始往里,頭頂?shù)膸r石挨得那么近,就在離眼睛僅十厘米的上方,略一抬手,就夠到了,巖壁光滑冰涼。
一眨眼間,就到了內(nèi)洞,頓時被那種清爽的寒氣包裹,臉、額、胳膊,裸露出來的肌膚,沒有一寸不覺著寒,不禁拿手搓了搓胳膊。往四處瞧,初始覺得有些暗,等適應了洞內(nèi)的光線后,一切皆歷歷在目起來。洞里很寬敞,曲曲折折望不到頭。鐘乳石和石筍遍布,有些地方,裝著有顏色的燈,燈光映在石壁上,就像四處潑灑了濃重的水彩。導游指給我們看洞口上方巖壁上一條青龍、一條黃龍,兩龍中間的“晴雨石”——據(jù)說,這塊石頭能預測洞外的天氣,洞外晴朗,石上就是干的,若遇上雨天,石上就布滿水滴,從不會錯,這真是有些神奇,也不知是什么原理;而這邊,大大小小的光頭羅漢站著、蹲著、隨意席地而坐,從上到下,有好幾十個,妙趣橫生,就叫“羅漢堂”。賞玩了一會兒,便往更深里去。后來,又看了好些景致,像“仙人帳” “金華火腿”“烤鴨”……這些巖石有些往上長,有些往下長,往下長的叫石鐘乳,往上長的叫石筍,有些已經(jīng)長成一個形狀了,有些還什么都不像。這些石頭,從遠古時起一直到現(xiàn)在,曾在漠漠的黑暗中度過了漫長的時光,一絲絲積淀、改變,終被我們這些來往如蟻的人見到,也算得是一種奇緣吧。
大概是掉了一會兒隊的緣故,我并沒有見到當年郁達夫游雙龍洞時所贊的“盆景小瀑布”,也未見唐宋人的題名石刻。在昏暗的洞中行走,隨處可見清澈的水滴從頂上滴落,隨處可見水流從崖壁的石縫間流下。有時雖然不能見它們的影蹤,但是,那種汩汩潺潺泠泠的天籟始終在耳際環(huán)繞,不知來處,不知所終。
三
沿著石級盤曲而行,忽寬忽窄,約摸二十來分鐘,見道旁豎著一塊藍色的小牌,上面寫著“往前60米就是冰壺洞”,原來是到了與雙龍洞相通的另一個洞了。此時,地勢開始往上,水聲漸漸大起來,時緩時急,時嗚時咽,清凌凌的水流灌滿走道邊的小溝,溝中小石歷歷可見。
導游說,再往上攀個七八十級臺階,就可以看到瀑布了。果然,不多久,一掛瀑布現(xiàn)在眼前??催^許多處的瀑布,雁蕩山的大龍湫、諸暨的五泄瀑、仙居的飛天瀑……皆是在山間林木深處,還從未在洞中見過。那瀑流從二十多米高的巖頂湍急地順著傾斜的石壁轟隆隆下來,底下沒有潭,流入石板下,遁跡潛形了,只有水聲在洞內(nèi)回蕩不絕。
我們在這里歇了歇腳,看游人三三兩兩站在一起合影,聽不清他們的笑聲和說話聲。只逗留一會兒,又扶著石欄桿繼續(xù)往上,不多會兒,又見到一掛氣勢更大的。從洞頂飛瀉而出,直接跌入漆黑的深澗,聲如巨雷,涼風陣陣,雨霧蒙蒙,像凌空掛開了一道簾幕。上面有一個平臺,幾個姑娘正在此合影,燈光從那邊照過來,將她們婀娜的影子映在水簾上,長發(fā)、裙擺影影綽綽,像在播放一場水幕電影,令人驚奇。
瀑旁有郭沫若所題的“冰壺洞”三個紅色大字,據(jù)我所知,他不曾進過洞里,這三個字應該是請他寫了,再臨摹上去的吧,不得而知。
再往上,便到冰壺洞洞口了。出來,依舊是人間最熱的七月,人還站在洞口,就已開始戀念那洞中的清涼??粗奶幧⒙涞囊轮鴿崈舻挠稳?,不禁起了些感慨:明代徐霞客進雙龍洞游覽時,只能 “解衣放在盆中,赤身下水,推盆而進”;70余年前郁達夫先生游歷金華山的時候、50余年前葉圣陶先生游覽金華山的時候,洞內(nèi)還是一團漆黑,得由著工人提著汽油燈照……而且,那會兒,雙龍洞和冰壺洞沒有相通,游完雙龍洞,得重新出洞,然后從冰壺洞的洞口進去,從上往下走,因為路沒修好,只能“以長繩系住腰際,滑跌著前行”,才下到半道便“跌得全身都是爛泥沙漬”——這是何等的艱難,哪里像現(xiàn)在的我們游得那樣松快喜悅。才不過隔了這些年,一切竟然這樣大不相同!
四
傍晚時分,我們沿著日間所行的路往上,在金華山半山腰的一個小飯店吃飯。
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正拿著一把蘆葦扎成的掃帚在門口掃落葉,小辮兒一晃一晃的,突然看見我們這許多人,居然害羞地把掃帚扔了,咚咚咚跑回屋子里去,她母親喚她也不出來。
知道我們要來,店家早在門口支好了兩張桌子。我們一坐下,菜就上來了,一盤蕨菜,一盤煮花生,一盤清水螺螄,一盤豆腐皮,一盤炒山雞,一盤竹筍,一盤野豬肉……
幕天席地,我們享受著清香的美食,看山與山夾角里的天空,幾朵絮狀的輕云慢慢地飄。近旁的林子里,藤蘿野花纏繞,野草野灌木毛茸茸的,還有寬葉的美人蕉、青幽的古藤,高大的樟樹伸著枝條,淺的濃的綠將周圍的世界填滿。被它們遮著,我們看不見山下的曠野、盤繞的山路及微波粼粼的湖水,就像被大山抱在懷里,舒心自在。蟬聲一陣一陣,它唱它們的,我們說我們的,直到那幾朵輕云消失不見,天色漸漸成了墨藍,然后閃出一顆一顆的星。
在這里,我頭一次吃到了金華山上特產(chǎn)的西瓜,與我平素見的那種溜圓的瓜截然不同,竟是長方形的,咬一口,沙甜無比。
那個小姑娘,不知何時又出來坐在門口的矮階上了,眼睛晶亮,笑笑地看著我們談論,說不出的可愛。
下山的時候,蟬聲已經(jīng)消歇。因為沒有路燈,主人打著手電送我們到山下,并一路囑咐我們小心。沒有了日里的燠熱,風一溜兒一溜兒地吹來,竟然一只小蚊蟲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