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蒂
平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去的就是上海和揚州。揚州,仙人騎鶴之鄉(xiāng),神女吹簫之地,對于一個熱愛文藝的少女來說,她是《紅樓夢》里林黛玉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鹿鼎記》中韋小寶念念不忘的溫柔之所,是南柯太守“南柯一夢”的原生地,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后投江自盡的魂斷之處。
傳說中,一部《紅樓夢》,其實就是一場才子佳人的揚州舊夢;而揚州,實實在在是我少女時代的瑰麗綺夢。
1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薄霸娤伞崩畎椎那Ч沤^唱,充滿火焰般的力量,古往今來,不斷撩起人們對揚州的傾心與夢想。
煙花三月,難免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其實,在揚州極盡風(fēng)流的才子,不是豪放不羈的李白,而是詩賦俱佳的杜牧?!敖执骨Р搅加硟芍爻恰?,“春風(fēng)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是杜郎筆下的揚州?!笆飺P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說”,是姜夔筆下的揚州才子杜牧。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綠楊城郭是揚州”,“人生只愛揚州住,夾岸垂楊春氣薰”,“愿當(dāng)揚州刺史,眾人仰慕”,“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關(guān)于揚州的錦章佳篇,不勝枚舉;唐五代權(quán)德輿一篇《廣陵詩》,就寫盡揚州的繁榮昌盛,四海傳揚。
總之,唐人的美夢,都與揚州有關(guān):賞景必到揚州,風(fēng)流必在揚州;有錢必去揚州,當(dāng)官必上揚州;生要住在揚州,死要葬在揚州。
白居易對揚州“長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卑г估p綿,情韻無限。
“四海齊名白與劉”。白居易被稱為“詩魔”,劉是“詩豪”劉禹錫,兩人神交已久,揚州相遇,悲喜交加。席上,詩魔慷慨悲歌,詩豪激昂酬答,“真謂神妙”的千古名句應(yīng)運而生: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時揚州,“四方賢士大夫無不至此”,“詩圣”杜甫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商胡離別下?lián)P州……老夫乘興欲東游。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揚州才子秦觀的杰作,是我少女時代的愛情座右銘,也慰藉了世間多少癡男怨女的心!
《春江花月夜》,標(biāo)題就令人心醉,春、江、花、月、夜,集中體現(xiàn)最動人的良辰美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風(fēng)一反盛唐的雄壯博大,幽美邈遠(yuǎn)的意境,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價值,真正“孤篇蓋全唐”,所以被聞一多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作者張若虛,也是揚州人。
到了宋朝,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三位文壇領(lǐng)袖、詩壇巨擘,“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三,都有濟(jì)世安邦之才,竟前赴后繼任職于揚州,真是揚州的造化。歐陽修名句“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王安石名篇《泊船瓜州》,還有黃庭堅的《廣陵早春》,王建的《夜看揚州市》……都使得揚州四海揚名。
揚州,怎樣的物華天寶,怎如此這般地靈人杰?
2
集“北雄南秀”為一體的園林,是揚州人寫在大地上的詩篇。清代揚州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yù),《揚州畫舫錄》序文中描寫當(dāng)時盛況,“增假山而作隴,家家住青翠城堙;開止水以為渠,處處是煙波樓臺?!痹?jīng)的輝煌,留給揚州人精致的生活態(tài)度,城市建設(shè)在全國首屈一指的揚州,仍保留著許多古典園林:壺園、個園、徐園……以“晚清第一名園”何園為最。清畫家劉大觀有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清人李斗贊道,“其妙在十余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lián)絡(luò)至山,氣勢俱貫?!?/p>
揚州四季花開,柳媚花嬌?!皳P州芍藥冠天下”,寒冬臘梅吐芬芳。揚州瓊花,冰肌玉骨,“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東方萬木競紛華,天下無雙獨此花”。宋仁宗曾把瓊花移植到汴京御花園,花兒不久就枯萎了,送還揚州后,復(fù)茂如故;瓊花被宋孝宗移往臨安宮中,很快便憔悴,歸還揚州后,鮮活如初;到元世祖時,蒙古大軍攻破揚州,瓊花當(dāng)即亡故。各種神奇?zhèn)髡f,使瓊花愈顯神秘;瓊花的節(jié)操,令天下人稱奇,令揚州人自豪。
千年古剎大明寺,雄踞于美麗的蜀岡,名揚天下。漢白玉須彌座“唐鑒真大和尚紀(jì)念碑”,是寺中最著名的文物古跡,由梁思成設(shè)計,郭沫若、趙樸初書寫碑名和碑文,被譽(yù)為“三絕碑”。鑒真大師,揚州籍僧人,曾在大明寺修行,以年邁之軀,十二年里六次渡海,歷盡艱險、劫波,甚至雙目失明,信念始終顛撲不滅,六十六歲時終獲成功。鑒真將中國佛學(xué)、醫(yī)學(xué)、語言文學(xué)、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介紹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譽(yù)為“文化之父”、尊為“律宗初祖”。鑒真東渡之壯舉,光耀千古,留芳萬世。
由歐陽修建造的平山堂,坐落于大明寺內(nèi),“銜遠(yuǎn)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dāng)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秦觀贊其“游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帝王將相、達(dá)官貴人、墨客雅士,只要來到揚州,必訪平山堂,頂禮有加。
平山堂對面,二十四橋若隱若現(xiàn),《揚州鼓吹詞》曰: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岸臉蛎髟乱?,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妙筆生花,一筆勾勒出詩情畫意。曹雪芹借黛玉思鄉(xiāng)之情,一抒心中揚州夢,在《紅樓夢》中寫道,“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跡……”毛澤東主席偏愛杜郎詩作,手書詩碑,立于二十四橋景區(qū)主建筑熙春臺東。
揚州還有一座橋,造型絕無僅有,藝術(shù)價值極高,那就是乾隆年間建造的五亭橋,因矗立于蓮花堤,狀似燦然盛開的蓮花,故又名蓮花橋?!稉P州攬勝錄》載,“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三五之夕,皓魄當(dāng)空,每洞各銜一月,計十五洞,共得十五月,眾月爭輝,倒懸波心,不可捉摸,觀此乃知西湖之三潭映月,不能專美于前”;《揚州畫舫錄》述,“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真是美輪美奐。清代詩人黃惺庵著詞《揚州好》贊之: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
雖說有著舉世無雙的瓊花,有著舉世聞名的月亮,然而,論名氣之大、影響之廣,揚州風(fēng)景名勝之最,首推瘦西湖。瘦西湖是揚州的名片。“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yīng)喚作瘦西湖”,便是“瘦西湖”美名的由來。瘦西湖垂楊十里,暗香浮動,畫舫笙歌,漣漪蕩漾。虹橋是瘦西湖第一景,“朱欄數(shù)丈,遠(yuǎn)通兩岸,彩虹臥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檻雕盈,鱗次環(huán)繞,綿亙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于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鄙咸彀咽菸骱n予揚州,何其偏心。
難以置信的自然美景,遍地皆是的名勝古跡……揚州,令人嘆為觀止。
我看到萍萍連連點著頭,林孟對我的話和萍萍的點頭似乎一點興趣都沒有,他用手指著我說:“你們誰都別想抵賴,我一進(jìn)門就覺得萍萍的臉色不對,我一進(jìn)門就知道發(fā)生什么事了?!?/p>
3
隋煬帝癡愛揚州,做夢都與揚州糾纏不清,夢醒后詩云“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他癡迷瓊花,為一睹其“儷靚容于茉莉,笑玫瑰于塵凡”(宋張問《瓊?cè)A賦》)的仙姿,開鑿京杭大運河,三下?lián)P州,大造迷樓,極盡奢華。明代馮夢龍在《醒世恒言》中描寫道,“那揚州隋時謂之江都,是江淮要沖,南北襟喉之地,往來檣櫓如麻。岸上居民稠密,做買做賣的,挨擠不開,真好個繁華去處。”揚州成為陪都,一躍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而年輕、“天下稱之為賢”的隋煬帝,卻誤了卿卿性命,被縊死并葬于揚州。這是他的命定,是他與揚州的不解之緣??蓱z隋文帝開創(chuàng)的“開皇之治”,二世而斬。
“運河千年瓊花路,流盡黃金望孤舟”,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大運河一直是國家的運輸主動脈,“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矣”,算是對隋煬帝較為客觀的蓋棺論定。
正是隋朝的鋪墊,成全了唐時揚州的絕世繁華——“天下之盛揚為首”,《資治通鑒》道: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那時,揚州以蜀岡為界分上下兩重城,碼頭商船穿梭,街市店鋪琳瑯外商上萬,是超級國際大都市。“聞?wù)f到揚州,吹簫有舊游”,揚州是脂粉地,紅妝佳人,爭芳斗艷,鶯啼燕囀;揚州成為銷金窟,富豪騷客,爭相前來,醉生夢死。
清代揚州,“采銅以為錢,煮海以為鹽”,依然流金瀉銀,奢華綺靡,“廣陵繁華今勝昔”;沈復(fù)在《浮生六記》中盛贊揚州:奇思幻想,點綴天然,即閬苑瑤池,瓊樓玉宇,諒不過此。
所以,清朝皇帝酷愛往揚州跑。康熙六巡江南五下?lián)P州,每次必到蜀岡,御題“蜀岡云澹山光近,江渚漕分水派清”,也必訪名剎,留下詩篇《幸天寧寺》。大明寺西園,存有康熙御碑亭。
乾隆六到揚州,九次游覽大明寺、平山堂,寫下大量詩篇、對聯(lián)、福字、匾額、碑刻。這個風(fēng)流皇帝對揚州的偏愛,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為了討得乾隆歡心,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一次次建造園林修繕行宮,使得從瘦西湖到平山堂“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
道光皇帝,雖說才學(xué)不如祖父乾隆,也還是有樣學(xué)樣,在瘦西湖畔平遠(yuǎn)樓留下墨寶,橫行石碑“印心石屋”留存至今。
從那些具煙火氣息的老字號里,也能解讀出清代揚州的繁華。謝馥春,是中國第一家化妝品企業(yè),創(chuàng)立于道光年間,獲過國際金獎;揚州美食,曾令蘇東坡絕倒,此時登峰造極,“涉江以北,宴會珍饈之盛,揚州為最。”就連揚州醬菜,也是清宮廷御膳小菜。著名紅學(xué)家馮其庸說,“紅樓菜實在是揚州菜的體系”。
吳敬梓也對瓊花情有獨鐘,不僅多次來到揚州,還期望死于此地,晚年寓居揚州時,常常流連于瓊花觀;其名著《儒林外史》中,很多內(nèi)容以揚州為背景,不少人物以揚州人為原型,涉及到諸多揚州名物和方言。他去世后,好友挽詩“生耽白下殘煙景,死戀揚州好墓田”,一語道盡其生平。
康乾年間,揚州“詩國城邦”聲名更隆,每每成千上萬詩人來自天南地北,一次次會聚虹橋,共襄盛舉“紅(虹)橋修禊”,“江樓齊唱《冶春》詞”,場面盛大蔚為壯觀;啟蒙思想家魏源、戲劇家孔尚任,為之推波助瀾,造就包羅萬象的“揚州竹枝詞”詩系,為詩壇豎起一座豐碑、留下一段佳話。
“無恙年年汴水流,一聲水調(diào)短亭秋,舊時明月照揚州。曾是長堤牽錦纜,綠楊清瘦至今愁,玉鉤斜路近迷樓?!奔{蘭容若,這位出身豪門的“滿清第一詞人”,寫下《紅橋懷古》憑吊修禊盛事,只是,格調(diào)一以貫之地凄惋憂傷。
揚州也是音樂之城。“春風(fēng)蕩城郭,滿耳是笙歌”,“院院笙歌送晚春,落紅如錦草如茵”,“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都是其寫照。尋常陌巷,煙柳人家,四處笙歌,清曲悠揚;柔婉優(yōu)美的民間小調(diào)《茉莉花》,就源自揚州清曲《鮮花調(diào)》。琴曲《廣陵散》,則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有殺伐之氣的古曲,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shù)價值;“竹林七賢”的精神領(lǐng)袖嵇康,因桀驁不馴獲罪,臨刑彈奏《廣陵散》,使之成為千古絕響。
揚州還是戲曲之都。漢代,就有百戲在此上演;元代,揚州人士睢景臣的散曲《高祖還鄉(xiāng)》,名聞遐邇;明朝戲曲大師湯顯祖之作《牡丹亭》《南柯記》,都與揚州有著深厚的淵源。最著名的戲劇,當(dāng)屬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淮揚四年為官治水,使孔尚任深刻認(rèn)識到現(xiàn)實社會的丑惡,多次登臨梅花嶺、拜謁史可法衣冠冢,激發(fā)他“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成就了戲劇史上的不朽名作《桃花扇》。
追根溯源,揚州亦是徽腔的發(fā)源地、京劇的孕育地。
漢代興盛,隋唐繁盛,明清鼎盛……揚州之盛,正所謂“淮海雄三楚,維揚冠九州?!?/p>
4
因其“包淮海之形勝,當(dāng)吳越之要沖”的地理位置,揚州,自古亦兵家必爭之地,秦漢風(fēng)云、楚漢相爭、藩王割據(jù)、吳越之爭、七國之亂……都曾在這片錦繡江山上演。
還有,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討伐女皇帝武則天;燕王朱棣奪權(quán)登基,也是從揚州起家。
最為吊詭的是,中國歷史上兩場極其慘烈的抗御外侵戰(zhàn)役,都發(fā)生在揚州。
南宋末年,元兵圍攻揚州,大宋名將李庭芝率軍堅守城邑,來人招降,一概殺之,對招降榜,一概焚之。宋朝滅亡,逃亡中的大宋皇帝竟詔諭勸降,末路英雄仰天長嘯,“我唯一死而已!”李庭芝被凌遲,揚州山河同悲。
李庭芝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他麾下勇將姜才,直搗瓜州,痛擊元軍;揚州淪陷,姜才“寧為玉折蘭摧”,引頸受刑,忠肝義膽,感召天下。“經(jīng)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的文天祥,亦在揚州與李庭芝有交集,被證得忠義后,領(lǐng)兵抗元從容殉國,留取丹心照汗青。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陸游的絕吟,讓我感受到揚州的堅硬與悲壯。
面對戰(zhàn)后破敗的揚州,鮑照“驅(qū)動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辭”,悲憤揮就《蕪城賦》;面對民生凋敝的揚州,青年才俊姜夔,悲傷吟詠《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黍離之悲”,爍古震今。
哀哉,國家不幸詩家幸。
金人入侵,宋室南渡,徽宗高宗先后逃亡到揚州,建立小朝廷茍安,岳飛、韓世忠在揚州與金兵鏖戰(zhàn),盡忠報國“天日昭昭”,卻被誣陷殘害;辛棄疾起義反金,“上馬殺賊、下馬草檄”,卻被彈劾落職,撫今追昔,他悼今傷古,寫下被譽(yù)為“辛詞第一”的沉痛雄章,“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譴責(zé)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其愛國主義思想光輝,千古不磨。
國破家亡,與“詞中之龍”辛棄疾并稱“濟(jì)南二安”的“詞中之鳳”李清照,以擲地有聲壓倒須眉的“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示夫,之后逃難到揚州,寄托她的拳拳家國夢。
揚州人的鐵血硬骨,在明末清初的揚州之役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吳三桂引兵入關(guān),清軍南下勢如破竹,唯獨到達(dá)揚州時,遭到軍事統(tǒng)帥史可法率軍民浴血抵抗,誓死不降。清軍血腥屠城,史稱“揚州十日”。民族英雄,人皆敬仰,南明追謚史公“忠靖”,清廷贈謚其“忠正”,忠烈史公,世代景仰。
梅花,象征著揚州城的不撓風(fēng)骨;瓊花,象征著揚州人的不屈靈魂。
5
幾千年前,揚州位于長江和大海交匯處,“襟江帶?!保貪h時期,波瀾壯闊的長江廣陵潮,是一大名勝奇觀,其奔騰洶涌的宏偉景象,使無數(shù)文人墨客蕩氣回腸,留下許多傳世之作,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大文學(xué)家枚乘的《七發(fā)》,“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至江北,激赤岸,尤為迅猛?!?/p>
東漢王充《論衡》中也提到: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
魏文帝曹丕看到廣陵潮,發(fā)出驚嘆:“嗟呼,天所以限南北也!”可見廣陵潮之驚天動地撼人心魄。
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自唐代中葉以后,廣陵潮逐漸銷聲匿跡。
廣陵潮起潮落,揚州幾度興衰,但歷史氣息不絕,文化氣脈不斷。
揚州八怪,都是天縱之才,個個能破能立……石濤主張“筆墨當(dāng)隨時代”,影響了一代畫風(fēng);“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放言“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對揚州則柔情蜜意,“我夢揚州,便想到揚州夢我。第一是隋堤綠柳,不堪煙鎖。”
風(fēng)骨錚錚的朱自清先生,自稱“我是揚州人”,文章和人格皆為后世典范。
多情才子、抗日烈士郁達(dá)夫,迷戀瘦西湖上俏船娘,在《揚州舊夢寄語堂》中津津樂道,“夢想著揚州的名字,在聲調(diào)上,在歷史的意義上,真是如何的艷麗,如何地使人魂銷而魄蕩?!?/p>
……
華光流轉(zhuǎn),春秋代序,今日揚州,依然坐花載月、風(fēng)流宛在(“坐花載月”“風(fēng)流宛在”均為平山堂匾額),且因增添了現(xiàn)代文明,更加流光溢彩,更加熠熠生輝。
千秋萬載揚州夢,“人生代代無窮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