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撰稿 / 三禾 圖 / Sarah Rhodes
饑餓游戲
本刊特約撰稿 / 三禾 圖 / Sarah Rhodes
男孩們手握木制的“獵槍”、“步槍”和“砍刀”繞著花園追逐,不遠處的“臨時戰(zhàn)壕”里有“人質(zhì)”被五花大綁。其中一個男孩的父親以自己的0.22步槍為原型給兒子制作了武器,作為這場“二戰(zhàn)游戲”的道具。
“如今很少有孩子有機會這樣玩耍了?!盨arah Rhodes對《博客天下》說。這位澳大利亞女攝影師成長于一個小鎮(zhèn)上的藝術(shù)家庭,12歲就進入寄宿學校,“沒能擁有探索和體驗世界的自由”。于是她在農(nóng)莊里架起相機,做起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
如果說戰(zhàn)爭是成人世界的一種極端游戲,那么模擬戰(zhàn)爭就是男孩們在長大前的演習。Sarah意識到這一點,是在攝影項目開啟一年之后。這一年中,幾個孩子的親人相繼去世,戰(zhàn)爭游戲漸漸轉(zhuǎn)向荒野生存游戲,“與其說是游戲,不如說是一種測試:測試自己從兒童變成少年,再成長為一個‘大人’的能力”。
“生存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絕活。Henry會用山茱萸制作弓箭,還能用打火石隨時隨地生出一團火,用于煮飯或取暖,或者僅僅為了給大家找點脫靴滅火的樂子。他的弟弟Ned是砍樹劈柴的一把好手?!敖ㄖ偙O(jiān)”Sam則設(shè)計建造出了有好幾個房間和甲板、瞭望臺的房子。
綁著鮮紅色羽毛的箭頭插在屋子門前,標記著他們的“總部”。過去,他們每天放學都會聚在這里,但隨著年齡最大的成員進入寄宿學校,聚會的頻率降到了每周一次。孩子們在這里討論可能面臨的生存困境:如果這是在非洲,會發(fā)生什么?該如何生火?如何設(shè)計一個捕捉兔子的陷阱?團隊應(yīng)該怎樣分工?
盡管給照片起名“玩?!保≒lay),但Sarah越來越覺得自己在制作一部圖片版的《蠅王》。這部小說講的是在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一群6到12歲的兒童因飛機失事被困荒島,由和睦相處到為生存而自相殘殺的故事。
現(xiàn)實版的生存游戲沒這么殘酷,但也足夠讓Sarah驚訝。她看到Sam抱著槍—一支真正的、有許可證的槍,拎著剛剛打死的野兔,向她保證:“我會吃掉我殺死的一切東西。”
舊的生活習俗以一種無形而頑固的方式存在于此。2012年。
爸爸說過,大海里還有很多生物沒被人類發(fā)現(xiàn)。2012年。
恐懼跟夢境一樣,不能傷害你分毫。2011年。
將自己的氣息散布到空氣中,占領(lǐng)這個島嶼。2009年。
當Sam發(fā)覺自己正在進行控制生物的練習時,他的收獲遠超過單純的快樂。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