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近幾年,多家電視臺開播了演講類綜藝節(jié)目?!栋偌抑v壇》《開講啦》《超級演說家》《我是演說家》等欄目擁有不少小觀眾、小選手。去書市看看,口才類影像制品、書籍雜志、培訓課程,內容上越來越呈現出低齡化、早教化趨勢。這些現象既反映出社會對孩子語言能力的要求,又體現了家長對孩子表達能力的重視。我們認為,“好口才應從娃娃抓起”。然而,家長要考慮孩子個體之間的差異,了解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孩子選擇最合宜的培養(yǎng)方法。我們應寓教于樂,啟發(fā)興趣,結合生活,在鍛煉口才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能力。那種“填鴨式”“一刀切”“魔鬼訓練”等急于求成的方式一定要規(guī)避。
“小結巴”成為“演說家”
(晉女士,35歲,公務員)
我女兒雅薇剛學說話時,愛看動畫片《花園寶寶》。她故意模仿片中人物嘰嘰喳喳的單音,就像是毫無目的的囈語。兩歲時,她故意吐詞含糊,還以看似不好好說話的方式愚弄人。我們當時并沒在意??傻搅?歲,女兒進幼兒園后,老師說她講話結巴,不知所云。她需要很用力才能迸出一個音節(jié),小朋友們因此笑她結巴嘴。她更不愿說話,寧可打手語。我擔心她有語言障礙,帶她去檢查,醫(yī)生卻說她不存在生理問題。于是,我們向專業(yè)人士請教,全家人付出了很大精力,持之以恒地陪她“好好說話”。
每天回家,雅薇吃點心,奶奶坐在旁邊朗讀繪本。按照專家的建議:朗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激發(fā)表達的欲望。所以,奶奶常在講雅薇已經熟悉的故事時問:“兔爸爸接下來說了什么?”“火車開到哪里去了?”……雅薇不愿回答時,奶奶就故意講錯,雅薇就著急起來:“錯了!不是這樣的,應該是……”
我每天睡前陪雅薇閱讀半小時。我們用10分鐘讀完一冊繪本,然后我面對面地看著她的眼睛,繪聲繪色地“脫稿”講一遍。我故意說錯的那些細節(jié),雅薇都會一一指出來。
在我“虛心請教”的時候,她也會講給我聽。無論她講得多么結巴,我都夸張地鼓勵她。我們把“睡前講故事”的習慣堅持了四年。從“我講她聽”逐漸變成“她講我聽”,我們比賽,看誰的記性好,看誰把故事講得更完整。
由于爸爸工作忙,父女倆相處的時間少,雅薇對爸爸總是愛理不理,我老公就想出一個“手拉手,真心話”的好辦法——每天他一回家,先和女兒面對面、手拉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你問我答”。從“中飯吃了什么”“看了什么動畫片”等生活問題開始,漸漸問到“心情怎么樣”等情感層面的問題。只要雅薇認真地回答出三個問題,就能得到奶酪糖之類的獎勵。雅薇不愿多說時,老公就自問自答,滔滔不絕地講當天的開心事,就連一盤魚香肉絲他都能用四五個成語修飾一番。雅薇貌似心不在焉,卻不知不覺從中積累了不少詞匯。
周末晚餐后,我們一家人玩“我是演說家”的游戲。剛開始時,大人做選手,或朗讀報紙上的一段文章,或對某個電視節(jié)目進行評論,最后邀請雅薇打分并頒獎。在她頒獎前,我們會追問:“為什么頒獎給爺爺?”“爸爸怎么逗笑你了?”“媽媽演說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雅薇就像電視節(jié)目《超級演說家》里的導師們一樣對“選手”進行品頭論足。漸漸地,雅薇從評委轉變?yōu)檫x手,自告奮勇第一個講,遣詞造句的水平也不斷提高。
每次出游時,我們都會演說溝通,投票決定下次是否還來玩。一次秋游,我們去莫干山。大家都有條理地講了自己的感受。各抒己見之后,雅薇大聲說:“爺爺奶奶不喜歡這里,因為山高風大,夜里沒路燈。爸爸媽媽喜歡這里,因為景色優(yōu)美,花費不高。我覺得,我們應該夏天再來玩,既避暑,又省錢……下次我們要帶厚衣服和應急燈來……”
雅薇的發(fā)言使用了歸納總結法,建設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來,演講類的電視節(jié)目讓她從導師、評委們身上學到了看問題的獨特角度,這種溝通能力比“花言巧語”更有意義。
我家訂閱了《演講與口才(幼兒版)》《幼兒畫報》《小聰仔》等雜志,我們常練習雜志中“看圖說話”的部分。
上幼兒園小班時,雅薇需要大人示范才能說出圖片的內容;上中班時,她可以描述圖片的內容。我訓練她思考圖片間的關系,講1分鐘的短故事。到了大班,我循序漸進地教她使用“但是”“于是”“接下來”等關聯(lián)詞,她的講述變得更加有條理。與此同時,我注重培養(yǎng)她的觀察能力,鼓勵她使用形容詞來描述細節(jié),并轉化語調和語氣,給人娓娓道來、跌宕起伏的感覺。
如今,上小學二年級的雅薇用精彩的演講競選上了班長,而且兩次獲得朗誦比賽獎,再也不像剛入幼兒園時說話結巴、孤僻寡言了。我相信,好口才一定會讓她愈發(fā)自信,終身獲益!
兒子,咱不要“逗比”要“幽默”
(喬先生,33歲,汽配店店主)
我家孩子都是由外婆帶大的。我岳母既要帶孩子,又要看店。因此,我大兒子喬強從小跟外婆在汽配店里長大。店里的幾個工人經常插科打諢,講段子,甚至拿他取樂。大概從那些文化素質不高的工人那里感受到了“語言的感染力”,喬強講話不分場合、不分美丑,喜歡“逗比”。
這種傾向在我家二寶出生時變得更強烈,喬強常用一些滑稽的動作、表情、“作秀”來獲得關注。一天,岳母帶喬強看店,有工人開玩笑問他:“喬強,你姥姥叫什么?”
喬強說:“叫姥姥。”
工人說:“不對,叫老鱉。你一叫,姥姥就會笑,不信你試試?!?/p>
喬強就對姥姥叫:“老鱉?!蔽以滥妇共簧鷼狻N邑煷騿虖?,岳母護著說:“咱孩子要開朗、能言、跟各種人打交道,長大了才混得開?!?/p>
還有一次,我們搭鄰居的車去超市?;丶业穆飞相従诱f:“糟了,狗糧沒買。”喬強緩緩地來了一句:“你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鄰居一臉尷尬,我更是窘得無地自容。喬強一臉得意,直到我回家要“修理”他,他還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
我們和老人的理念無法達成一致。老人覺得喬強表達能力強,跟生人自來熟,愛給人唱兒歌、說笑話、背古詩,都是優(yōu)點。我們卻覺得,喬強愛“惡搞”,愛表現,得好好引導,予以糾正。
喬強上幼兒園后,老師說他喜歡用臟話來獲得關注。當老師禁止時,他就用夸張、不雅、惡心的肢體動作來逗人。老師認為這與喬強喜歡看綜藝類節(jié)目,常模仿主持人和笑星們的搞笑言行有關。她建議我們,考慮一下如何引導孩子將語言天賦和演講欲求用得體合宜的方式表達出來。
與老師溝通后,我召開家庭會議。老人最聽老師的話,保證以后讓喬強少待在店里。假若有人跟他說笑,一定予以制止。我們對電視節(jié)目也進行了刪選,不讓喬強看有語言暴力色彩的動漫。我和妻子每周各抽兩個晚上,給兒子講故事,并聽他講笑話。通過親子互動,我們引導喬強明白猶太人的箴言:“一句話說得合宜,如同金蘋果!”
當他講一些刻薄、粗鄙的話時,我告訴他:“你這句是爛蘋果!”
當他講一些文明、幽默的話時,我告訴他:“這句不錯,是銀蘋果!”然后,我再示范給他,什么樣的話是“金蘋果”。
比如,喬強想讓奶奶幫忙做事,他不假思索冒出來的話是:“怎么磨磨唧唧的?老牛拉破車!”當我提醒他以后,他會改口,說:“奶奶,你能快點嗎?”
我示范給他,“金蘋果”一般的話是:“謝謝奶奶幫我!可以快一點嗎?”
幾番練習后,喬強明白了,“禮貌”與“粗魯”的表達會取得不同效果,影響到周圍人的心情。
此外,我買了“萌寶寶口才訓練營”等掛圖系列。掛圖上小主人公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針對不同的人說祝福的話。這種方式很適合喬強。作為活潑開朗、愛求關注的孩子,他以前用囧事、惡搞甚至是臟話達到求關注的目的,現在能通過“打招呼”“祝福”的方式獲得關注,他非常開心。他對掛圖上“金蘋果”般的話語倒背如流,遇到熟人時脫口而出:“周姐姐,早上好!祝你每次都考第一名!”“黃爺爺,祝你越活越年輕!”“阿姨,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祝你上班好心情!”……
在陪兒子看電視時我經常有意提醒他,有的藝人為了搞笑,嘲笑殘疾人、農民等弱勢群體,有的藝人穿得不倫不類、男扮女裝、滿口臟話,還有的明星以貶損他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雖然有時候也能把觀眾逗笑,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幽默。然后,我從網上找一些高雅風趣的笑話讀給喬強聽。有些他不懂,我就解釋,讓他明白幽默是一種藝術,需要好好學習才能掌握。漸漸地,喬強的口味變了,他喜歡上一些勵志類、演講類的綜藝節(jié)目。對于《百家講壇》《法律講堂》之類知識性的節(jié)目,他也能接受。
我們給喬強報了幼兒園的小主持人興趣班。除了口才訓練外,老師對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也抓得緊。當喬強“出語傷人”或有“不雅動作”時,老師會提醒他:“想想你站在鏡頭前哦!”這一招兒很管用,一想到自己長大要做主持人的夢想,喬強就會收斂自己的頑皮,來個180度的大轉變。前不久,幼兒園舉辦“六一節(jié)聯(lián)歡會”,喬強第一次登臺表演啞劇。他全情投入,以精彩的表演讓觀眾們捧腹大笑。
我們非常欣慰,引導孩子從“亂講話”到“會講話”,最終達到“講好話”,雖很不容易,但非常值得!
好口才,是練娃娃的“內功”
(馮莉英,雜志社編輯部主任)
馬雅可夫斯基說:“語言是人類力量的統(tǒng)帥。”孩子要有成功的未來,需要從小接受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作為兒童口才雜志的編輯,我們常聽一些家長讀者問:“為什么親子口才訓練的內容那么簡單?”“老掉牙的道理為何一說再說?”“有沒有速成的方法?”……瀏覽網絡,“某銷售女神4歲弟子的演講”“某神童的精彩演說”等視頻總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把孩子送進形形色色的口才訓練營或演講領袖班。
我理解現代社會對于效率的要求,然而對這些現象卻持批判態(tài)度。我認為,口才不是作秀,成長沒有捷徑。讓孩子終身獲益的語言表達能力,絕非一場表演或比賽。這種建立在“良好自我形象、綜合素質與禮儀文化”基礎上的好口才,與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那么,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好口才的過程中,該如何“練好內功”呢?
首先,“傾聽和共鳴”要用心。當孩子想把自己認為有趣的、稀奇的事說給父母聽時,總是一腔熱情。這時,父母如果不重視或粗暴打斷,會極大地挫傷孩子表達的積極性與強烈欲望。所以,我們不但要聽,而且要用專注的神態(tài)和豐富的肢體語言與孩子互動。我們還要適時回應,抓住機會與孩子共鳴。
比如,著名學者于丹曾帶著2歲多的女兒坐飛機??粗巴獾陌自疲畠赫f:“媽媽,我們去外邊用白云堆雪人吧!平常只有等天上的云落到地上才能堆雪人呢!”于丹在認真傾聽后啟發(fā)女兒說:“外面這么美的景色,你是不是可以給媽媽講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呢?”女兒隨著于丹的引導,講起了故事……于丹這種聆聽與共鳴的方式,既肯定了女兒大膽的想象力,又鼓勵她將腦海中的構思表達出來。
其次,“引導與歸正”要耐心。內向的孩子更需要被激發(fā)“說的欲望”。家長要避免問那些只需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的問題,可參考案例中晉女士夫妻,“手拉手、面對面”地詢問孩子,并從生活層面逐漸過渡到心靈層面。家長要反復強調“說錯沒關系”。因為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以“不準出錯”為原則,導致孩子縮手縮腳。事實上,我們應像案例中的晉女士一樣,無論孩子講得多么結巴,邏輯多么混亂,語言多么啰唆,都予以鼓勵。
當然,兒童常有發(fā)音不準、用詞不當、前言不搭后語等現象,家長要幫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選用正確的詞,把話講得完整通順,引導孩子總結歸納,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兒童常說一些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甚至會用說臟話來博得關注。家長在聽的過程中要引導和歸正。案例中的喬先生在孩子不能理解“逗比”與“幽默”時,舉各種例子來幫助孩子厘清“爛蘋果般的語言”與“金蘋果般的語言”的區(qū)別。這種培養(yǎng)孩子審美趣味、優(yōu)雅禮儀、言行舉止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再次,“形式與環(huán)境”要豐富。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家長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媒介越來越多。然而,文圖并茂的紙質媒體仍是最普遍的方式。對嬰幼兒而言,用適合幼兒口語特點的語言來“講故事”最受歡迎;對于大班以上的幼兒來說,“看圖說話”是最好的訓練方式之一。家庭“10分鐘脫口秀”“晚餐后演講”的方式也不錯,可以讓孩子講述廣播里聽到的新聞、電視里看到的鏡頭、街頭巷尾碰到的新鮮事,并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眾所周知,單調的生活環(huán)境對語言發(fā)展不利。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環(huán)境,讓孩子與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進行交流。家長可以從“與小朋友一起演話劇、說相聲、做配角”開始,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同齡人大方演說的能力。此后,家長再創(chuàng)造更有挑戰(zhàn)性的演講環(huán)境,利用外出旅游、婚禮宴會、表演比賽等環(huán)境,讓孩子得到“面對成人觀眾演說”的鍛煉機會。
無論采用以上哪種形式,孩子都能在堅持一段時間之后,無所畏懼、興趣盎然地進行演說。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