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媛媛+朱亮亮
摘要 以蘇玉29號為材料,研究夏播玉米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產(chǎn)量與生理特性變化。結果表明:單產(chǎn)隨密度增加呈先增后減趨勢;鮮穗商品性則隨著密度增加呈下降趨勢;株高和穗位隨著密度增加均呈上升趨勢。蘇玉29號種植密度在6.00萬株/hm2時,株高適中,產(chǎn)量較高,鮮穗商品性較好、效益最高,抗倒性較好,是該品種在海門市種植的最適密度。
關鍵詞 玉米;密度;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4-0017-01
玉米是海門市重要的旱作作物,品種繁多[1-2]。通過春季玉米新品種品比試驗,蘇玉29號表現(xiàn)較好,但目前仍然缺乏配套的栽培管理技術[3-5]。本試驗選取蘇玉29號為材料,研究了夏播玉米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產(chǎn)量與生理特性變化,旨在探索其在海門市最佳種植密度,為探索最佳栽培管理技術打下基礎,并在種植基地示范推廣,為下階段確定玉米主推品種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海門市四甲鎮(zhèn)合興村,試驗田前茬西瓜,土質砂壤土,肥力較好。
1.2 試驗材料
本試驗選用高產(chǎn)、優(yōu)質新品種蘇玉29號。蘇玉29號在春季新品種品比試驗中,表現(xiàn)出高產(chǎn)、抗逆性強等特性,有望在海門市進一步推廣種植[6]。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qū)設計,設5個密度水平,分別為4.50萬、5.25萬、6.00萬、6.75萬、7.50萬株/hm2,行距均為60 cm,株距分別為37.0、31.7、27.8、24.7、22.2 cm;2次重復,共計20個處理。8月6日播種,采用直播方式,8月27日定苗,各小區(qū)同一施肥水平。
1.4 試驗記載
試驗進行定點觀察和考種記載,記載項目有株高、穗位、穗長、穗粗、禿尖、穗總粒數(shù)、產(chǎn)量、倒伏情況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密度對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隨著密度的增加,產(chǎn)量呈先增后減的趨勢。當密度為6.00萬株/hm2時,產(chǎn)鮮穗達12 835.5 kg/hm2;當密度增加到6.75萬株/hm2時,產(chǎn)量達最高,產(chǎn)鮮穗12 861.0 kg/hm2,產(chǎn)量比前一個密度略有增加;當密度繼續(xù)增加到7.50萬株/hm2時,產(chǎn)量下降明顯,僅產(chǎn)鮮穗12 288.0 kg/hm2。單穗重與雙穗率均隨著密度增加而減少。
2.2 不同密度對株高、穗位和倒伏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著密度增加,株高和穗位均呈上升趨勢,分析認為密度增加會造成個體間養(yǎng)分競爭加大,使得個體向上生長以爭取養(yǎng)分,株高和穗位均呈上升趨勢,莖稈粗壯度則下降;密度增加后,也造成群體通風通光性變差,更加重倒伏風險,當密度高于6.00萬株/hm2時,倒伏率大幅提高,因是夏季播種,后期可能會遇到臺風來臨,高密度的倒伏比低密度的情況將更嚴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chǎn)量。
2.3 不同密度對穗長和穗粒數(shù)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密度增加,穗長、穗粗、行粒數(shù)、單穗鮮重均呈下降趨勢。當密度低于6.00萬株/hm2時,穗長、行粒數(shù)下降緩慢,當密度高于6.00萬株/hm2時,穗長與行粒數(shù)則顯著下降。穗粗、穗行數(shù)則變化不明顯。
2.4 不同密度對鮮穗商品性影響
種植密度是決定玉米商品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鮮穗商品性直接關系收益。鮮穗商品性隨著密度的增加而變差,由表3可知,隨著密度增長,禿尖長呈增長趨勢,有效穗長(穗長-禿尖)呈下降趨勢,賣相變差,密度6.75萬株/hm2相比密度6.00萬株/hm2,有效穗長顯著下降達3.2 cm,商品性下降明顯。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是決定玉米產(chǎn)量及生理性狀的關鍵因素。隨著密度增加,蘇玉29號單產(chǎn)呈先增后減趨勢,當密度增加到6.75萬株/hm2時,產(chǎn)量達最高,當密度為6.00萬株/hm2時,產(chǎn)量次之,產(chǎn)量差距不大。隨著密度增加,蘇玉29號的株高增加,穗位升高,雙穗率下降,植株莖稈變細,倒伏率增加,當密度高于6.00萬株/hm2時,倒伏程度加劇。隨著密度增加,蘇玉29號的鮮穗商品性下降,當密度達到或高于6.75萬株/hm2時,以小穗、禿尖穗居多,商品性下降明顯。在鮮食玉米實際生產(chǎn)中,單位面積產(chǎn)量和收益率是不對等的,最終還是要綜合衡量制定合理的種植密度。綜上所述,該品種種植密度在6.00萬株/hm2時,株高適中,產(chǎn)量較高,鮮穗商品性較好、效益最高,抗倒性較好,是蘇玉29號在海門市種植的最適密度,建議在以后的生產(chǎn)過程中予以推廣。
4 參考文獻
[1] 孔令杰,許永鋒,孟慶長,等.不同種植密度對蘇玉20和鄭單958的影響[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1(10):67-69.
[2] 呂麗華,王璞,易鎮(zhèn)耶,等.密度對夏玉米品種光合特性和產(chǎn)量性狀的影響[J].玉米科學,2007,15(20):78-81.
[3] 滕樹川.夏播玉米密度對不同產(chǎn)量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3,11(增刊1):65-67.
[4] 張新,王振華,宋中立,等.不同產(chǎn)量水平下鄭單18不同種植密度與產(chǎn)量及其構成因素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4,20(2):86-87.
[5] 白志英,李存東,鄭金風,等.種植密度對玉米先玉335和鄭單958生理特性、產(chǎn)量的影響[J].華北農(nóng)學報,2010,25(增刊1):166-169.
[6] 劉武仁,劉鳳成,馮艷春,等.玉米不同密度的生理指標研究[J].玉米科學,2004,12(增刊1):8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