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中國西部地區(qū),是中國抗戰(zhàn)的大后方,是支持和支援前線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基地。最艱難的歲月里,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國共兩黨與大后方人民,共同撐起了抵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脊梁。2015年8月31日,12集電視紀錄片《大后方》一經播出,即取得非常熱烈的社會反響。為此,本刊特遴選紀錄片《大后方》第11集《盟友間》,以文本形式講述中國如何英勇抗戰(zhàn)、走向大國地位的歷程。作者的娓娓描敘,讓我們的思緒回到風云際會的中國……
中國一直在期待盟友的出現(xiàn)
1941年12月8日凌晨,第一批零式戰(zhàn)斗機飛抵瓦胡島北端的卡胡庫角。透過云層,年輕的日本機長看見了珍珠港。“在那一瞬間,他不禁想起了日本的盆景。美國軍艦看上去白得發(fā)藍,不像日本軍艦那樣涂著暗沉沉的顏色。多美呀,他想,像和平本身一樣美?!?/p>
這個周日的上午,史迪威夫婦在卡梅爾家中招待下級軍官們。通往花園的門敞開著,透過樓上起居室的窗戶,波光粼粼的太平洋翻滾著。
突如其來的電話向史迪威宣告了這樣一個事實:就在那里,在窗戶那邊碧波蕩漾的太平洋上,戰(zhàn)爭已經開始了。
那一刻,這位58歲的將軍尚未看到,跌宕起伏的命運,正隨著戰(zhàn)爭的波濤向他滾滾而來。
當天下午2點30分,來自夏威夷珍珠港的消息,打斷了《時代》周刊老板亨利·盧斯在紐約寓所里舉辦的一次聚會。
盧斯的父親曾在中國長期傳教并擔任過燕京大學副校長,對這個消息感到興奮異常。他說:“我們終于要明白我們對中國,中國對我們的意義了?!?/p>
就在這個夜晚,老盧斯在睡夢中死去,享年73歲。當《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向盧斯表達慰問時,盧斯平靜地回答:“對于他,這是一個美妙的時刻,他終于活著看到美國和中國結成了同盟?!?/p>
1941年12月,貧弱落后的中國在全國抗戰(zhàn)中已經苦苦支撐了4年多。在這4年多時間里,中國一直在期待盟友的出現(xiàn)。
為了防范南邊的日本,蘇聯(lián)曾經積極地援助中國,希望中國戰(zhàn)場能夠牽制住日本的主力。蘇聯(lián)分3次向中國提供了2.5億美元的軍事貸款,提供數(shù)百架飛機和數(shù)千門大炮,蘇軍飛行員也來到中國助戰(zhàn)。
畫外音(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這個時候中國外交的一個方針,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苦撐待變’。就是一邊在努力地抗戰(zhàn),一邊爭取國際上的支持,爭取國際局勢的改變。應該說這個時期國際社會給中國的支持里面,蘇聯(lián)是給了中國最大的援助。”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美國人做了一項民意調查: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交戰(zhàn)國,你同情誰?43%的美國人選擇中國,2%的美國人選擇日本。而大多數(shù)美國人表示,他們還沒有想好。
戰(zhàn)爭離美國人太遙遠了,他們希望永遠保持這個距離。
1940年4月12日,英國、法國、美國3國大使一起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求中國立即停止抗戰(zhàn),“及時對日媾和”。隨即法、英兩國又應日本的要求,于1940年6月和7月先后封閉了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切斷了中國的西南通道。而在此期間,蘇聯(lián)的對日政策也趨于緩和,承認了日本對偽滿洲國的控制。
中國,繼續(xù)在艱苦地獨立抗戰(zhàn)。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日本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標志著法西斯侵略集團最終形成。
1941年6月,法國令人震驚地陷落。美國人意識到,如果他們的盟友英國戰(zhàn)敗,那么美國只能“在納粹的槍口下”茍活。和平不可分割,孤立無法自保。1941年3月,美國國會終于通過了“租借法案”,向英國和中國租借軍火和物資。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進攻東南亞和香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12月10日,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聯(lián)席會議決定把太平洋戰(zhàn)爭,包括中日戰(zhàn)爭在內,統(tǒng)稱為“大東亞戰(zhàn)爭”。
此時,越來越緊的包圍和封鎖,讓中國感到窒息。
1942年元旦這一天,哈佛大學的畢業(yè)生、新上任的外交部長宋子文在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就是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立的《聯(lián)合國家宣言》。這份宣言規(guī)定:加盟諸國應盡其兵力和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與任何敵人單獨媾和。
與法西斯作戰(zhàn)的國家,終于結成同盟,與德、意、日軸心國做殊死一戰(zhàn)。
《聯(lián)合國家宣言》正式簽署前,羅斯福總統(tǒng)用鉛筆寫下了前四個國家的排序,“中國”最初排在第二位,“英國”排在第四位。但不知出于何種原因,羅斯福總統(tǒng)最后交換了中國與英國的排序。
畫外音(采訪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齊錫生):“從羅斯福來說,他把中國放在第二位,并不奇怪。不但是因為羅斯福對中國一直有一份個人的好感,而且他也可能是覺得,中國將來在世界上扮演的地位,是一個重要的地位。”
最終,簽名的前四個國家依次為美國、英國、蘇聯(lián)、中國,而所有其他國家則按國名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順序排列。
不過,無論是草稿中的第二,還是正式文件中的第四,傳達的都是同一個重要的訊息:近代以來,中國在形式上第一次獲得四大國之一的地位。
史迪威出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
鑒于中國戰(zhàn)場在對日作戰(zhàn)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兩天之后,同盟國宣布正式成立由蔣介石任最高統(tǒng)帥的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一指揮中國及越南、泰國等同盟國的軍隊對日作戰(zhàn)。為了加強與美國的聯(lián)系,蔣介石建議:派一個美國人來擔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
那么,派誰去中國?
畫外音(采訪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方德萬):“所有人都等著被派遣到名聲鵲起的戰(zhàn)爭地帶去,比如歐洲、太平洋戰(zhàn)區(qū)。中國?沒人想去中國,中國戰(zhàn)場太困難了。”
時任美國駐華武官史迪威于1911年11月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他拍攝的照片中,中國男人還留著辮子,宮女們穿著滿人的服裝在街上走過。此后他在中國任職的時間前后超過10年,經歷過軍閥混戰(zhàn)的中國,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中國,日本人蹂躪下的中國。
在美國軍界,誰是最懂得中國的人,答案顯而易見。
1942年1月22日,羅斯福任命史迪威中將為中國戰(zhàn)區(qū)的參謀長。從此,中國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與美國的遠東戰(zhàn)略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戰(zhàn)場與太平洋戰(zhàn)場之間的關系密切起來。
1942年2月13日,史迪威及其參謀人員踏上前往中國的旅程。
畫外音(采訪史迪威之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我想他的感覺是很復雜的。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士兵,史迪威的回答是‘不論是出于自愿還是被派遣,我都會去中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希望指揮美國的軍隊、美國的士兵去戰(zhàn)斗。但同時他心里又熱愛、尊重、敬仰著中國人民,他十分清楚,只要得到良好的訓練和照顧,中國士兵的戰(zhàn)斗力量可以和任何一個同盟國的士兵相比較?!?/p>
史迪威一行經過12天的時間到達印度首都新德里,從這里飛往最終目的地:重慶。在這段時間里,新加坡淪陷。此前,關島、威克島、香港、菲律賓群島都插上了日本的太陽旗,而此前,它們是屬于英國或者美國的殖民地。
1942年3月3日,中國戰(zhàn)時首都、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部所在地重慶迎來了被稱為“喬大叔”的史迪威。在此后的歲月里,重慶將會見證這位美國將軍最不尋常的一段軍事生涯。
史迪威艱難地爬上300多級臺階,才到達自己的居所:一棟宋子文建造的西式樓房。第一層跟街面齊平,其余三層可以俯視嘉陵江。史迪威在這里住了不到一周就離開了——緬甸的戰(zhàn)事在召喚著他。
1942年3月11日,史迪威離開重慶前往緬甸。此時,滇緬公路的重要轉運港仰光已經陷落。史迪威渴望與中國軍隊在緬甸取得勝利,但戰(zhàn)事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
畫外音(采訪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方德萬):“蔣介石和史迪威之間的分歧出現(xiàn)了,因為蔣介石、國民黨的戰(zhàn)術是完全不同的,于是雙方各執(zhí)己見,看法完全不一致。史迪威實際上對英國人是很抵觸的,他試圖讓緬甸行動成為中國人和美國人勝利??捎诉M來了,威廉·斯利姆那時指揮著絕大部分的戰(zhàn)斗,因此史迪威和他之間又是一團亂。所以你看,情況是多么的復雜。”
浴血奮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在東吁、仁安羌取得了局部的勝利,但沒能挽回整個緬甸戰(zhàn)場的頹勢。1942年5月6日,英軍決定放棄緬甸。
史迪威本人拒絕了美國派來接他的飛機,親自率領100多人徒步向印度撤退。
中國簽訂平等新約贏回民族尊嚴
當時,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陸上通道滇緬公路被完全切斷,人們的目光不得不投向空中的“駝峰航線”,以及中國西北的通道。
時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駐印度運輸處副處長陸振軒受命開辟從印度出發(fā)到國內的新運輸線。陸振軒根據古書記載的“桑株古道”開辟了從卡拉奇港到新疆葉城,再由吐魯番、哈密、星星峽進入內地的馱馬運輸線。
這是一條艱苦卓絕的運輸線。先后有1300人加入運輸隊,穿越地勢險峻、空氣稀薄的喜馬拉雅山麓、喀喇昆侖山,使用馱馬1500余匹,運進汽車輪胎6600套,軍用布匹782包,油袋588件,以及醫(yī)療器械等抗戰(zhàn)緊缺物資。
西南方向,史迪威將軍建議從印度雷多修建一條新的公路,穿越胡康河谷,繞過日本的控制區(qū),與中國境內的滇緬公路相連接。1942年10月,中印公路開始修建。與此同時,在滇緬公路云南段的60多個養(yǎng)路站,中國民工仍然在對這條生命線進行持續(xù)不斷地維修和加固。在四川成都、廣西桂林、云南昆明與呈貢,正是那些有著淳樸笑容的大后方民眾,僅靠肩挑手抬出一條條平整的飛機跑道。外國媒體評論:這些機場“令人驚嘆”。
作為美國援華物資的監(jiān)理人,史迪威承擔著分配有限供應品的最后責任。這真是個棘手的差事。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用一只麻雀的糞便給一塊10英畝的土地施肥”。
畫外音(采訪史迪威之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資源是有限的。戰(zhàn)爭期間,有一種擔心稱:越來越多的飛機會被劃分到中國和印度去,以用于飛越駝峰航線給中國提供補給上面。而它們應該被分配給歐洲!用于那里正在進行的空運行動。所以你看,華盛頓時時刻刻都在平衡資源的走向?!?/p>
羅斯福曾在一封信中說,由于他的祖先曾經同中國人做過生意,他一直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無法理解美國人怎么會指望他不支持中國抗日。
畫外音(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應該說在抗戰(zhàn)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跟羅斯福這樣的一個人有極大的關系。從一個戰(zhàn)略角度來講的話,就是美國從整體戰(zhàn)略上,他是期望中國在戰(zhàn)后會成為一個遠東的支柱?!?/p>
在這個問題上,羅斯福與他的親密好友丘吉爾從來沒有取得過完全一致。但在1942年秋天,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整整100年以后,當同盟國四強之一的中國提出美、英自動放棄對華不平等條約時,為了更好地與中國協(xié)同作戰(zhàn),美、英兩國元首決定采取一致行動。
同一天,在重慶,中國外交部長宋子文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印度駐華專員黎吉生簽署了《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特權之條約》。
中英雙方最具爭議的香港問題被暫時擱置起來。英國政府拒絕放棄在1898年強迫清政府租借的九龍半島,借口是九龍租借期限為99年,由于期限未到,暫不歸還。
宋子文在簽約當天照會薛穆大使:中國政府對于香港問題保留日后提出討論之權。
新的平等條約規(guī)定,“放棄英、美治外法權與1901年北京議定書所賦予之特權,包括在中國駐兵之權,以及關于通商口岸制度、北平使館界,上海、廈門公共租界等一切特權。放棄關于內河航行與沿海貿易之特權,以及該國軍艦迄今在中國領水內所有之特權”。
從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到1943年中國與英、美簽訂平等新約,以及隨后陸續(xù)與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丹麥等17個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的國家簽訂平等新約,中國走過了最為屈辱的一個世紀。在全國抗戰(zhàn)6年后,中華民族最終以千萬人的血肉與犧牲贏回了自己的尊嚴。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士兵”
1942年5月,緬甸失陷對同盟國的總體戰(zhàn)略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從那時起,同盟國即開始考慮反攻緬甸的問題,特別是中國一直在為反攻緬甸的軍事行動作準備。從1942年8月起,史迪威將軍開始在印度蘭姆伽訓練中國軍隊。
訓練軍隊是史迪威熱愛的事業(yè),他始終相信,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士兵。他曾經表示:“那個忍辱負重經歷了戰(zhàn)爭考驗的人,這個人要求得很少,但卻隨時準備付出一切,他就是中國的士兵?!?/p>
畫外音(采訪史迪威之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在經歷了1年多的掙扎,試圖說服蔣介石提高中國軍隊的作戰(zhàn)效率無果后,由他在蘭姆伽訓練的軍隊一起深入緬甸北部以打通通向中國的陸地物資供給線的計劃對于史迪威來說就十分具有吸引力。比起重慶的政治,他顯然更喜歡后者?!?/p>
現(xiàn)在,這支在印度整訓的軍隊更名為:中國駐印軍。中國士兵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作為一名年近60歲的中將軍官,史迪威也經常出現(xiàn)在訓練場上。他身材瘦削,精神矍鑠,常穿開領短上衣和短褲,頭戴一頂?shù)谝淮问澜绱髴?zhàn)時期的寬檐戰(zhàn)斗帽,在操練的士兵中間走來走去。
對于中國士兵來說,蘭姆伽的環(huán)境和生活比他們來這里之前改善很多。很多士兵入伍前是地道的農民,蘭姆伽系統(tǒng)的訓練課程與物資供給使他們的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過了不久,蘭姆伽的中國部隊已經是另一個面貌,從軍裝、皮靴、鋼盔、背囊,到步槍、沖鋒槍、機槍、火炮和車輛,全都換上了新式裝備。長期營養(yǎng)不良的中國士兵平均體重增加了近20斤。整個部隊士氣高昂。
緬北戰(zhàn)場,史迪威將軍和中國駐印軍將士們展開了對日軍的復仇之戰(zhàn)。1944年6月,中國駐印軍攻占孟拱城;8月,攻克密支那。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在美軍第14航空隊的配合下向滇西日軍發(fā)起反攻,攻克騰沖、龍陵、芒市,1945年1月與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
畫外音(采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滇西和緬北打得不錯,但是中原戰(zhàn)場,在1944年陷入危機。日本人發(fā)動了豫湘桂戰(zhàn)役,一下子從河南嘩啦嘩啦,打到湖北,打到湖南,打到廣西,甚至到貴州。所以當時美國人就提出來,國民黨軍隊的士兵作戰(zhàn)還可以,但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不行。所以必須由一個美國人來擔任指揮官,來指揮中國軍隊?!?/p>
于是,一封由美國陸軍部起草、總統(tǒng)簽字的措辭強硬的電報,從加拿大魁北克發(fā)出了——此時,羅斯福正在這里會晤邱吉爾。
在重慶接到電報并交到蔣介石手里的,正是長期與蔣介石有著分歧的史迪威將軍。信中寫道:“你現(xiàn)在必須立即對薩爾溫江部隊進行增援并敦促其進攻,同時立即讓史迪威將軍不受限制地指揮你所有的部隊……如果再耽擱或猶豫,美國對于中國的所有援助,將會完全消失?!?/p>
畫外音(采訪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方德萬):“對于蔣介石這個堅持與日本作戰(zhàn)這么多年的人來說,羅斯福的這番話深深地冒犯了他。但為了國際聲譽,蔣介石需要將同盟關系繼續(xù)下去。因為如果同盟國取得了勝利,那么就意味著他也取得了勝利。他是如此渴望贏得戰(zhàn)爭,所以他承受不起因疏遠羅斯福而帶來的后果。所以他給羅斯?;匦耪f:‘好的。條件一,讓史迪威回家,你可以送任何人來,但不要是史迪威?!?/p>
在這樣的堅持下。羅斯??偨y(tǒng)選擇了讓步,將史迪威將軍從中國戰(zhàn)區(qū)召回。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在重慶長江中心的珊瑚壩機場登上飛機。他用3天的時間在昆明、密支那和蘭姆伽向昔日的伙伴告別。由于保密的原因,他不能向中印公路的筑路者、飛行員和在他指揮下重回緬甸的士兵告別。他在日記中寫道:“這讓人難過?!?/p>
史迪威離開后,對他的欣賞和爭議源源而來,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停止。1945年1月25日,印度東北部雷多到云南昆明的中印公路建成通車。蔣介石在通車儀式上發(fā)表講話:“我們沖破了對中國的封鎖,請允許我以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名字命名這條公路,以紀念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在他指揮下盟軍和中國軍隊在緬甸戰(zhàn)役和筑路過程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
1945年的春天來了,美國紐約州海德公園傳來羅斯??偨y(tǒng)病重的消息。
畫外音(采訪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齊錫生):“羅斯福一直在講,那個時候(中國)是4億5千萬人,你千萬不能把他們等閑視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所以我相信羅斯福的政治智慧,讓他看得出來,中國人的政治能量和創(chuàng)造力。幾乎可以說,他讓中國變成盟友,是因為他對美國長期的利益,看得比他手下的這些批評他的人要來得有遠見正確得多?!?/p>
1945年4月12日,羅斯??偨y(tǒng)去世。這個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最持久的支持者,在同盟國即將勝利之前匆匆離去。
但無論如何,在太平洋的那一邊,曙光已悄悄地降臨。
(作者系紀錄片《大后方》總制片人、總導演)
(責任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