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剛
《補充習題》是與蘇教版教材相配套的課堂練習,它依托教材,立足課堂,重點、難點突出,對于學生所學課堂知識有一定的鞏固作用。如果對其進行深入解讀,那么對于把握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一、制定教學目標,有章可循
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國標本四(上)第20課《誠實與信任》第一課時,這篇文章內容簡單,故事淺顯易懂,到底該教什么呢?“內容的講解吧,不行!”語文課堂強調關注語言的表達,這使我很犯難。無意間,打開本課的《補充習題》,看到第三項訓練: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
1.請你用“?搖?搖 ?搖?搖”畫出能說明當晚能見度很差的原因的語句。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
2.請你用“?搖 ”畫出能表示這一事故無人知曉的語句,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
看到了這一道題目很興奮,這一道題編者的意圖就是提醒教者在教學時關注文本語言的表達——“怎么寫”,有了這道題的幫助,制定教學目標就有了依據(jù)。于是本節(jié)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就制定為“能初步掌握課文表現(xiàn)人物‘誠實’的表達方法”。
依托語文《補充習題》制定的教學目標,有效地落實了《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文章的表達方法——通過對環(huán)境和當時當?shù)厍闆r的具體描寫,突出表現(xiàn)“我”的誠實;更讓學生意識到為凸顯人物的形象,在敘述的過程中可以交代清楚事情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當時當?shù)氐那闆r。
《小學語文補充習題》設計的題目很好地落實了新課程標準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那么,教師在備課時不妨借鑒《補充習題》制定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目標”有章可循。
二、通過比較閱讀,完善文本表達方式
如執(zhí)教《珍珠鳥》一課時,文章的主旨是“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筆者就反問學生:“信賴真的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生活中真的有由信賴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請同學們打開到本課《補充習題》第五題——‘補充閱讀’,讀一讀,聯(lián)系課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這篇短文表達了什么?”短文如下:
為一只海鷗等待
在舊金山的漁人碼頭,一群群海鷗就在馬路上棲息、覓食。我親眼看見,當一輛臥車開到跟前時,一只海鷗就是不走。司機也不按喇叭,乖乖在那等著。大約3分鐘后,海鷗才顛顛兒地離開,車子這才緩緩地駛走。而在第一輛車子后面排起的十幾輛車,沒有一個人著急,都在靜靜地等候這只海鷗自行離開。
師:同學們,讀了《為一只海鷗等待》這篇文章后,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生:海鷗非常地信賴人們,“信賴”,果真能創(chuàng)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生:讀了這篇小文章,內心感到很溫暖。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第六自然段和這篇小文章,它們有沒有共同之處嗎?
生:它們都與“信賴”有關。
生:信賴,都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師:這兩篇文章都表現(xiàn)出動物信賴人類,在寫作方面有沒有共同之處呢?
生:它們都寫得非常細致。
師:同學們,說得對,“筆不覺停了”,“司機不按喇叭,乖乖在那等著”這些細微的動作,作者都細膩地描繪出來,交代清楚動物“信賴”人類的原因,自然讓我們看到因信賴而創(chuàng)造出的美好境界。
將課文第六自然段和《補充習題——為一只海鷗等待》進行比較閱讀,一方面積淀“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的情感,另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要對人物進行細膩的描寫,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也能表現(xiàn)出人類對動物的關愛,更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時,對細節(jié)進行細致的描寫,表現(xiàn)出人物的形象。
《補充習題》上的“補充閱讀”是編者精心選編的,選編文章的主旨及表達方式與課文相似?!氨容^”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若將課文與“補充閱讀”進行比較閱讀,則可以起到豐富文本表達方式的作用。
三、借助“補充閱讀”,遷移運用
《補充習題》在很多課文的練習中都給出相關的拓展閱讀的資料,合理運用這些資料,對豐滿課文人物形象,促進讀寫遷移,積累內化語言,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都將起著很好的作用。
如蘇教版國標本四(上)第16課《說勤奮》是一篇說理文,而四(下)課文中卻沒有“說理文”,要到五年級才繼續(xù)學習說理文,一學期不再學習“說理文”,對學生而言,恐怕會對“說理文”印象變得模糊,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類文體的印象,不妨在四(下)帶領學生重溫“說理文”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
如執(zhí)教完四(下)第10課《公儀休拒收禮物》,我讓學生閱讀本課《補充習題》上的“補充閱讀”——《包拯“壽日薄酒促膝談”》、《貪官的哲學》。
師:如果讓你們寫“說服每個人都應清正廉潔”的文章,你們打算怎么寫?
生:首先,我想寫做官無論是大官,還是小官,都要像包公一樣清正廉潔。
師:接下去,你們想舉什么例子呢?
生:我想舉公儀休的故事,別人送給他最愛吃的魚,無論別人怎么請求,他卻不接受,因為他知道如果收了別人的魚,那就要照人家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可見公儀休是一位清正廉潔的人。
生:我想舉包拯的故事,包拯六十壽辰當日,他讓兒子在門外拒收禮物,就連同朝為官的同鄉(xiāng)摯友張奎想送給的一首詩,就是一首詩,包拯也婉言謝絕??梢姡媸且晃磺逭疂嵉暮霉?。
師:你們還想舉什么例子呢?
生:老師我也想舉個例子,但是他與清正廉潔的包公相反,他是一位貪官,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厭惡。他在案臺上有兩個牌子,一個寫著“情有可原”,一個寫著“理無可恕”。告狀的人要是給他送錢物,他就把兩塊牌子排成“理無可恕,情有可原”的一句話;如果告狀的人不給錢物,他就把兩塊牌子排成“情有可原,理無可恕”。他的行為令人厭惡。
師:例子,你們舉完啦,最后你們還想說什么?
生:只有像公儀休、包公一樣的清官,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愛戴;如果是貪官,就會受到人們厭惡和憎恨。
師:接下來,老師就把你們說的串在一起,讀給大家聽聽。(略)
通過課文學習,學生不僅重溫了說理文的表達方式,還借助“補充閱讀”遷移運用了說理文的表達方式。
“補充閱讀”為學生提供了與課文表達主旨一致的幾篇文章,引導學生將“補充閱讀”的文章和課文組合在一起,并為寫“說理文”提供寫作素材。
總之,認真解讀《補充習題》,既能幫助我們把握教學重、難點,又能幫助我們尋找教學對話點,還能幫助我們把握教學的拓展點,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