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未央
今年以來,電影《五十度灰》持續(xù)高燒不退,成為引人關(guān)注的焦點。表面上看,道理一目了然:赤身裸體的限制級(俗稱三級片),即便在現(xiàn)代社會依舊是禁忌的“虐戀”主題,生鮮火辣的性愛場面,作為談資的“意淫”功能……這一切都像是一枚枚助推火箭,把這部書及其同名電影推向了“傳奇”。
據(jù)說自3D版《肉蒲團》和《一路向西》之后,這部電影掀起了又一輪內(nèi)地觀眾為了看一部電影踴躍赴港旅游的熱潮。這可真是為被“占中”風(fēng)波和圍攻內(nèi)地購物客影響了訪港熱情的香港旅游業(yè)打了一劑強心針,這些無謂的“損失”要算賬也只能怪內(nèi)地的電影市場遲遲不實行電影的“分級制”。雖然個人認為不至于為了這樣一部電影去一趟香港,但是恰巧路過香港,也就不必免俗錯過,還是去看一看這沸騰到一百度的電影《五十度灰》到底是什么鬼?
坦率地說,作為一部電影,《五十度灰》完全上不得臺面。整個觀影過程中,我一直恍惚是在看那部倒人胃口的《小時代》,男主人公沒來由的自戀(事逼兒)和自大(假牛逼),一如《小時代》里那個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時尚雜志主編。惟一的差別是:《小時代》只敢虛頭巴腦地言情,不敢放肆地上床;而《五十度灰》則把火辣到驚世駭俗的“床上戲”當(dāng)成了市場推廣的“殺手锏”。類似《小時代》一般的言情——諸如影片一開場那一段“女主角對男主角的采訪”跟《小時代》中“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招聘和面試”如出一轍,只不過這些都成了“床上戲”的基礎(chǔ)、背景和前戲。
至此,必須說一下譯名的問題。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一直對《五十度灰》這個片名(或小說名)感到莫名其妙,特別是最早是從時尚編輯和記者口中聽說,還以為這電影是跟高級訂制服裝有關(guān)呢!直到看完全片,才發(fā)現(xiàn)香港的電影譯名《格雷的五十道色戒》更接近電影的本義。雖然我一直對香港人把“貝克漢姆”翻譯成“碧咸”頗有微詞,但不得不說在這部電影名的翻譯上,港譯更符合電影的內(nèi)容。人家男主角的名字音譯過來叫“格雷”,這怎么能叫“灰”呢?“五十道色戒”指的是影片中男主角在“性虐”女主角之前要跟她簽訂的一份有五十條條款的“戒”——合同,這里的“色戒”既準確又巧妙地讓觀眾聯(lián)想到另外一部著名的電影《色戒》。如果這樣一部《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可以翻譯成《五十度灰》,那么《黃飛鴻》翻譯成英語是不是應(yīng)該叫Yellow fly big bird 呢?如果你覺得這個可笑,《五十度灰》這個漢譯名就同樣可笑。
好了,吐槽過了電影片名的翻譯和乏善可陳的言情套路,就讓我們來看看《格雷的五十道色戒》還剩下什么?沒錯,性愛的場面是火辣的,性虐待的手法是觸目驚心的,倒退三十年,這樣的禁忌堪稱登峰造極。但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如果一個年輕人想看這些內(nèi)容,他們有的是各種渠道,能看到的過癮程度也遠不止《格雷的五十道色戒》一般的隔靴搔癢。如此說來,《格雷的五十道色戒》僅存的一個價值就是: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公開欣賞“性虐待”題材情色電影的最大尺度。而香港觀眾能夠得到這份眼福,憑的是他們的電影分級制,謝飛老師等大批有遠見卓識的中國電影人強烈呼吁內(nèi)地實行電影分級制雖然不是為了《格雷的五十道色戒》這類電影,但其積極意義也不可輕視。
除此之外,個人以為:《格雷的五十道色戒》真正的價值其實并不在于大眾所謂的“性感”,而在于“掙扎”。我們通常所謂的“掙扎”是同一個動詞,其實這里面大有學(xué)問:“掙”是因為有“扎”在前所以才有的行為,沒有“扎”也無所謂“掙”。女主人公先是享受了“扎”的快感,并企圖把這種快感傳遞給廣大觀眾,然后在影片的最后以“掙”的姿態(tài)尋求到自我,以符合“西方價值觀”的選擇關(guān)閉了電梯的門也關(guān)閉了男女之間的往事。影片中的“愛巢”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刑房”布置為紅色,這其中既有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也有“革命”的寓意,我們從小最仇視的反動國家機器是“白公館”,而格雷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觸目驚心的“紅公館”。在這里他把愛的激情投射到一場“顏色革命”的熱火朝天中去,上演了一段始亂終棄的虐戀“未完成時”悲劇。
再引申說一點:現(xiàn)代人常??鄲烙凇笆`”,每每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束縛”而唉聲嘆氣、無可奈何、慷慨激昂……而這種“束縛”和《格雷的五十道色戒》中的女主人公不是萬分相似嗎?既不愿受“束縛”,又享受著“束縛”的樂趣;既渴望“無拘無束”的自由,又不習(xí)慣“放開手腳”地生活;天天高喊著“自由”,其實不得不蜷縮在“禁錮”之中……只有站在這一點上看待電影《格雷的五十道色戒》,才能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一部炫耀色情的“三級片”,而是一部隱喻人生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