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弘毅
15歲那年,獨自一個人提著行李,背著包,踏上了那班飛去美國波特蘭的飛機。那個時候剛剛初中畢業(yè)的我恰恰印證了所謂“不知者無畏”的意義,只身一人離開了保護了我15年的父母,離開了養(yǎng)育了我15年的土地。人們說成長的開始是踏出家門的時刻,我很幸運在我15歲的時候就得到了這樣一個成長的機會。如果要說感恩,有太多人我必須要去感謝:家人、機構、朋友……假如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會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去成長、去懂得。只是在感恩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掉一個最重要的人——自己。
2011年8月,到了美國的第一晚。我從來沒有比那時候更想家,那種夏天晚上在外面玩夠了想回家睡覺的感覺充滿了我的腦袋,但現實卻提醒我要一直玩到第二年夏天才能回家。第二年夏天?那多遙遠,感覺就像一輩子那么長,感覺那一年永遠不會過去??墒窃竭@樣想越會感到絕望,越會覺得真難熬。于是我改變想法努力地鼓勵自己,告訴自己是個爺們兒,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憑什么做不到?別人選擇堅強我憑什么選擇脆弱?可能是時差的原因,我在床上翻來覆去折騰了一晚上,想家,想爸媽,想我的未來……
學校有每周一全校聚在一起活動講話的傳統(tǒng)。我仍然記得站在同齡的美國同學之間但完全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的感覺。那種感覺很無助,很難受。他們會友好地問候我一兩句,但也就那一兩句而已。臺上的老師喋喋不休地說著什么,旁邊的同學目不轉睛地聽著,不時點點頭表示贊同。站在中間的我突然特別懷念初中時聽班主任在臺上講數學題,而我們在下面竊竊私語的時光。
2011年12月,美國的新年——圣誕節(jié)。寄宿家庭早在11月的時候就開始布置房子的里里外外——彩燈、裝飾、食物。圣誕節(jié)那天他們做了滿滿兩桌的食物,房子也裝飾得漂漂亮亮,然后一家人的親戚陸續(xù)而來,他們一家人歡聚一堂,有說有笑。而我,在一個完全不是我的節(jié)日中,開始想象兩個月后在美國的春節(jié)該怎么度過。很快兩個月過去了。2012年2月,我在春節(jié)前一周的籃球訓練中扭傷了腳,腳腫得就跟過年吃胖了一樣,走路只能靠拄拐。春節(jié)那天我們在學校組織了包餃子、學拿筷子、寫中國字的活動,后來活動的照片連帶文章被當地的報紙刊登。
在他們認真學習用筷子、寫漢字的時候,我突然有了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在這個西方的國家我懂得他們所不了解的文化,是我將這個陌生的文化帶給了他們。
2012年8月,前往美國的第二年。我去到了威斯康辛州,那個據說冬天能凍死熊的地方。我換了一所相對更大的學校,對我的各方面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更大的規(guī)模,更嚴格的管理,更多的活動,讓我對即將到來的兩年高中生活充滿了希望。有了之前一年的經歷,我在新的學校如魚得水,通過和同學的交流也讓我很快在學校里“來去自如”。
2013年1月,發(fā)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威斯康辛太冷了,我在2013年的第一天發(fā)了高燒。本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美國沒有熱水,我又找不到我?guī)У乃?,身體的極度虛弱讓我一直燒到40度。個性使然,我不喜歡也沒有余下的精力告訴寄宿家庭我的病情,只是讓他們幫我請了三天假,我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那是四年中我感觸最多的三天,躺在床上我想得最多的是以前每次生病全家在床頭床尾無微不至的照顧,而那時我卻只能靠自己……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什么叫想喝一杯熱水都難,想吃一片藥都找不到的感覺。幸運的是后來寄宿家庭用微波爐給我熱了水,我也從背包的一個角落里找到了藥。
2013年8月,高中第三年。我向學校提出了我想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的想法,學校很照顧交換生,他們給了我這個機會。每天高強度的訓練,每周五晚上的比賽,身邊的肌肉大漢。我從未想過我有一天會穿著一身護甲戴著頭盔站在美國的橄欖球場上。美國是個體育大國,甚至每周五晚上高中的橄欖球賽也會吸引上千人去觀看。Senior Night的晚上,當廣播說出我的名字,我從隊伍中沖出的時候,場邊的吶喊聲讓我體會到了一種不一樣的自豪感。那自豪感讓我從頭到腳每一根神經都興奮無比。我想起了美國一個老師給我說的一句話:“除非你經歷過橄欖球場上的沖撞,否則你永遠不知道對面的肌肉大漢向你全速沖來時是什么感覺?!蹦且荒陮W校的橄欖球很強,一路奔著州冠軍未曾輸過一場比賽??善覀儽漭斣诹酥輿Q賽的前一場。
那一天的更衣室,我記得很清楚,我和他們一起哭了。突然明白即使我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但當我們一起為了一個目標努力時,隊伍的友誼是不分國界的。
2014年5月,三年美國高中的生活結束了。我拿到了學校的畢業(yè)證,在后來寄宿家庭為我舉辦的畢業(yè)聚會上,好多人來祝福我。他們給我寫了賀卡,放了禮物,留了祝福。作為回禮,我也寄回了幾十張寫滿了感謝的賀卡。從學校離開的時候最后看了一眼每天都要路過的密歇根湖,一如既往的平靜,卻比第一眼時多了幾分色彩……
三年的美國高中生活讓我收獲了很多??赡茏畛鯖Q定去那里是為了英語,為了大學,為了見識,但最終收獲最多的絕不僅僅是英語,或是大學,或是見識。三年的異國生活教會了我如何獨立的生活,獨立的思考,獨立的解決問題。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從真正離開父母的那一刻起,一切只能靠自己是多么艱難。我們習慣了被寵愛,但出去之后就好像把一直家養(yǎng)的寵物丟進了大森林,有問題自己要學會去面對。所以說,那句話沒錯,成長從離開家開始,不論走得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