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彩蘭 李藝美
摘 要: 名詞化是從其他詞類或底層小句派生名詞或名詞短語的過程。本文在前人對其形式、種類及功能研究的基礎(chǔ)上,從認知角度出發(fā),運用范疇觀、認知域、詮釋學、凸顯觀四個相關(guān)理論對名詞化現(xiàn)象進行了解釋,闡釋了英文中大量存在名詞化的原因,同時給讀者理解復雜的名詞化結(jié)構(gòu)提供了幫助。
關(guān)鍵詞: 名詞化現(xiàn)象 范疇觀 認知域 詮釋學 凸顯觀
1.引言
對名詞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雖然他們沒有明確提出名詞化概念,但他們將詞類分為了兩大部分:名詞性成分和動詞性成分,并對它們之間的轉(zhuǎn)換進行了討論(劉國輝,2000:5)。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家葉斯柏森(Jespersen,1937)在《分析句法》中將名詞化稱為“主謂實體詞”,并把主謂實體詞分為“動詞性”,如:“arrival”,和“謂詞性”,如“cleverness”,這就相當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動詞的名詞化和形容詞的名詞化。系統(tǒng)功能語法學家韓里德(Halliday,1994)認為名詞化是一種語法隱喻工具,“是用名詞來體現(xiàn)本來要用動詞或形容詞體現(xiàn)的‘過程’或‘特征’”。國內(nèi)對名詞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其形式(徐玉臣,2009)、種類(劉露營,2009)和功能(張書慧,2009)的描述。
自20世紀90年代初認知語言學成型并引起國內(nèi)語言學界廣泛關(guān)注后,從認知角度對名詞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如:張權(quán)從認知的角度系統(tǒng)地解釋了英語動詞在名詞化過程中,其動作的時體意義和主客體意義的轉(zhuǎn)化,以及動名詞與動詞派生名詞這兩種形式之間的認知差別(張權(quán),2001)。謝金榮運用認知的相關(guān)概念(如:認知是信息加工;認知是思維;認知是知覺、記憶、判斷、推理等一組相關(guān)活動),將名詞化看成是多個命題的組合或范疇的集合,從而對之進行認知解釋。還從認知角度對名詞化詞組的構(gòu)成方式進行了解釋,認為名詞化詞組是按經(jīng)驗結(jié)構(gòu)排序的(謝金榮,2006)。
認知語言學的核心思想是語言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認知,那么名詞化這種表述結(jié)構(gòu)與它所反映的現(xiàn)實之間存在怎樣的認知呢?本文從范疇觀、認知域、詮釋學、凸顯觀四個角度解釋名詞化現(xiàn)象,以及為什么英語中會存在如此多的名詞化現(xiàn)象。
2.名詞化的定義
根據(jù)《現(xiàn)代語言學詞典》(戴維·克里斯特爾,2000:240)的界定,名詞化是指“從其他某個詞類形成名詞的過程或指從一個底層小句得出一個名詞短語的派生過程”。Trauth和Kazzazi(2000:327-328)也認為名詞化是指名詞從其他詞類的派生。也就是說,名詞化本身是一個過程。那么英語中為什么會存在這一過程呢?
張彬在《從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看漢英翻譯》一文中指出:中國人在觀察分析事物時以人為中心,而西方人把客觀世界作為自身觀察研究的對象。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西方人在使用英語語言時較強調(diào)客觀作用,往往突出主語,強調(diào)主語“物”的重要性。基于此,英語常用非人稱作主語,相反,漢語的句子表達常以人稱作主語,著重說明人對事物或?qū)θ吮旧淼淖饔煤陀绊憽?/p>
3.不同認知觀對名詞化的解釋
3.1范疇觀
認知語言學的范疇觀是“類典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這一理論與傳統(tǒng)的客觀主義的范疇觀有本質(zhì)不同??陀^主義認為范疇由范疇成員的共有特性界定,一個物體如果具備某范疇成員的所有共有特性,則它屬于該范疇,否則不屬于該范疇,不存在“好像屬于該范疇又好像不屬于該范疇”的情況。但是自六十年代以來,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對此種觀點提供了大量反證,在此基礎(chǔ)上,美國心理學家Rosch提出了“類典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Rosch對不同文化的范疇形成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許多范疇都是圍繞一個類典型構(gòu)成,判斷某物體是否歸入某范疇,不是看它是否具備該范疇成員所有的共有特性,而是看它與其類典型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家族相似性。
Taylor(2001)認為認知范疇和語言范疇的結(jié)構(gòu)之間存在很多相似性,正如bird這樣的認知范疇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一樣,語言中的名詞和動詞范疇也有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也正如bird的邊緣成員可能會與其他相鄰范疇的邊緣成員有相交之處一樣,名詞的邊緣成員可能會被當做動詞或形容詞,動詞和形容詞的邊緣成員也可能當做名詞。也就是說,原型效應不僅體現(xiàn)在諸如bird這樣的自然范疇中,還滲透到語言結(jié)構(gòu)的每一個層面。
袁毓林(1995)從范疇化的類典型理論出發(fā)分析了詞類,他認為“詞類是一種原型范疇,詞類知識主要來源于人們對詞和詞之間在功能和意義上的家族相似性的概括”。由于表示事件時事物和過程的共現(xiàn)關(guān)系,不同詞類范疇之間是模糊的,名詞和動詞有時也難以分清。例如:
1.使用過熱蒸汽,我們可以提高它的性能。
(1a)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1b)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比較1a和1b,我們可以看出1b中的improvement既具有動詞意義——性能的提高,又具有名詞特征——被不定冠詞修飾,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通過派生產(chǎn)生的名詞化結(jié)構(gòu)。
3.2認知域
蘭蓋克(Langacker,1987,147-182)在他的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一書中提出認知域的概念,域是指一個寓意單位的特性描述的語境,最基本的域是空間、視覺、溫度、味覺、力、痛苦和顏色域。
認知語言學家將名詞看做三維空間離散個體,重點凸顯個體、事件、抽象關(guān)系,強調(diào)整體掃描,將動詞看做一維時間空間過程,凸顯一維時間過程關(guān)系,是一種過程掃描。前者是有界的概念域或概念完型,如:“the train’s arrival”(火車的達到);后者則是無界的過程,如:“The train is arriving.”(火車要到了)。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動詞的名詞化問題實際上是把一個動作行為概念的“時間過程”消除掉,并投射到三維空間中去,變成一個非時間性的離散個體(石毓智,2004)。
對名詞化進行研究的文章中也有與這一概念相吻合的,如:王媛(2009)在《動向范疇的認知框架體系》中指出人對實體具有空間認知的經(jīng)驗,而動作又需要依托一定的實體在空間中展開。也就是說,我們對名詞的理解要比對動詞的理解更直接,對動詞的理解是在名詞基礎(chǔ)上進行的。沈家煊(2005)指出事物可以在概念上獨立,而動作總是包含相關(guān)事物。
3.3詮釋學
把動態(tài)的認知過程引入語法分析,是認知語言學的又一個鮮明特點。同樣一個對象,由于認知視點的不同,會影響人們選擇不同的句式去表達。認知語言學把這種認知視點變換與語言結(jié)構(gòu)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現(xiàn)象叫做“詮釋(construal)”(王寅,2006)。由于西方以物為中心的哲學思維,使人們在語言中多以名詞為主。再者,英語與漢語比較而言,英語重結(jié)構(gòu),漢語重語義(張彬,2006)。例如:
2.我們反對長期素食,是因為長期素食會使人體難以獲得充足的蛋白質(zhì),而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是健體要素。
(2a)The main objection to vegetarianism on a long- term basis is the difficulty of getting enough protein-the body-building element in food.
(2b)We object long-term vegetarianism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get enough protein which is the body-building element in food.
2a是從2010年職稱英語考試衛(wèi)生類《閱讀理解》中節(jié)選的,是一篇正式的衛(wèi)生類科技文體章。在科技類文章中,講述的都是客觀事實,而并非主觀個人行為,所以一般都以物作為論述對象,這樣可以不用人作主語避免主觀色彩。
3.4凸顯觀
凸顯觀是認知語言學的另一個研究取向。該派觀點認為,句子主語的選擇取決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顯度。這種認識主要是基于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發(fā)現(xiàn),即人們依據(jù)各部分凸顯程度的不同,組織大腦所接受的聽覺或視覺信息。該派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對主角(figure)和背景(ground)的區(qū)分(池昌海,2004)。當人們觀察周圍的一個物體,譬如桌上的一個水杯時,通常會將水杯視為一個凸顯角色,并將它與背景(桌子)分開。凸顯觀認為,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語言結(jié)構(gòu)。例如:傳統(tǒng)的主—謂—賓結(jié)構(gòu),實際上就體現(xiàn)了主角與背景的區(qū)分。具體地說,一個簡單句的主語相當于主角,賓語相當于背景,謂語動詞則顯示了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這一認知觀與西方人以物為中心的哲學思維相結(jié)合,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英文正式文體中尤其在科技文中存在大量名詞化結(jié)構(gòu)。例如:
3.通過比較射流拋光和磁射流拋光的數(shù)值計算結(jié)果,分析了磁流變效應對射流穩(wěn)定性的影響,從射流的流場、速度、紊動強度等方面分析射流在磁場中穩(wěn)定的原因。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luid jet polishing and magnetorheological jet polishing,how the magnetorheological effect acts the stability of jet is analyzed,and the reason of stability in magnetic field from the aspects of flow field,velocity and turbulent intensity is explained.
這是截取于期刊光學技術(shù)一篇科技文中的一句話,譯文采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突出名詞comparison,fluid jet polishing和magnetorheological jet polishing,通過這三個名詞,讀者可以很容易將這三者相聯(lián)系而理解整句話的意思。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隨著認知語言學的不斷完善及其在國內(nèi)語言學界的廣泛應用,用認知相關(guān)理論解釋英文中大量存在的名詞化現(xiàn)象已成為對其研究的主流。本文從范疇觀、認知域、詮釋學、凸顯觀四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解釋。在范疇觀下,英語中之所以會有派生名詞、動名詞及其他類型的名詞化結(jié)構(gòu),是因為這些結(jié)構(gòu)同時屬于名詞和其他某一詞類的非典型成員。在認知域視角下,英文語篇中之所以有大量名詞化結(jié)構(gòu),是因為我們對三維有界空間事物的理解比一維無限時間過程的理解更直接。而認知語言學家把人們選擇名詞化這種結(jié)構(gòu)表達或描述某一對象解釋為“詮釋”。凸顯觀對名詞化現(xiàn)象的解釋是,在所有句子成分中,名詞的凸顯度最高,是最容易被大腦接收的信息,因此對于深奧的科技語篇,使用名詞化結(jié)構(gòu)可以更容易被讀者理解。
參考文獻:
[1]徐玉臣.名詞化的生成機制、類型及功能的新視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2):32-37.
[2]劉露營.英語動詞的名詞化分類及其規(guī)律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7):283-285.
[3]謝金榮.從認知角度分析英語名詞化現(xiàn)象[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4):120-124.
[4]袁毓林.詞類范疇的家族相似性[J].中國社會科學,1995(1):15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