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菊
去年秋季,女兒陽陽正式升入小學一年級了。開學的第一天,我去校門口接她。遠遠地,我看見女兒雀躍著向我跑來,手里還拎著一個開了口的大袋子。剛進家門,愛美的陽陽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包裝袋,將一身寬大的校服套在身上,然后對著門廳的大鏡子左照右照,還不時地問我好不好看。我笑著告訴她挺好的,順便叮囑她,校服是學生身份的標志,一定要好好愛惜,不要輕易弄臟或損壞它。陽陽懂事地點點頭,輕輕地將校服脫下來疊好,放在自己衣柜的一側。此后的好長一段時間,陽陽每天都按時早起,洗漱完畢后迅速吃早飯,然后樂呵呵地穿著校服去上學。
可半個月后,我突然發(fā)現陽陽的身上發(fā)生了細微的變化。每天早晨,她雖然照樣早起,卻總是躲在自己的臥室不肯出來,原來她是在試衣服。小小的她總會對著衣柜里的一些服飾左挑右選,直到將最中意的一件穿在身上,再隨手將寬大的校服罩在外面。不僅如此,在上下學的路上,她還常故意將校服敞開,露出里面的漂亮衣服。愛美也是女孩的天性,對此,我佯裝不知。
一個周日的上午,剛剛寫完家庭作業(yè)的陽陽突然湊近我,針對學校新出臺的“學生每日上下學必須穿校服”一事鄭重地向我發(fā)起了牢騷:“媽媽,我們的校服又肥又大,女孩子穿上都成了‘肥鵝’,真難看!學校領導怎么一點兒審美觀念都不懂!”陽陽的話令我一怔,我將果盤里的一枚水果遞到她手里,趁機對她講:“校服寬松活動起來會方便些,這是服裝設計師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的,還有,你們穿校服也不單單是為了美觀……”面對我的一番說教,陽陽似懂非懂地不再言語。
正在這時,我包內的手機響了,是讀高中的表妹打來的,她說一會兒要來我家看陽陽。我在電話里悄悄和她說了陽陽排斥穿校服的事,并口授幾個具體的小辦法,期待她能幫我改變一下陽陽的看法。不到半小時,表妹果然穿著校服趕來了。她從隨手的塑料袋里變出一盒精裝的草莓蛋糕來,但是剛吃了一口蛋糕,陽陽忽然對小姨的一身藍校服發(fā)生了興趣,便問:“小姨,這是你們的校服吧?上面還有學校名字的英文縮寫呢!”
“是啊,好看嗎?”表妹故意大聲問道。
“倒還可以,只是一周內每天都要穿同樣的衣服上下學,你心里……不會生厭……嗎?”見我坐在一旁,陽陽的話變得吞吞吐吐起來。
“這有啥啊!在國外,越是有名氣的學校,學生們越愛穿校服出行,那是素質和形象的體現,也代表著一種平等和高貴!”見陽陽聽得認真,表妹還風趣地給她講了一些國內外與校服有關的趣事,只聽得陽陽頻頻點頭。
送走表妹回到屋,陽陽突然撲進我懷里,央求我再給她買一套新校服。在得到默許后,她高興地跑回自己的屋里去了。
望著陽陽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一旦孩子的審美情趣與學校的硬性規(guī)定相矛盾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不妨巧施智謀,善于從身邊的教育資源出發(fā),用他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潛移默化,進而達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