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小坤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教具、語言、動作等來向?qū)W生傳遞信息,引導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究.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問題是教師用于啟發(fā)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方法,但從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來看,因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對提問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導致課堂中的問題繁多,沒有較好地突出教學目標,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正確分析提問的作用,立足教學實踐而分析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從問題出發(fā)思考對策,這樣才能讓問題成為師生互動的橋梁,促進高中物理教學效率的提升.
1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作用
課堂提問是物理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橋梁,也是教師用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的主要方式,但從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來看,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正確認識到提問的作用,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過多,沒有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正確分析物理教學中提問的作用是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基礎.
1.1 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在物理教學中,問題首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以導入中的提問為例,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而提出問題,以問題來引入新的知識就可較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如《質(zhì)點 參考系和坐標系》先以和運動有關的視頻來引導學生觀看,以此引導學生復習機械運動并以問題“能不能在物體的運動時將物體簡化為一個點?”由此而引出質(zhì)點的概念.其次,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問題來引導不同的小組展開討論,讓學生在競爭中分析解決問題,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也有積極作用.在教學中,一旦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這就為有效教學的構(gòu)建奠定了基礎.
1.2 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知識構(gòu)建
所謂“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學中提出問題,目的就是要以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以“加速度” 的概念教學為例,教師先給學生出示圖1,用問題“建立數(shù)軸AB,設A點在數(shù)軸上的讀數(shù)為x1(一維位置坐標,下同)為2 m,B點在數(shù)軸上的讀數(shù)為x2為7 m,則物體運動位置的變化大小為多少?”引導學生計算,追問“如果是從A到B是做勻速運動,時間為10 s又如何求其速度?”學生討論計算后教師繼續(xù)追問“同樣是在10 s內(nèi),但速度從2 m/s增加到7 m/s,此時又該如何描述其快慢?”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初步嘗試概括加速度的概念,然后再進行計算,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理解概念,效果更好.
1.3 引導學生探究,提升課堂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提出問題除了要啟發(fā)學生思考外,教師還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更好地構(gòu)建物理知識.以《自由落體運動》教學為例,教師先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不同物體在下落過程中的快慢情況,然后提出問題“重的物體下落就一定快嗎?能否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引導學生思考,接著引導學生猜想物體在下落過程中和哪些因素有關,然后設計實驗進行論證.如此,學生在教師的問題下展開探究活動,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主動性得到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會更高.
2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
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因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從而導致問題較為單向,即教師提出問題后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強.同時,因課堂問題過多,學生只能疲于應付教師所提問題,沒有深入分析問題,從而導致問題的低效.下面就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物理課堂中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2.1 忽視學生實際,單向性提問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師是以實驗來引導學生操作,還是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目的都是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關鍵,更多地是從自身講課需要而提出問題,從而導致問題太簡單不能吸引學生,或問題太難而讓學生無法解答.從另一個角度看,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和學生形成互動,但因教師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而忽視學生的需要,從而導致教師提問后沒有和學生形成互動,導致“有問無答”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后就提出問題“一個力是否可以取代幾個力?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因為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生還沒有理解一個力和幾個力作用效果相同,對該問題無法解答,課堂也就陷入沉默中了.
2.2 問題過多,繁而亂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中學物理教學逐漸從講授式過渡到了探究式,但在師生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又容易走入這樣的極端,即課堂中不再“照本宣科”式的講解,而是以大量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因問題過多,學生還未解決教師剛提出的問題,新的問題又提出來了,此時學生只能又去解決新的問題.問題太多讓學生陷入了應付教師的窘境中,問題的有效性降低.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學中對“共點力”的探究,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自學課本上的資料,然后提出“什么是共點力?”的問題,結(jié)果學生對此概念尚不明確,教師又問“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原則中有沒有適用的條件,條件是什么?”如此,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對問題的分析不夠深入,效果自然不佳.
2.3 目標性不強,缺少連貫
教育教學活動總是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的,但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卻極容易忽視這一關鍵,提出問題出現(xiàn)了隨意化現(xiàn)象,且知識點間的銜接不強.如此,學生雖然能主動參與解決問題,但問題解決后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不是很清楚,這樣的問題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如《力的分解》教學中對“力的分解”概念的教學,教師直接提問“什么是力的分解?”“如何求合力?如何求分力?”學生對力的分解的概念尚不熟悉,然后就需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來求力的分解,缺少過渡.學生思考問題也就存在困難.
3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技巧
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能通過情境來引出問題,以問題來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提升其問題能力.
3.1 將問題包含于情境中,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將問題包含于情境中,以情境來引出問題,以問題來啟發(fā)引導學生,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如在《力的分解》中對“矢量相加法則”的引導,教師先引導學生自讀教材中“矢量相加法則”的內(nèi)容,然后再引導學生復習“平行四邊形定則”,在此基礎上追問“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什么叫三角形定則?”學生對這兩個問題討論后教師再引出矢量的概念,輔以精講,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此外,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注重結(ji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進行,尤其要注重以實驗、多媒體資料等來引導學生形成直觀感知,然后再提出問題引導.如“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的教學中先以小汽車運動的情境進行,在引導學生分析運動圖的基礎上思考汽車(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
3.2 結(jié)合教學目標提問,促進學生達成目標
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結(jié)合目標而設計課堂中的問題,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達成目標.以《重力》教學為例,目標是要讓學生理解重力產(chǎn)生的原因并掌握重力的方向,教學中教師先以“蘋果落地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復習重力的概念,然后提問“重力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結(jié)合影響力的要素引導學生討論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接著教師再精講重心的概念,引導學生掌握確定重心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要注意,因?qū)W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時,要多關注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必要時進行講授.
3.3 以問題啟發(fā)學生合作,促進學習方式轉(zhuǎn)變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合作探究教學,以問題來引導小組學生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主動學習,這對提升物理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問題來引導小組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探究伽利略斜面實驗和單擺實驗后,教師以問題“牛頓第一定律從哪些方面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引導小組學生展開交流活動,學生在探究中追問“什么叫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明確并舉出具體案例,然后引出慣性定律,以生活案例來引導學生分析慣性定律并解釋生活中“當汽車啟動時,車上的乘客會向后傾斜,為什么?”結(jié)合學生的討論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小組總結(jié)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定律,教師精講突出重點,這樣的問題引導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充分認識提問的作用,結(jié)合教學實踐而對課堂中提問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查找原因,思考對策,這樣才能讓問題成為構(gòu)建有效課堂的有力方式.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還需要注意,問題只是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在提問時教師還要注重考慮教學需要,輔以多種方式來促進師生間的互動,這樣的物理課堂教學才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