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新課改形勢下,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安排學生探索、討論、合作交流。怎樣進行討論才有價值,內容、形式如何,在什么時候展開討論,一節(jié)課討論幾次,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呢?這是值得教師認真探究的。
一、教師對“課堂討論”的認識
“課堂討論”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高效課堂的“神”,神似更要形象。高效課堂著眼于學生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團結、協(xié)調、合作共進的群體協(xié)作精神。而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單靠模仿是不夠的,還要激發(fā)其自主探索的愿望。一個人自主探究的認知方法和認知過程,探究出來的結果是否正確、科學、合理,必須在課堂上與同學和老師交流得到準確的評判,正確的得到肯定,錯誤的得到糾正,這就是課堂討論;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的途徑實施的。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大多數教師習慣了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增強學生的互相交流、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和思考當前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學習情況,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容易陷入誤區(qū),“形式主義”、“走過場”是課堂討論中最突出的問題。
二、拿什么內容給學生討論
1.討論的問題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過于抽象:教師出示的問題較深、較難、學生無從下手,甚至沒有為學生提供“階梯式”的問題串讓學生討論。雖然學生在熱烈的討論過后可能略知一二,但學生只是表面地討論問題,思維沒有得到實質性培養(yǎng),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案例1:方程f(x)=0在(a,b)內有唯一解要滿足什么條件?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抽象的問題,沒有給出具體的函數表達式和確定的區(qū)間。要得到方程解的條件必須通過較多的事例分析,綜合多方面的知識,以及具備較高的分析歸納能力才能得出結論,根本不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并在課堂上討論。它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師生共同探究討論完成,因此討論是否高效值得推敲。
2.討論的時間要充分,舍得花時間:由于高效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多,課時安排緊,課堂用來討論的時間不會很多,教師急于完成設計好的教學任務,往往會匆忙中止學生的討論。這樣學生的見解沒有得到充分表達,討論的問題沒有形成有用的或者是一致的認識就草草收場,根本沒有教學效果,更談不上高效了。
3.討論的問題無難度太隨意: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很容易,只停留在知識簡單的理解和機械應用的層面,使得本有創(chuàng)意的思維活動變成了簡單的思考,沒有挑戰(zhàn)性,學生或早已知答案或輕易得出結論,無法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
二、討論時機的把握
絕大部分課堂討論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師按照既定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每節(jié)課幾乎都有一個討論的環(huán)節(jié),然后按計劃實施。真正的高效課堂要求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果斷地組織學生參與討論,靈活處理好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當學生對老師講解的問題產生疑惑而一時無法理解,問題又具有普遍性或多樣性或者問題很有價值時,教師最好不要再講下去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或者全班同學一起參與討論,各抒己見,也可以分組討論,討論完后每組選出代表發(fā)表意見和看法。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敢于發(fā)問、合作學習的優(yōu)良品質。
案例2:在學習排列組合時,有一類問題是分堆分配問題:將6體不同的書分給甲、乙、丙三人,每人至少一本有多少種分法?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分配的數量上進行分類,三人所得書的數目可分為1、1、4,1、2、3和2、2、2三類,這個學生能理解。但是,對于1、1、4的分法結果為什么是學生很難理解,怎么辦?為了讓學生了解排列中的重復情況,就必須停下來讓學生分組先探究一番再進行討論,提示學生用列舉的方法把所有情況都一一例出,還要多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找到規(guī)律。如果只是教師講解,即使學生聽懂了印象也不深刻。
2.當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困難,對問題產生質疑時。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機會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哪怕是當堂解決不了的,也為教師課后提供了素材。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具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認真啟發(fā)引導,組織討論。
三、討論的策略和導向
討論是為了讓學生明辨是非,增長知識,提高素質,因此在組織課堂討論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在討論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說出來,虛心聽取他人的想法,做到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教師要求在討論時必須尊重每個同學的發(fā)言,特別是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讓他們多幾次發(fā)言的機會,從他們的意見中捕捉閃光點,鼓勵他們坦誠相見,互幫互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他們積極參與,才能集中注意,開動腦筋。教師盡量做到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自己說,學生能想的,放手讓他們自己思考;對于有爭議或尚未察覺的重要問題,教師及時加以啟發(fā)引導,還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組織課堂討論還應側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如一個人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思想、觀點,那么他的思維就不能與深刻性、靈活性掛鉤。但自我孤立也是不可取的,現(xiàn)在和將來都要學會合作、交往,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也要學會尊重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觀點。學會評論他人的觀點和接受他人的意見,從中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培養(yǎng)。
總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fā),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有效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