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式曾
自動手槍如何定義?自動手槍是指次發(fā)槍彈能自動上膛的手槍。它包括只能單發(fā)射擊的自動裝填手槍,稱為半自動手槍;能實施連發(fā)射擊的自動裝填手槍,稱為全自動手槍,通常又稱沖鋒手槍。因絕大多數(shù)手槍為半自動手槍,故又將這類手槍稱為自動手槍,這是業(yè)界約定俗成的。本文所談的自動手槍架構實際上指的就是半自動手槍。
自動手槍均由槍管、槍機(前期手槍設有此機構,后期手槍則不再設專門的槍機)、完成套筒打開、關閉動作的開閉鎖機構、操縱擊針打燃底火的擊發(fā)機構、防止手槍意外發(fā)射的保險機構、向彈膛推入槍彈及抽出彈殼的供彈退殼機構和容納上述各部件的套筒/發(fā)射機座組成。自動手槍分為自衛(wèi)型手槍和戰(zhàn)斗型手槍兩大類。自衛(wèi)型手槍的槍彈威力較小,戰(zhàn)斗型手槍的槍彈威力較大,兩者的自動原理和架構有所不同。
最早的自動手槍為1893年獲得專利的德國博查特手槍C93手槍,其屬于戰(zhàn)斗手槍。隨后出現(xiàn)的戰(zhàn)斗手槍有德國毛瑟M1896手槍(廠家命名為C96)、西班牙皇家手槍、阿斯特拉M900手槍、德國海軍M1904手槍和德國P08手槍,這些手槍都發(fā)射威力較大的槍彈,有專門的槍機,用來承擔關閉彈膛等任務。這類手槍架構主件是由套筒座、槍機和槍管/機匣組件構成。自動原理都是槍管后坐式,開鎖前,槍管/機匣和槍機一起后坐;開鎖后,槍管終止后坐,而后自行復進,槍機則繼續(xù)在機匣導槽內(nèi)后退并完成退殼,復進時推送次發(fā)槍彈進膛。這類手槍的架構可稱為有專門槍機的槍管后坐式(管退式)架構。
美國人勃朗寧1896年構思出適用小威力手槍彈、結構簡單的自動射擊循環(huán)手槍架構:槍管與套筒座固連成一體;槍機與長長的套筒連接在一起,二者或靠銷子連接,或融為一體,槍機前端面平時緊抵槍管尾端面,槍機與槍管之間沒有強制性閉鎖,只靠槍機(更主要的是套筒)的靜止慣性和復進簧向前伸張力來關閉彈膛,靠往復運動的套筒(槍機)完成退殼和次發(fā)槍彈的裝填。這種工作系統(tǒng)由槍管和槍機(后期手槍筒化結構,去掉槍機,其作用由套筒完成)兩大主件完成。這類手槍屬于自由槍機式架構。這種發(fā)射小威力槍彈的自衛(wèi)型手槍以勃朗寧設計的比利時FN M1900 7.65mm手槍為先鋒,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柯爾特M1903手槍、比利時FN勃朗寧M1903手槍、西班牙魯比手槍、比利時FN M1910手槍、意大利M1915手槍、西班牙M1921/阿斯特拉400手槍、意大利M1934伯萊塔手槍、1921年出現(xiàn)的德國列格奴塞單手裝填手槍、1929年出現(xiàn)的德國PP手槍和隨后的德國PPK手槍、德國海軍HSc手槍(1939年)、蘇聯(lián)PM手槍(1951年)、中國64式手槍、77式手槍、蘇聯(lián)PSM手槍(1979年)等等。這種僅以兩個主件為基礎完成自由槍機式動作的是自動手槍第二大類架構,只適合于槍彈威力較小的自衛(wèi)型自動手槍。
第三類自動手槍架構是稍后發(fā)展起來的,仍屬于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但取消了專門的槍機,槍機和套筒融為一體。這類手槍基本架構是在套筒座上實現(xiàn)槍管的短距離后坐和套筒的長距離后坐。與專門槍機式槍管后坐的自動原理比較起來,套筒兼顧了槍機的“重任”,簡化了結構,增加了參加推彈進膛的工作件質量,加大了慣性,提高了機構動作可靠性,架構更為合理。槍管與套筒之間的閉鎖或者通過槍管相對于套筒偏移或回轉實現(xiàn)(稱為槍管偏移式、槍管回轉式閉鎖),或者通過卡鐵擺動實現(xiàn)(稱為卡鐵擺動式閉鎖)。其中,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從1911年美國M1911柯爾特手槍開始,隨后的是蘇聯(lián)T33手槍和中國54式手槍、比利時M1935手槍、法國M1935A、M1935S手槍、波蘭WZ35手槍(1935年)、瑞士P49/西格P210手槍(1949年)、法國M1950手槍、瑞士M75/西格P220手槍(1975年)、奧地利M80/格洛克17手槍(1980年)、美國M11/西格P228手槍(1993年)、德國P8手槍(1996年);槍管回轉式閉鎖機構從奧匈帝國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和M1912斯太爾手槍開始,典型產(chǎn)品還有中國的92式5.8mm手槍;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的代表手槍包括德國P38手槍(1938年)、意大利M51伯萊塔手槍(1951年)、西德P1手槍(1957年)、意大利伯萊塔M92手槍(1976年)、美國M9手槍/伯萊塔92F手槍(1985年)及俄羅斯SPS(SR-1)手槍(1996年)等。
二戰(zhàn)結束前,上述第三種架構比較典型,槍械產(chǎn)品的產(chǎn)量也最多。這類手槍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奧匈帝國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與德國博查特手槍及其演進的P08手槍架構相比,其優(yōu)點是簡化結構,去掉槍機,套筒承擔了槍機的作用,開始步入套筒座、槍管和套筒3個主件的槍管后坐式架構。較之專門槍機的槍管后坐式架構,其增加了槍械的后坐質量,以順利完成拋殼、再裝填等動作,質量分配更為合理,機構動作可靠性更有保障,設計技術更為先進。奧匈帝國M1912斯太爾手槍是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的簡化與提升——配用威力更大的槍彈;發(fā)射機構改成了擊錘式;全槍共有零件31個,少于同時代的德國P08(48個零件)和美國M1911手槍(49個零件)。并且,其槍管與套筒的閉鎖方式采用動作平穩(wěn)的槍管回轉式,而不是美國M1911手槍的槍管尾端擺動式(槍管偏移式)。奧匈帝國M1912斯太爾手槍是當時性能最好的手槍之一,隨著一戰(zhàn)中奧匈帝國戰(zhàn)敗退出歷史舞臺,總共生產(chǎn)了25萬支。
20世紀中葉,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多、影響最大的自動手槍是美國的柯爾特M1911/M1911A1手槍。它是在激烈競標中產(chǎn)生的——1906年1月~1911年3月,其在18個廠家參與的發(fā)射0.45英寸ACP槍彈的轉輪手槍和自動手槍的美國陸軍選型試驗中勝出。1911年3月29日被美國陸軍批準定型為M1911手槍,列裝部隊。裝備使用后又經(jīng)過1926年的稍許改進,成為M1911A1手槍,美軍一直裝備到1985年,實際裝備則更久。到1945年,僅美國軍隊就購置了270萬支;到20世紀末,生產(chǎn)總量有550萬支。
該槍基本架構與M1912斯太爾大致相同,只是槍管與套筒間的閉鎖方式不同,采用了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即在槍管與套筒一起后坐一段距離后,套筒座上的鉸鏈將槍管尾端拉向下方,脫開套筒上的環(huán)形凹槽而與套筒開鎖,槍管停止后退。套筒則靠慣性繼續(xù)后坐,完成退殼、壓倒擊錘等動作,而后靠復進簧完成套筒的復進,同時推一發(fā)彈入膛,復進到位后,手槍呈待擊狀態(tài)。雖然其槍管偏移閉鎖不如槍管回轉閉鎖動作平穩(wěn),但M1911/1911A1使用的是停止作用更強的11.43mm槍彈,又為世界軍事大國軍隊所裝備,使M1911A1在手槍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美國M1911A1的成果在蘇聯(lián)開花。1930年6月25日~7月13日,蘇聯(lián)進行了新式軍用手槍選型試驗。參選的除了托卡列夫樣槍外,還有科洛文和普利諾特斯基樣槍、M1895轉輪手槍、德國毛瑟C96手槍和德國P08盧格手槍等。結果,在M1911A1手槍基礎上改進研制的托卡列夫樣槍性能突出,1931年1月蘇軍決定正式采用,定型為TT-30手槍。1933年,將TT-30減輕質量,加上一些小改進,成為TT-33手槍。該槍與美國M1911手槍相比,主要是在閉鎖機構方面有所改進,將槍管尾部上方的半圓環(huán)狀的閉鎖突筍改成了兩道環(huán)形突起,大大簡化了加工程序;再就是模塊化發(fā)射機組件也是托卡列夫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TT-33手槍是蘇軍二戰(zhàn)主用手槍。據(jù)估計,TT系手槍的戰(zhàn)前產(chǎn)量60萬支,戰(zhàn)爭期間產(chǎn)量96萬支,戰(zhàn)后生產(chǎn)18萬支。冷戰(zhàn)時期,TT-33由多國仿制,如匈牙利仿制為而成M48、中國仿制稱為54式、南斯拉夫仿制稱為M57、朝鮮仿制稱為M68、波蘭仿制稱為Wz.33,還有埃及、羅馬尼亞等國也都有仿制。中國的54式手槍制造量很大,到1966年底總產(chǎn)量就達131.9萬多支。該槍一直是中國軍隊、警察等的制式手槍,直到21世紀初。
在二戰(zhàn)的同盟國陣營中,比利時M1935手槍的影響力僅次于美國M1911A1手槍。M1935手槍是M1911手槍的設計者勃朗寧70歲時的絕唱,與其20年前的M1911A1手槍相比,雖然同樣采用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及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但開閉鎖機構有了革新:槍管與套筒的解脫方式改為由槍管尾端下方的斜面狀突起迫使槍管尾端下擺,而不再采用鉸鏈,從而簡化了機構,減少了零件數(shù)量,同時改用歐洲通用的手槍彈,彈匣容彈量增加到13發(fā)。該槍1935年被比利時軍隊定型裝備,并大量生產(chǎn),二戰(zhàn)爆發(fā)前就生產(chǎn)了3.5萬支。從二戰(zhàn)開始得到各國軍隊喜愛,裝備越來越多,高潮時曾有72個國家的軍隊和警察裝備使用,至今仍有幾十個國家在使用,成為沙場“老將”。在二戰(zhàn)期間,比利時被德國占領,該槍也曾獲得納粹德國賞識,德軍以“P640手槍”命名,生產(chǎn)了30萬支,裝備其二線部隊。加拿大英格里斯公司曾為舊中國生產(chǎn)43760支,俗稱“加九零”(加拿大造勃朗寧9mm手槍)。
二戰(zhàn)的軸心國中,手槍的突出代表是德國P38 9mm手槍,卡爾-瓦爾特兵工廠從1935年開始研制,當時的目標極為明確——替換德軍P08 9mm盧格手槍。第一輪樣槍和第二輪樣槍遭到軍方否決后,第三輪樣槍被軍方采用,1938年定型為P38 9mm手槍。1939年開始,由瓦爾特、毛瑟和斯普勒3個工廠批量生產(chǎn),還動員數(shù)家其他工廠生產(chǎn),普遍裝備部隊。到二戰(zhàn)結束,總量在114.4萬支以上。該槍在繼承槍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基礎上,改變了槍管尾部擺動的閉鎖模式,改為采用卡鐵擺動式閉鎖機構。該開閉鎖動作只有小零件轉動,“動靜”小,機構動作平穩(wěn)。槍彈擊發(fā)后,火藥燃氣推動處于閉鎖狀態(tài)的槍管和套筒一起后坐,經(jīng)過5mm行程后,卡鐵被撞擊后向下擺動,使槍管與套筒脫開,槍管停止后坐,套筒繼續(xù)后坐拋殼,而后完成復進、推彈入膛等射擊循環(huán)動作。這種閉鎖方式克服了大件(槍管)往復擺動不平穩(wěn)的缺點。該槍零件數(shù)量雖然比P08手槍多,但工藝性好,成本是其一半,1945年的造價為14美元。該槍在世界上第一次實現(xiàn)了扳機既可雙動也可單動的功能。該槍也首創(chuàng)了在待擊狀態(tài)下保險桿鎖定擊針的功能,由于擊針被鎖定,即使扣壓扳機,也不能實現(xiàn)擊發(fā),從而防止跌落時發(fā)生意外擊發(fā)。P38是二戰(zhàn)中德軍主用手槍,以至發(fā)生過這樣的事件:1940年春,蘇聯(lián)用其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用P38手槍一次處死4500多名波蘭軍官,借以嫁禍納粹德國。
二戰(zhàn)后,同樣是第三類架構手槍成為主流。1950年,意大利伯萊塔公司在德國P38手槍基礎上改進,定型了意大利軍隊1951年裝備的M51伯萊塔手槍,也被埃及、以色列及其他一些中東國家軍隊列入裝備。
1957年,德國瓦爾特公司搬遷到烏爾姆后重新生產(chǎn)P38手槍,套筒座材料改為硬鋁合金,更名為P1手槍,作為西德軍隊標準的軍用手槍,裝備到1980年。瑞典和法國軍隊等也裝備使用了此槍。
1970年代,意大利伯萊塔公司在意軍M51手槍基礎上改進成伯萊塔M92手槍,容彈量從單排8發(fā)增加到雙排15發(fā),并被意大利軍隊裝備。伯萊塔公司自稱該槍有最好的指向性、最好的可靠性、最好的安全性、最好的精度、最好的勤務性、最好的外觀。該槍于1976年投產(chǎn)。
1970年代后期,當時北約15國中,已有14個國家使用發(fā)射9×19mm巴拉貝魯姆槍彈的手槍,惟獨美國使用11.43mm口徑手槍,來自盟友的壓力甚大。1976年美國空軍舉行了以9mm口徑手槍替換M1911 11.43mm手槍的新手槍選型試驗。1978年,“三軍輕武器規(guī)劃委員會”成立后,立即接管了此項目,選型工作繼續(xù)。這一階段參選的有本國的史密斯-韋森公司、柯爾特公司、比利時FN公司、聯(lián)邦德國HK公司、意大利伯萊塔公司、西班牙依徹弗利亞6家公司,提供了9種樣槍。1982年5月,主辦方認為,所有參選方案都達不到三軍長期使用要求,宣布此次選型試驗取消。1983年11月,陸軍發(fā)布了“試驗樣槍正式要求”,到1984年1月,史密斯-韋森、勃朗寧、伯萊塔、瑞士西格、奧地利斯太爾、西德HK和瓦爾特7家公司提交了8個型號30支樣槍,試驗于9月結束,1985年1月,陸軍宣布伯萊塔公司的M92F手槍中標。美軍定型為M9手槍,在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zhàn)隊中替換已經(jīng)列裝了74年之久的M1911 11.43mm手槍。
意大利伯萊塔公司不愧300多年老廠,M92F得勝來自它的深謀遠慮。聞風美國要進行手槍選型,伯萊塔公司立即命令其設在美國的分公司依據(jù)美軍要求,在本國軍隊已經(jīng)列裝的M92手槍基礎上,進行多處細致改進:保險從套筒座移到套筒上,并增加了解脫待擊的擊錘、鎖定擊針的功能,使用更安全,而且保險在槍身左右兩側都有設置,方便左右手操作;彈匣卡筍從彈匣底部移到扳機護圈下方,且可左右更換,能適應“左撇子”射手操作;為方便戴手套射擊,增大了扳機護圈,扳機護圈前部向里略凹;槍管內(nèi)膛鍍鉻;槍支外表涂覆聚四氟乙烯,形成無反光表面;增設槍繩環(huán);更換了握把護板。改進后命名為M92F手槍。中標后,美軍根據(jù)合同第一批就采購了315930支,接著追加到321260支。1987年7月,法國憲兵隊訂購了11萬支M92F手槍。
M92F手槍的彈匣容彈量為15發(fā),發(fā)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槍管長125mm,全槍長217mm,初速305~335m/s,空槍質量0.96kg。2006年,出現(xiàn)了升級版M9A1,套筒座前下方增加了皮卡汀尼導軌,便于加掛激光指示器或戰(zhàn)術燈;握把前后墊板上的花紋變得更粗大,握持更給力。
二戰(zhàn)后的蘇聯(lián)軍隊則在1951年進行了替換TT-33的新手槍選型,由于他們認定手槍的主要作用是表征官階和必要的自衛(wèi),因此決定采用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與替換下來的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相比,該彈雖然口徑增大為9mm,彈頭質量增加了0.6g,但槍彈的槍口動能卻降低了近一半。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的馬卡洛夫自動手槍(PM)作為自衛(wèi)手槍裝備軍官;坦克手等乘員和基層軍官則配用了斯捷奇金沖鋒手槍(APS)。該沖鋒手槍同樣使用馬卡洛夫手槍彈,基本架構也一樣,只是容彈量增加為20發(fā),可以連發(fā),增加了能抵肩射擊的盒式槍托,槍管增長,初速雖然由300m/s增大到340m/s,但槍口動能仍比原來托卡列夫槍彈低。
1980年代蘇聯(lián)曾進行新手槍選型,要回走戰(zhàn)斗手槍之路,但因蘇聯(lián)解體而中斷。1992年12月~1993年4月,俄羅斯重新開始新手槍選型,5個方案對比試驗,謝爾久科夫和雅利金兩人主導設計的方案突顯優(yōu)秀。俄羅斯軍隊認為中下級軍官配用的手槍彈藥應當步入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采用的9×19mm行列,希望選定9mm雅利金手槍(PYa)。此槍比較傳統(tǒng)穩(wěn)健,基本架構可以說是比利時M1935手槍的升級版,迫使槍管尾端下擺的斜面狀突起變成斜長孔,容彈量由13發(fā)增至17發(fā),單動扳機升級為單/雙動,還有其他人機工效等方面改進。2003年5月21日,俄羅斯批準雅利金手槍定型列裝,用于裝備校級軍官等,取代1952年列裝蘇聯(lián)軍隊的9mm馬卡洛夫手槍以及從1996年開始裝備部隊的改進型馬卡洛夫手槍。另一支優(yōu)秀的謝爾久科夫手槍發(fā)射特殊的9×21mm手槍彈,而且采用新型聚合物套筒座,1996年被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局認可,命名為SR1手槍并列裝。同年,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總統(tǒng)衛(wèi)隊裝備使用。
二戰(zhàn)后,中、小國家戰(zhàn)斗手槍中以奧地利格洛克公司的格洛克17手槍最為突出,其于1970年代末推出。雖然它的基本架構沿用比利時M1935手槍,采用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槍管尾端上下擺動閉鎖方式,具有扳機、擊針、不到位和防偶發(fā)4種保險功能,但其將聚合物材料廣泛應用在戰(zhàn)斗手槍中而拔得頭籌,被稱為世界上第一支聚合物手槍,全槍零部件共有40個,其中包括套筒座等16個部件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占零部件總數(shù)的40%,使得手槍面貌為之一新,代表著手槍的標志性變革。其用尼龍66和聚甲醛類聚合物材料制造機件,簡便了工藝,縮短了工時,減輕了質量(空槍質量減輕300多克),提高了耐銹蝕性,使得擦拭維護大為簡便。1980年格洛克17手槍被奧地利軍隊認可,命名為M80手槍。格洛克公司同時以門牌號17命名為格洛克17手槍之名投放國際市場,得到100多個國家訂貨,用戶主要是特勤隊和警察,荷蘭、挪威、瑞典等軍隊也有裝備。
二戰(zhàn)后值得關注的新手槍架構,中國的92式手槍應在榜單之上。92式手槍有兩種口徑,一種是發(fā)射世界通用的9×19mm槍彈,一種是發(fā)射我國獨有的5.8×21mm槍彈。兩槍的外貌、內(nèi)部結構相似,但自動原理截然不同:9mm槍型采用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槍管回轉式閉鎖機構,而5.8mm槍型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在套筒后坐時,槍管也回轉,其主要目的是為消耗后坐能量。92式手槍的架構與奧匈帝國M1907/M1912斯太爾手槍有些相似。
從手槍架構進化歷史來說,由奧匈帝國M1907羅斯-斯太爾手槍開啟了三大主件式(手槍由套筒座、槍管、套筒等三大組件組成)槍管后坐原理,而采用這種自動原理的戰(zhàn)斗手槍中,勃朗寧的槍管尾端擺動閉鎖機構運用的時間最長,從1911年的美國M1911手槍開始,持續(xù)到1980年代的奧地利M80、1993年俄羅斯定型的PYa手槍。但從架構優(yōu)越性上,它不如1938年出現(xiàn)的德國P38手槍的卡鐵擺動式閉鎖方式好,因為槍管擺動不如卡鐵擺動動作小。P38手槍的閉鎖方式,經(jīng)意大利M51伯萊塔手槍、西德P1手槍、意大利M92手槍,延續(xù)到今天的美國M9手槍,以及俄羅斯SPS手槍。中國92式9mm手槍的槍管相對于套筒回轉的閉鎖方式運動平穩(wěn),射擊精度高,其優(yōu)越性勝于P38的卡鐵擺動式閉鎖方式,更優(yōu)于勃朗寧的槍管尾端擺動式閉鎖方式。
奧地利格洛克17手槍開啟了成功運用聚合物套筒座手槍的先河,現(xiàn)正得到廣泛應用。
其實往前追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聚合物套筒座的手槍應是德國的HK VP70 9mm手槍,它是二戰(zhàn)末期,德國人阿雷克斯·扎德爾應當局結構簡單、提高生產(chǎn)效率的要求而設計的一種手槍,30年后的1974年,其本人再次改進,在HK公司造出樣品,命名為VP70手槍。該槍雖是聚合物手槍“第一”,但生產(chǎn)3230支后就被停產(chǎn),原因是這支發(fā)射9×19mm槍彈的手槍可靠性欠佳,于是,首創(chuàng)頭銜才落到了奧地利格洛克公司的格洛克17手槍頭上。
聯(lián)邦德國國防部1988年決定裝備一種新型手槍,開始招標選型,1993年HK公司研制的9mm USP(Universal Self-loading Pistol)手槍獲勝,1996年德國國防軍正式?jīng)Q定采用9mmUSP手槍作為新一代軍用手槍,命名為P8式手槍。該槍與格洛克17手槍一樣,閉鎖方式仍沿用勃朗寧M1935槍管尾端上下擺動方式,結構上,在復進簧內(nèi)又增加了一個緩沖簧,將后坐力降低了30%,而且復進簧導桿尾端兼作開閉鎖突筍;與格洛克17手槍一樣,采用聚合物套筒座,由含有15%玻璃纖維的聚酰胺材料制成,并嵌入金屬導軌加固,質量輕,價格低,耐腐蝕,易維護。
1998年6月中國軍隊批準定型的92式9mm手槍以及2000年批準定型的92式5.8mm手槍,均采用聚合物套筒座。
2003年5月21日,俄羅斯定型的雅利金手槍和謝爾久科夫手槍亦采用聚合物套筒座。
2013年,英國陸軍選用奧地利格洛克公司的第4代格洛克17手槍替換自二戰(zhàn)前就裝備的FN勃朗寧M1935手槍。第4代格洛克17手槍是2010年推出的,套筒座前下方增設有導軌,以便安裝各種戰(zhàn)術配件;握把略微縮小,增加了手指凹槽,握把護板可以更換;套筒內(nèi)的復進簧改為雙簧式;加大了彈匣卡筍等。
2014年,美國陸軍開始了一項名為“模塊化手槍系統(tǒng)”計劃,具體目標是要替換現(xiàn)役23.9萬支M9手槍,招標及測試評估工作計劃3年時間完成。M9手槍已經(jīng)列裝使用29年,歷經(jīng)近些年各種戰(zhàn)斗后,美軍提出了新要求:采用聚合物套筒座等措施降低成本;安全性和人機工效進一步完善;握把升級為模塊化;增加夜瞄等功能所需的一體化導軌;槍彈方面要提高停止作用等;并要求使用壽命達到2.5萬發(fā),現(xiàn)役M9手槍為5000發(fā)。
一言蔽之,聚合物套筒座已在當今 ? ?手槍領域站穩(wěn)了腳跟,打破了手槍架構金屬材料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