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
二表姑的女兒今年上大一,軍訓的最后一天,輔導員說:“學校打算不再按專業(yè)進行寢室分配,而是每個寢室都有不同專業(yè)的同學,想聽聽大家的意見?!?/p>
表妹學的是藝術系,覺得如果能夠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應該可以學習到很多不同的東西,率先就舉起了手。
她說當時在場近一百來號人,老師第一次問的時候同意的人只有三十幾個,幾乎都是藝術專業(yè)的同學。后來老師問不同意的舉手,其他專業(yè)陸續(xù)舉手的有十來個人,不同意的原因比較統(tǒng)一,是覺得藝術類同學比較吵,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
由于不到一半的同學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老師繼續(xù)問剩下的同學什么意見,剩下的同學就如沉默的古鐘巋然不動。老師追問了兩次之后,宣布放棄這一次調整。
表妹對我說:“我能理解自己和其他藝術專業(yè)的同學,我們覺得藝術都是相通的,如果你能夠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無論是對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或是對自己的專業(yè)提升都應該是有好處的吧。我也能理解那些不同意與我們住在一起的同學,他們習慣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害怕嘗試,這樣的人有他們的道理,但因為怕危險可能也就錯過了很多快樂。我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剩下那一大半不發(fā)表意見的人。說一聲好,說一聲不行,一點都不費事。但他們集體沉默的樣子,讓人真覺得害怕?!?/p>
我看著表妹的不理解,想想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好像自己也是那一群不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人。
那時我說不清為什么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現(xiàn)在想起來大概有幾個原因:首先因為我從不思考問題背后的意義,所以摸不清老師的問題究竟是對我們好還是不好;其次,我不敢肯定自己說出的那些感受,會不會得罪哪些同學,而得罪人之后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擺平;再次,我擔心自己的想法并不特別,即使表達了想法,也難以被重視;最后,我不表達觀點是因為那么多人沒有表達,我做不了第一個表達自己觀點的人,但起碼不會是最后一個不敢表達觀點的人。
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表妹,她撇了撇嘴,回我:“一個不表達自己的人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如果作為一個成年人,面對一個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問題,不明白這是否對自己好,就是白吃那么多年飯了。因為怕得罪別人而放棄自己,這樣的人多半也沒什么出息。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不怎么特別而選擇不表達,這樣的人更是可憐,非得驚天動地才行,老老實實說事就會死?”
我看她對我的分析如此排斥,趕緊說估計自己是最后一種,不想做雞頭,但絕對也不會是鳳尾。表妹似笑非笑,然后說:“哥,你就別給自己找理由了,如果當年你是這樣的人,現(xiàn)在我才不會跟你來探討這些。”
好吧,我們常常把自己置于一個群體之中,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會屬于這個群體,而這個群體就代表自己在全世界的位置,競爭者不是來自整個行業(yè)、同類群體,而僅僅是這個團隊。等過了幾年,當你身處的團隊也被淘汰的時候,大家走的走,散的散,你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團隊,你才會知道,和你較量的根本不是身邊的人,而是身處的整個世界。當你想明白這一點,無論你在哪個團隊,你根本不會在意自己比別人高多少,而只會在意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海拔是多少。
雖說一個選擇并不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但每一次你對待選擇的態(tài)度,則代表了你對人生的態(tài)度。不要放棄選擇,放棄選擇就是開始放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