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仂 文支佐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收藏了大量的泥塑、油畫、國畫等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形象地表現了安源工人運動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許多作品做到了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思想的完美結合,在當代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劉春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69年2月?,F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該油畫是作者在196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基礎上,專為安源紀念館基本陳列展覽二度創(chuàng)作的。畫長215厘米,寬175.5厘米,與第一幅作品尺度完全一致。在藝術上,油畫層次分明,氣勢雄偉,極富于表現力,汲取了中國畫構圖簡練、色調鮮明的手法,對毛澤東1921年來安源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藝術化的真實再現。2003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油畫《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作者侯一民(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79年?,F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畫長195厘米,寬270厘米。作品是以毛澤東1921年秋第一次來到安源后,到礦井下調查了解工人生產、生活狀況,啟發(fā)工人的革命意識,教育工人結成堅強的團體,爭取合法權益的歷史為創(chuàng)作背景。2003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油畫《安源軍事會議》。作者不詳。創(chuàng)作于1979年?,F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畫長195厘米,寬270厘米。作者在這幅作品中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以歷史史實為依據,用飽含激情的畫筆,準確地描繪了1927年9月初毛澤東在安源主持召開湘贛邊境秋收起義軍事會議的歷史場景,藝術地再現了中國革命史上這一個重大事件。
《紅太陽照亮安源山》石膏雕塑。作者張向陽(中央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68年。通高197厘米,基座長164厘米、寬258厘米,共5人,分別是毛澤東、礦工、小男孩、農民、鐵路工人。作者以1921年秋毛澤東第一次來安源歷史事件素材,成功塑造青年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深入群眾,依靠工農,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光輝形象,藝術地表現了毛澤東親手開拓聞名天下的安源工人運動。2010年被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群雕石膏像《進軍井岡山》。作者呂學勤(農民雕塑家,山東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68年。通高231厘米,基座長344厘米、寬134厘米,共16人,除毛澤東外,有農民赤衛(wèi)隊員9人、士兵3人、女戰(zhàn)士和小號手各1人,還有戰(zhàn)馬一匹。作者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失利后,部隊在瀏陽文家市會師,毛澤東分析當時形勢,果斷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向萍鄉(xiāng)方向撤退,轉兵井岡山為題材。群雕以倒V字造型,寓意向井岡山進軍。2010年被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油畫《劉少奇和安源礦工》。作者施紹辰(浙江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82年?,F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畫長350厘米,寬260厘米。這幅作品形象地描繪出安源歷史上曾經的一幕,使先驅們沉于內形于外的思想面貌躍然眼前。
國畫《槍斃葉子屏》。作者王玉玨(女、廣東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69年。現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畫長110厘米,寬135厘米。此畫以1926年國共合作時期,北伐軍到達萍鄉(xiāng)后,安源工人參加槍斃大惡霸地主葉子屏為題材。這幅作品突破傳統國畫的小格局、小氣象,在創(chuàng)作與構圖上敢于開拓用國畫表現革命歷史內容。
泥塑群雕像《在抗爭中覺醒》。作者王官乙偕同學生(四川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于1968年。雕塑共27人,分三個部分:《在抗爭中覺醒》共19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共4人(母親、背嬰兒、攜兩小孩),《工人反抗掙扎》共4人(礦工3人、小童工)。雕塑場景畫面栩栩如生,神情悲愴,表現苦難的安源人民悲憤與怒吼,給觀眾以強烈震撼。2010年被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石膏雕塑《工農聯盟》。作者陳廷高、李仕于(廣東美術學院)、朱照林(萍鄉(xiāng)市文聯)。創(chuàng)作于1968年。通高220厘米,基座長220厘米、寬150厘米。作者以1925年9月21日震驚全國的“九月慘案”后,安源工人根據黨組織的安排,有的到廣東學習、參加革命軍,大部分工人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動農民、開展農民運動的館藏陳列資料為依據創(chuàng)作了此雕像。2010年被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書法《安源工人歌謠》。作者郭沫若。現收藏于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長150厘米,寬82厘米。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1969年在北京中國革命博物館參觀《毛主席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后,親筆抄錄了展覽的《安源工人歌謠》“忽然霧散見青天”的一節(jié)。2003年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題圖 書法《安源工人歌謠》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