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廷獻
二戰(zhàn)勝利70年來,這場人類特大浩劫的史學研究和文學記述,基本上是美、蘇、英或德、日等國學者和作家的作品,都是“外國視角”“西方表達”,這不能不使人遺憾。 欣喜的是,這種狀況正在改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華文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從“中國視角”描述二戰(zhàn)史的“中國表達”——軍旅作家丁曉平新著《另一半二戰(zhàn)史:1945·大國博弈》(華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我用四天時間一氣看完,感覺這是一部有價值、有分量、有水平、站得住、留得下的一部好書,的確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人這么寫過二戰(zhàn)”的一部經典之作。
這部近30萬字的作品分《領袖們:政治的戰(zhàn)爭與戰(zhàn)爭的政治》和《波茨坦:贏得的勝利與失去的和平》上下兩卷,是丁曉平“把屁股坐在中國身上”,披星戴月、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研讀半個世紀以來美、英、法、德、日、比、蘇、俄等國29部回憶錄、傳記、著作以及大量歷史文獻,艱苦細致的進行檢索,揭開遮遮掩掩的秘史——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之后,站在中國角度,以全球視野、理性思維所進行的“中國表達”。作家就像一個小心翼翼的縫紉師——歷史的縫紉師,用他的尺子、剪刀和針線,密密縫制一件樸素大方的中國衣裳,然后恭敬寫上“中國制造”,其嚴肅認真的學術態(tài)度令人贊嘆。
這件“中國制造”的“中國衣裳”所體現的“中國表達”,是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的激情、真實、嚴謹表達,是歷史發(fā)展邏輯和人物性格邏輯乃至心理脈絡相統(tǒng)一的深刻表達。作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時空交錯、蒙太奇式地結構二戰(zhàn)勝利前后的蘇、美、英三國“巨頭故事”,以鮮明的“中國立場”生動傳神的筆觸,描繪了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尤其是波茨坦會議的歷史圖景;再現了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杜魯門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無視眾多小國利益甚至蔑視中國利益乃至主權的令人氣惱而又無可奈何的大國博弈的歷史現場。在這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巨頭”們懷揣各自盤算指點江山——爾虞我詐、斗智斗勇、唇槍舌劍、真真假假、互相交易、制定條約、發(fā)表公告、私下協(xié)議、游戲般瓜分世界的情景描寫得惟妙惟肖——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牽動著歷史走向的巨頭們,在私下拜會、會議桌前、宴會席上、音樂聲中,決定了法西斯“軸心國”德、日、意的命運,決定了戰(zhàn)后世界的新秩序,也決定了不能與會的中國的命運。他們在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中,人為地拉起了“鐵幕”,啟動了另一場持續(xù)了幾十年的“冷戰(zhàn)”,上演了世界現代史的悲喜劇,至今還影響著世界億萬人民的命運。尤其是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出于對抗蘇聯(lián)的冷戰(zhàn)思維,袒護日本留下了今日中日關系的“死結”。作家筆下“巨頭”們個個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圓桌會議上彌漫著煙草味的另一種“戰(zhàn)場故事”引人入勝,情節(jié)跌宕起伏,細節(jié)令人難忘,給人以欲罷不能的閱讀快感!
在這部書中,作家丁曉平對二戰(zhàn)史的“中國表達”,是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以敬畏、尊重和批判的精神,高屋建瓴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中國讀者一直關心和迷惑不解的諸多問題:中國作為二戰(zhàn)中作戰(zhàn)時間最長、犧牲最大、貢獻卓越的東方主戰(zhàn)場,為何長時間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丘吉爾、斯大林為何始終反對把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與他們一起參與處理世界事務?中國沒有代表參加波茨坦會議,為何在《波茨坦公告》掛上了中國名字?外蒙古是怎樣在二戰(zhàn)勝利后脫離中國獨立的?當時的民國政府又是怎樣不得不承認的?二戰(zhàn)時被日軍占領的香港為何在戰(zhàn)后沒有像臺灣澎湖那樣交還中國?中美關系、中蘇關系是怎樣一種關系?日本是無條件投降的嗎?日本為何一直認為自己不是被中國打敗的?為何一直否認侵略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不能真誠道歉?日本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轟炸投降的嗎?原子彈是軍事武器還是政治武器?等等??傊谌绾慰创?zhàn)史上,丁曉平在把握個體與整體、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三個重大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獨特見解,啟發(fā)讀者從“中國角度”認識二戰(zhàn),從而深刻理解二戰(zhàn)以來的國際政治格局大勢和世界軍事變革的轉型脈絡,懂得今天的中國與世界大國如何架構和發(fā)展未來關系,以實現和平崛起、民族復興。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戰(zhàn)史的“中國表達”,可以看做是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中國認識”,對當今世界大國格局的“中國認識”。通過全書展現的“中國思想”是同類史書所沒有或缺少的——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特別值得稱道的。
丁曉平對二戰(zhàn)史的“中國表達”,描寫的是戰(zhàn)場、戰(zhàn)斗、戰(zhàn)役甚至是戰(zhàn)爭之外的“另一半二戰(zhàn)史”。是一部文學化的歷史、學術著作,或者說是歷史、學術的文學化著作。是作家致力開創(chuàng)的融文學、歷史、學術為一體的“跨界跨文體寫作”,繼創(chuàng)作出版《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傳)》《王明中毒事件調查》等重大歷史題材作品700余萬字后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這種“三合一”跨界跨文體寫作的顯著特點或曰客觀效果,就是在保持歷史真實性、學術嚴肅性的同時,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可讀性。相信作家用這種寫作方法撰寫的這部國際重大題材作品,會受到讀者和研究二戰(zhàn)史的學者歡迎并被載入中國報告文學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