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濤
【摘要】傳統(tǒng)紙媒在新興媒體的沖擊下,處于全面防守之勢。純文學類副刊作者和讀者流失速度加快。淮北日報在堅守純文學孤城的同時,泛文學類副刊異軍突起,為紙媒副刊突圍找到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標本。
【關鍵詞】地市報堅守純文學逆襲
站在新時代堤岸上的媒體從業(yè)者都知道,任何媒體形態(tài)都可能被替代。只不過,紙媒在今天,更靠近寒冷的高緯度,所以最先感受到冷風來襲的,也是紙媒。
中國地市報,做為世界報紙業(yè)界的奇特的品種,如今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從充滿驕傲,到前程暗淡,只不過數十年的時間。新華社副社長慎海雄說,“如果抓住機遇、戰(zhàn)勝挑戰(zhàn),我們就能拓展發(fā)展新空間”,反之,“可能處處被動、日漸式微,甚至淪為自娛自樂、自拉自唱、自說自話的‘卡拉OK’”。慎海雄說的是新聞媒體,地市報的境遇自是其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寄生于地市報母體上的地市報副刊,在此“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面前,如果不能未雨綢繆,及早做出回應,可能會在這場“卡拉OK”的大家唱晚會上表現得更難堪更凄婉。
堅守純文學孤城:做傳統(tǒng)作者和讀者的守夜人
淮北日報副刊《相城文學》是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欄目,和這份城市的報紙同一年誕生,一同成長。從這張報紙副刊走出了不少知名的作者,有成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的,也有成為省作協(xié)會員的,更多的守護著這座城市,把他們的深思與偶得,喜與不喜,都化作文字交給了副刊。他們對《相城文學》有著深深的感情。
淮北日報2014年發(fā)行量50000余份,覆蓋全市200余萬人口,文學副刊的讀者人數不可小覷。
1、走精品路線
堅守純文學孤城,城中卻一片繁榮。因為編讀雙方的努力,《相城文學》這個純文學欄目,欣欣向榮。時間和潮流的打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報紙純文學作品的讀者,有著極高的審美眼光和文學品味,所以編輯必須為他們準備一件件精品。
當下,“文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成為有閑階級和精神貴族的消費品”。在淮北,盡管文壇不再繁星閃爍,但奪人眼目的慧星仍然不定期流過天空。略舉在副刊上活躍的三人:
傅瑛,供職淮北師范大學。
同徽州一樣,淮北是安徽歷史文化的沃土。山川的庇佑,使徽州保留了許多人文古跡,可以憑吊也可以向后來人炫耀。而一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在歷史的周期率和黃河一而再再而三的泛濫奪淮入海面前,選擇了另外一種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毀滅。江山易主,人事代謝,使這塊多難的土地找不到太多的古跡。
歷史文化就在那兒,只不過躲進了歷史的深處。傅瑛,曾經在徽州旌德縣生活了十余年的北方女子,以她的細膩筆觸和淮北固有的大氣情懷,把散失在歷史煙塵里的文明碎片拾綴成篇。她的隨筆,一手托起史家的厚重,一手托起文學的深邃?!秳熤撼翛]在政治漩渦中的文士》等系列作品甫一刊出,就激起淮北文壇一股熱浪。該文獲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一等獎,同時榮獲安徽新聞獎。
章熙建,任職淮北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
戎馬多年,他一支筆從祖國大江南北迤邐而來,深耕于紅色經典的肥厚礦脈,也收獲了一個個金色的秋天。其人其文軍中文壇多有贊譽。
淮北日報副刊擁有這樣的作者實為編者讀者之幸。他的紅色經典系列作品,把我們帶入那個鐵與血的時代。無情未必真豪杰,英雄心靈深處,一樣有浮雕的玫瑰——彈片飛濺割裂親情,彈雨紛流支離血脈,而鮮艷并恒久地綻放其中的,就是鐵血柔情?!惰F血柔情》獲安徽省副刊好作品一等獎,同時獲安徽新聞獎。
邱曉鳴,供職淮北某企業(yè)。
邱曉鳴的鄉(xiāng)情系列文本,具有文化坐標的意義。他所提醒我們的,是被遺忘的鄉(xiāng)村記憶和鮮活的村落歷史。端午,一個我們且過且珍惜的節(jié)日,他的筆下—《端午》則有一種昔日永不再來的巨大的憂傷。
真實的情感,物欲的侵略,化作作家內心的荒涼冰原。在《淮北日報》為邱曉鳴作品舉辦的編讀見面會上,他說,如果用所在的未來換取昨天,他愿意成交。邱曉鳴也因鄉(xiāng)情紀實系列作品連年成為省副刊好作品獲獎專業(yè)戶。
2、扶持本土作者
傅瑛、章熙建、邱曉鳴以及姚中華(代表作《凝望淮河》)等一批高精尖作者,把《相城文學》副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們是站在金字塔頂的姣姣者。
一個城市,一張報紙,不能只有站在金字塔頂的幾個人。《相城文學》多年來積累了龐大的基層作者群。
不可否認,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地市報以及地市報副刊的讀者群和作者群處在明顯的萎縮局面,并且這種趨勢在可以看見的十年內,沒有明顯的逆轉外因可能出現。
一方面是本地的文學青年與日俱減,對文學的熱愛越來越表現為個體行為,不再成為一種社會潮流,群體的參與性陰跌不止。作家、詩人、文學青年,在人們的社交生活中,已經成為不好意思說出口的頭銜。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相比,這顯然可以看作是文學的冰河世紀。但技術的革新,又使網絡成為大量稿源的蓄水池,《淮北日報》副刊信箱,每天的投稿量達千篇之多。
那么,選用哪些人的稿件呢。
《淮北日報》在這里有個明顯的導向。同樣質量選本地作者,把文學陣地盡可能地向本地作者傾斜。2014年,《相城文學》副刊出刊42期,編發(fā)400余人散文、隨筆、詩歌、攝影等作品,本地作者占到380余人次,占比95%左右。此舉得到了本市老中青作者和讀者的充分首肯。
近年來,淮北市從《相城文學》走出了一大批淮北籍作者,隨著他們歷練的成熟,他們的作品開枝散葉,在全國和省一級的報刊雜志上屢見不鮮。如果說起他們寫作的源頭,第一聲春雷也許就是在淮北日報的副刊上響起的。
3、適時調整文學體裁選擇
隨時讀者閱讀興趣流向的改變,《相城文學》目前編發(fā)的隨筆、散文和新詩作品基本占據了版面。雜文在自宮的限制下尖銳度先天不足,報告文學、小說及小小說因篇幅較大或虛構的弱磁性、舊體詩詞遠離普羅大眾審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退出《相城文學》副刊的角逐。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近十年來,《相城文學》每一期都辟有詩歌專欄,為淮北這塊新詩的沃土培養(yǎng)、扶持了數十名詩歌新銳,也為這座詩的城市設置了詩歌的基本農田保護區(qū)。
逆襲非文學類陣地:在深度和廣度上挖掘新的敘事內容
《相城文學》近年來堅守著純文學孤城,做傳統(tǒng)作者和讀者的守夜人,等侯著紙媒黎明的到來。其實,正如本文悲觀的開頭,紙媒的黎明也許永不再來——東方泛白,不過是遠方老人頭頂上的雪。就象總可以在銀行里,看到一些用紙質銀行折存錢取錢的老人,他們習慣了他們的時代,他們生活在他們的時代,他們對排隊在窗口前辦理業(yè)務有安全感。銀行不能貿然取消為他們服務的方式,只有等時間的手來取消他們。
有可能是最后一代的、傳統(tǒng)的紙媒純文學副刊讀者和作者,以及編輯,最終都將是那些手拿紙質銀行折的老人。
逆襲!
“9·11”以后,報紙新聞在時效性上,越來越落后于新媒體。巴黎《查理周刊》暴恐襲擊發(fā)生后,網絡上的后續(xù)報道即時更新,全球同步。
紙媒與新媒體在時間性上賽跑,即便是與電視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在時間性上賽跑也是自取其辱。但紙媒以其深度與廣度可以以時間換取空間另辟奚徑。
淮北日報副刊在堅守純文學孤城的同時,非文學類副刊欄目也辦得風生水起,建立起穩(wěn)定的讀者群,社會效益明顯。
《歷史地理》欄目每月一期推出。該欄目自2009年創(chuàng)辦以來,逐漸贏得了讀者的追捧。所謂地理,是承載著這座城市六十年創(chuàng)業(yè)史并由此上溯數千年的人文地理;所謂歷史,是附著于這塊蘊藏著烏金和熱血激情的熱土的歷史。
河流是大地的傷口。在淮北大平原上,日夜流淌著一條條河流。濉河——楚河漢界之鴻溝的支流,千余年來在淮北這片土地流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澮河、洪河、閘河,龍貸河,中國大運河故道,一條條河流就是一個個等待作者挖掘的寶藏。
道路是歲月的劃痕。阡陌交通,每一條都有它的緣起、誕生、演變甚至廢棄的過程。宿丁路、東山路,大平原上道路條分縷析地被有心者考察、記錄、探究發(fā)微,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道路與河流的節(jié)點,古老的地名,村莊,建筑,也依次被從記憶深處如同隋唐大運河里的沉船被打撈、復原。文昌宮——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駐地;上海餐廳,數萬名上海知青在淮北市建市初期共同的鄉(xiāng)愁。
《歷史地理》欄目獲2013年省副刊好專欄一等獎。
《視點》專欄盯住淮北市政治經濟的熱點,尋找熱點背后的故事。《淮北火車站,轉臉向南》從政治和經濟,地理和歷史諸多角度講述了符夾鐵路線的由來與變遷,扎根歷史,面向未來,為淮北火車站的改擴建,進而為迎接動車、高鐵時代的到來做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準備。
《人文淮北》專欄,欄目的作者,大都是有著豐厚文化素養(yǎng)和歷史知識的飽學之士,用他們手中的如椽大筆,把嵇康、戴逵、桓譚等淮北歷史名人招喚而來與讀者面對面。
《歷史地理》、《視點》、《人文淮北》等泛文學副刊欄目的開辦,在提升副刊品位的同時,獲得社會廣泛好評。通過在我們身邊的這些真實的講述,讓淮北這座由移民建成的城市,一步步溯源而上,在尋找根的過程中領略閱讀和發(fā)現的喜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