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中
人們難以忘懷為紅旗渠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們,而更值得大家欽佩的是,歷時10年、投資幾千萬元的紅旗渠工程,沒有發(fā)生一起貪污或挪用修渠物資事件,沒有一個干部失職瀆職,連賬單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
在紅旗渠紀念館,有一口黑色木箱,外觀平淡無奇,蓋子內(nèi)壁卻貼著一張字條,泛黃斑駁的紙頁上,“收據(jù)”兩個字隱約可辨。這是時任紅旗渠工程指揮部組織股股長的彭士俊,常年駐守工地,衣物無處存放,后來由財務部門作價,買了這個廢棄的炸藥箱,并把收據(jù)貼在了箱子上。這張收據(jù),可以說是紅旗渠賬目明晰、制度嚴密的一個縮影。在展柜里,有這樣幾張票據(jù),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紅旗渠工程建設總投資6865.64萬元,累計消耗鋼材123.5噸,水泥6705噸,炸藥2740噸,單從這組有整有零的數(shù)字,足以想象當時的管理是多么縝密。一張開具于1963年4月29日的發(fā)貨票證,當時購買了總價375元的125根鋼釬;某集體伙房賬目記載,“天156.5,糧2342.25,款624.50元”,按照這些具體的數(shù)字,可輕易地算出當時人均消費多少。當年修渠的物資,實行分類管理,出入有手續(xù),調(diào)撥有憑據(jù),月月清點,糧食、資金補助的發(fā)放程序嚴格,根據(jù)記工表、伙食表、工傷條等單據(jù)對照執(zhí)行,很難虛報冒領(lǐng)。
半個世紀前的紅旗渠建設者們,像一面鏡子,給我們做出了典范,我們當務之急就是要像他們那樣,依靠嚴密的制度、紀律管理權(quán)、物、錢,從源頭上預防和杜絕腐敗。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