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五昌
西安,古稱長安,以鄉(xiāng)而名,因都而盛。營都3000余載,都史已逾千年,正應“關中自古帝王都”之詩句,演繹“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神話。周豐鎬,秦咸陽,漢唐長安,將華夏文明推向極致。作為十三朝古都,老街新巷,大路小道,古城的影子隨處可見,古跡文物,如歷古境,承載的是歷史,托起的是一座城市的文脈與商脈。
鼓樓所在的街道是現(xiàn)在西安最熱鬧的老街之一,這條街道不僅為西安人所熟知,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都很有名,它就是獨具特色的北院門。明代,北院是西安城衙門的聚集地;清代,陜西巡撫部院行署位于北院,與北院相對的街道由此得名北院門。
說到北院門,許多人都會說,它的名字叫“回民街”。其實,這條僅有幾百米長的街道,其真正的名字并不是“回民街”,而是更有歷史底蘊的“北院門”。
官府集中地
北院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當時尚書省的正門。北院門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陜西巡撫部院行署設于鼓樓以北,與位于鼓樓以南的陜甘總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對。于是,巡撫部院被稱為“北院”;與北院大門相對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門,也稱“北轅門”??偠窖瞄T被稱為“南院”,與其相對的街道被稱為南院門。二者南北呼應,構成當時陜西的行政中心。
盡管北院門得名于清代,不過,北院門地區(qū)的歷史則要久遠得多。北院門在唐代屬于皇城范圍,尚書省即位于此地。唐末,韓建將原長安皇城改筑為新城,這里成為居民坊。
從明代到清代前期,北院門位于宣平里;到了清代中后期,則改為宣平坊。據(jù)《明清西安詞典》記載,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樓后,北院門這條街道便形成了。不過,當時街道的名稱叫什么,如今已經(jīng)無可考證了。
明代嘉靖年間的《西安城圖》顯示,那時候的鼓樓附近是衙門集中的區(qū)域。鼓樓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監(jiān)察機構,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樓東南是“西安府”,正東則是“布政司”。
到了清代,北院門街北正對著陜西巡撫衙門,除此之外,街東還有“糧道署”“布政使司署”。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從明到清,這里一直是官府集中的
地區(qū),見證了無數(shù)歷史變遷,上演著各方角逐的大戲。
因“迎鑾”盛極一時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次日凌晨,慈禧攜光緒帝及親信大臣倉皇西逃;途中,即密令陜西巡撫端方,“審度形勢,于西安府城酌備駐蹕之所”。端方得旨,即與兩司商議,成立支應局,專辦“迎鑾”事宜。
同年10月26日,慈禧一行到達西安。此前,陜西地方當局曾對南院大肆修整,“門柱改朱漆,牌坊畫以龍”,擬將南院作為行宮,但“駕至嫌其不敷,改住撫署”,從此,北院被稱為“行宮”。“六部堂官至者,多住貢院”。當局于是強拆民房,大興土木,廣招各地名匠,對北院進行改建,一切仿照在京式樣,雕梁畫棟,磚地皆鑿以花鳥。各王公府邸皆油彩一新。西安北院,一時成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當時的西安雖未有國都之名,卻有國都之實。公文奏章,覲見官員,各省進貢,都在北院辦理。北院門因此獲得了新的商機,繁華備增。各種銀號、店鋪應運而生,盛極一時。直到民國年間,北院門仍是西安商業(yè)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第二黃埔”播灑革命種子
民國時期,北院長期作為省政府所在地,再次成為西安市一處政治中心。辛亥革命后,張鳳翙、陸建章都曾住在北院;1921年,馮玉祥督軍陜西時也住在這里。據(jù)說,北院中有“四來堂”和“笠僧樓”?!绑疑畼恰泵值牡脕恚怯捎陉兾鞫级疥悩浞谶@里囚禁了靖國軍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字笠僧)。
西安事變前,陜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住在北院??箲?zhàn)時期,孫蔚如任陜西省主席時,也住在北院。北院門街路東的中段,民國年間曾是“省長公署”的一部分,現(xiàn)在是西安回民中學(原西安32中學),解放前曾是陜西省第三中學,學校始建于1944年,據(jù)說校門前的古槐,還是明代以前栽植的。
鼓樓
民國時期,北院曾有被稱為“第二黃埔”的軍事學校,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2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鄧小平(當時名為鄧希賢)的主持下,“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在西安北院成立。該校由共產(chǎn)黨員史可軒擔任校長,李林任副校長,鄧小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擔任過教育長)。中山軍校主要培訓國民軍營、連、排初級軍官以及共產(chǎn)黨選送的革命青年。中山軍校名義上隸屬于國民軍總部,實際上是由共產(chǎn)黨掌握與直接領導的。鄧小平親自為學生上課,對廣大青年軍官宣傳馬列主義。西安的中山軍事政治學校在當時被譽為“第二黃埔”和“西北黃埔”。
鼓樓之大 天下第一
在北院門,最引人矚目的便是鼓樓,它也是這條街的歷史見證者。唐朝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門街的西南部。唐代以擊鼓司辰,尚書省官員上下班都以擊鼓為令,故稱“敬時樓”。敬時,就是敬事、敬業(yè)。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書令,坐鎮(zhèn)在這里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發(fā)掘隊曾對尚書省部分地域進行勘察,確定今鼓樓附近為尚書省正門。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宏偉建筑鼓樓,就是在唐代敬時樓的基礎上,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鐘樓年長4歲,二者東西相望,相距250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兩次重修鼓樓。樓北架有一面大鼓,稱“聞天鼓”,每日傍晚,擊鼓報時,與鐘樓起著“晨鐘暮鼓”的
作用,故稱鼓樓。
西安鼓樓是目前全國所存最大的鼓樓。它的基本建筑形式是廡殿頂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樓單座獨立,基座為長方形,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座高7.7米,用石條青磚砌筑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虚g,辟有高寬均為6米且貫通南北的券洞,供行人和車輛通行(今已封閉)。樓體建在基座之上,連座通高34米。樓分上下兩層,樓身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闊各7間,進深均3間,四周有轉角回廊。樓身的第一層上置腰檐與平座,第二層為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與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鼓樓的整體建筑層次分明,雄渾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梯砌設在磚臺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鼓樓的第二層。于鼓樓之上憑欄而望,可眺西安城南和終南勝景,使人頓生“王氣千年繞,極目白云悠”之感。鼓樓檐下掛有巨大匾額,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于天”,赫然彰顯了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歷史文化魅力。
順口溜里的富商巨賈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不僅擁有太多享譽世界的名勝古建,還有不少溫婉精美的古民宅。北院門處在西安城的中心地帶,清代時,又正對著陜西巡撫衙門,曾居住著許多有聲望的大戶。解放前,回坊里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高家的墻,馬家的房,米家的金子拿斗量”。
高家大院
現(xiàn)在北院門144號民居,就是這句順口溜里所說的高家大院。高家是漢族,世代為官。家族中最有名氣的,要數(shù)同治年間的榜眼高岳崧。高岳崧祖籍江蘇鎮(zhèn)江,在清同治十年(1872年)參加科舉考試,被皇帝欽點為榜眼,御賜“榜眼及第”牌匾。史載,他做官廉儉節(jié)約,恪盡職守。據(jù)說,高家大院的磚墻又高又厚,而且是用糯米汁攪拌石灰、黏土、細砂而成,堅固異常,所以有“高家的墻”之說。
此院屬三院四進式、磚木結構四合院,其主體是明崇禎年間建筑,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房屋86間。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內(nèi)一個官宦人家的宅院,滿載著跨越400年時空的動人故事,是西安“家”文化的一個縮影。游客們走進宅院時,可以產(chǎn)生跨時空、到幾百年前的鄰家去串門的親切感。這里曾經(jīng)拍攝過《大紅燈籠高高掛》《西安事變》《家族》《聊齋》等知名影片。高家大院門口的石獅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它的擺放也很有講究,一般是左雄右雌,也就是北上南下。同時用馬頭上的麒麟與獅子圖案磚雕彰顯富貴,表達麒麟送子、四獅(時)如意,門廳內(nèi)主要用松、竹來表達主人“松鶴延年”、高風亮節(jié)的愿望與品行,獅子滾繡球則表示平安如意。
馬家老宅在北院門路西中段,高家大院南側。據(jù)說,馬家老宅臨街的房是用水磨磚砌到頂?shù)母邏Α=夥徘?,馬家大門上掛著“大夫第”的匾額。馬家的深宅大院里,房屋極其華美,故有“馬家的房”一說。這里所說的“馬家”,指馬百齡、馬平甫家。馬平甫的祖父(一說曾祖父)馬百齡在清朝咸豐年間為官,又曾經(jīng)商,很富有,因而,馬家的房舍富
麗堂皇,有官宦氣魄。馬平甫是西安著名回族紳士。解放前擔任過中國回教救國協(xié)會陜西分會理事長、清真大寺“總社頭”等職。
至于“米家”,《西安老街巷》載,米家的房產(chǎn)在北院門路西、馬家大院南段,臨街有九大間門面房。傳說米家與朝廷內(nèi)的大官(一說皇帝)有交情,對于家族發(fā)財致富起了重大作用,開有若干商號,置了許多房產(chǎn),很有錢,并以樂善好施著稱,故有“米家的金銀拿斗量”的夸大傳說。
回坊演繹回族風情
北院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鼓樓門洞及北院門的路原是土筑的,到清代中期,有位姓晁的大富戶為了做官,捐銀子將路鋪成了石條路。慈禧回鑾后,北院門的繁華雖大不如前,仍有旅店、古董鋪多家和一些糕點飲食、青干果行等經(jīng)營者。民國年間,陜西省政府駐北院,附近仍是商業(yè)比較集中的地區(qū)。
安家老宅磚雕
其實,北院門不僅是西安城里一處官衙集中的區(qū)域,北院門地區(qū)及其迤西一帶,還是西安回族聚居區(qū)。原因之一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唐朝曾借用阿拉伯及西域的士兵幫助平亂;事后,朝廷允諾他們可以留住京城,并娶中國女子為妻。于是,這些官兵就住在了唐長安城皇城的西北部,有捍衛(wèi)京師之意,因而逐漸形成了西安所謂的“回坊”。由此最終形成了北院門獨特的回族風情。
從上述3家“望族”再往南行,就是化覺巷?;X巷是一條古老的小巷子,其巷史可上溯至唐代,至北宋末年,這里已基本形成回族先民的聚居區(qū),相繼被稱為“道慈巷”和“子午巷”。它東起北院門,巷西段南側有著名的清真大寺,又稱“東大寺”。該寺位于鼓樓西北側,是中國伊斯蘭教建寺較早、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的寺院之一。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獎勵替他打下江山的回族兄弟,在此重修清真大寺。清康熙年間,有朝廷官員用“覺省化育之恩,虔朝真主之人”評論該地區(qū)回民,從此以后便取“化覺”二字作為巷名,并沿用至今。
清真大寺建筑是將伊斯蘭文化和中華文化結合的典范。寺呈東西向,長方形,墻垣磚砌,四進院落,有木質(zhì)牌樓、石質(zhì)牌樓、敕修殿、月碑、省心樓、鳳凰亭、望月臺等建筑。自建寺以來,經(jīng)歷代的多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xiàn)在建筑宏偉、氣勢壯觀、布局疏密得宜、殿堂樓宇巍峨、古樹名木繁蔭的一處寺院園林。
清真大寺影壁對面為化覺巷232號,這是一座精致靜雅的古民居,它藏在琳瑯滿目的攤位后,在游人如織的小巷深處。這就是安家百年老宅。當年,安家老宅從來自15個國家的46個項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保護遺產(chǎn)獎。安家老宅建于乾隆年間,安家的人在這個院落里已經(jīng)生活了200多個春秋,當化覺巷里絕大多數(shù)房子在時光的更迭中紛紛被拆除或重修,安家的四合院越發(fā)顯得珍貴和厚重。老宅坐東向西,臨街是兩間房,北邊一間為門面房,南邊是傳統(tǒng)老宅的黑紅漆大門。它的門面房與著名的清真大寺東界墻影壁相對。
歷史的風云飄來蕩去,成為過眼云煙。如今的北院門已變成回坊文化風情街,是西安市乃至全國聞名遐邇的回民餐飲商業(yè)步行街。人們都說:“到西安,不到北院門回民街,等于未到過西安?!痹谶@里,人們可以體驗伊斯蘭風情,品味明清古建筑,品嘗西安特色小吃。在北院門,每一家店鋪的門口都有自己的招牌,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絕活,招牌就是它們的特色和代表。在熙熙攘攘的氤氳中,北院門也顯得熱氣騰騰。雖然少了一份精致,卻多了一份西北獨有的的厚重與粗獷。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