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宇
還記得早些年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書,引爆國人自我審視財富觀的熱潮。也是那時候起,孩子的財商培養(yǎng),逐漸走入國人視界。
最近網(wǎng)上流行著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庇袀€中國小孩問他的富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這個故事也許是虛構(gòu)的,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shù)家庭在面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時,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財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寫成FQ),是指理財能力,特別是投資收益能力。沒有理財?shù)谋绢I(lǐng),有多少錢也會慢慢花光的,所謂“富不過三代”就是指有財商的老子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最后也會敗在無財商的子孫手中。財商是一個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被人們忽略的能力。
教孩子認(rèn)識錢
讓孩子正確認(rèn)識錢、懂得它的價值和功用,是兒童財商教育的第一步。
吳越的女兒淺淺今年6歲,從淺淺3歲起,吳越就有意識地對淺淺進行財商的培養(yǎng),包括鼓勵孩子儲蓄、給小區(qū)住戶送牛奶掙錢等,吳越認(rèn)為女兒從中學(xué)到了很多。
首先孩子認(rèn)識了人民幣,并很自然地進行各種幣值的換算?!耙婚_始我讓淺淺存的都是1角的硬幣,每過一段時間我們就一起數(shù)一數(shù)存錢罐里的錢,幫她把5枚1角的硬幣換成1張5角的紙幣,把10枚1角的硬幣換成1元的紙幣,把2張5角換成1張1元紙幣……慢慢地淺淺就學(xué)會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換算了。”吳越說,小學(xué)一年級要學(xué)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不少孩子學(xué)得很累,是因為父母此前沒有讓他們接觸過人民幣,而淺淺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小孩子難以理解抽象概念,但是對具體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你可以這樣循循善誘地向他們描繪出“錢”的概念與用途。比如5角的硬幣雖然金燦燦,但個頭比銀色的1元硬幣小,而且也不如它值錢;湊齊20個1元硬幣,就可以換來你喜歡的那個小布熊;其實除了買玩具,你也可以把硬幣存到小動物存錢罐中,做更有意思的事等等。
讓孩子掌控錢
“淺淺認(rèn)識錢后,我給她的都是1角的硬幣,當(dāng)她想買街上的小零食時,我告訴她街邊小攤不衛(wèi)生,我不會給她買,她只能用自己的錢去買。一杯飲料要5元,我告訴她,這就是50個1角的硬幣。她驚訝地說:‘這么貴!我要送多少瓶牛奶才能賺到?’我說:‘25瓶。’她立即就說不買了。”吳越說,很多孩子不知道掙錢難,看到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買,當(dāng)欲望不被滿足時,還會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心理。吳越則一直告訴淺淺,只有自己掙的錢自己才有權(quán)利決定怎么花,父母掙的錢也是如此,如果淺淺想要什么東西而父母認(rèn)為不該買,淺淺就必須用自己的錢買。在潛移默化中,淺淺接受了這個觀念,在自己錢不夠的時候,學(xué)會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當(dāng)小孩子知道了“錢”是好東西,父母就應(yīng)該“剝奪”他們掌控錢的機會——不然小家伙見啥買啥,還不亂了套?但孩子們往往正是因為體會不到“花錢”這個過程的滋味,反而更不懂珍惜,尤其缺乏對消費的規(guī)劃意識。為了讓孩子知道花錢會心疼,父母們不如大膽地讓他們掌掌錢。
方法很簡單。以周為單位,將家用零花錢分成“爸爸的”、“媽媽的”、“孩子的”三份,各歸各管。這時帶孩子上街,出門前可一定記得吆喝一句:“各人帶好各人的錢哦。”再用眼瞟瞟孩子,那小模樣必定可吝嗇了:小心翼翼將一堆硬幣、紙鈔翻過來、掉過去地數(shù),非得權(quán)衡再三是多帶些還是少帶些;上街看到好玩好吃的東西也不再像以前花“公家”錢那般獅子大開口了。過程雖然有點痛苦,但花錢須有預(yù)算及規(guī)劃的好習(xí)慣就這樣慢慢養(yǎng)成。必須提醒的是,此時家長絕對不能“心太軟”,寶貝手頭再緊也要堅持到底做“鐵公雞”!
幫孩子“賺到”錢
在美國,幾歲大的孩子就懂得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小熊擺在家門口,放一塊“出售”的牌子,等待別人來買,以賺得一點零花錢。幫助孩子“開源”,不僅是要他們切身體會到“賺錢”的滋味,更要讓孩子從獲取收入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到財富流轉(zhuǎn)的規(guī)則。
在家門口賣玩具也許還不適合中國的孩子,不過以下這些方法都非常簡單,可以幫孩子賺到人生第一份“工錢”。
選擇家務(wù)。給各項家務(wù)活定價,讓孩子自由選擇他們喜歡做的。這個方法對迫切想賺錢的孩子最有效。
積分制。制作一個格外醒目的表格掛在家中,每當(dāng)孩子做完一件值得表揚的事就加一分,到周末可以將積分兌換成“獎金”鼓勵他。這個方法對年幼的孩子效果最好,布置給他們的工作可相對簡單,如疊被子或布置餐桌等。
反向選擇。把孩子的零花錢(如每周10元)換成硬幣裝入玻璃瓶內(nèi)。每次孩子做了錯事便從瓶中取出一個硬幣?!翱坌街啤蓖詈⒆訉ψ约悍高^的錯誤更加記憶猶新。
獎學(xué)金。以獎學(xué)金形式作為對孩子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嘉獎,但有必要向孩子說明,目前是父母給予這份“獎金”,而未來他們所需要爭取的是來自學(xué)校、社會所提供的物質(zhì)激勵。
帶孩子去“投資”
如果你已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花錢、有效地賺錢,接下來便可以試著告訴他們一些普及性的金融知識,甚至可帶孩子做些簡單的投資?,F(xiàn)在很多銀行都推出了“兒童賬戶”,父母可協(xié)助孩子辦理一些基礎(chǔ)的金融業(yè)務(wù),同時告訴他們?yōu)楹我獙㈠X存銀行、不同年限存款利率為何不同、怎樣給外地的爺爺奶奶匯款等。
孩子看到自己是賬戶的主人,又親手完成了一系列“金錢進出”業(yè)務(wù),會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信貸知識也可適時傳輸給孩子,當(dāng)他有大宗支出時,不妨“貸款”給他買想要的物品,但是要求他按月從零花錢中抽出一部分償還“分期貸款”。
財富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幫助孩子漸漸熟悉“投資”的概念??梢韵群秃⒆油嬉恍┲T如“大富翁”的游戲,在玩樂中將簡單投資知識介紹給他。對股票熟悉的家長還可購買一兩只孩子知曉的公司股票,比如他每天所喝牛奶的出產(chǎn)公司,進而陪孩子一起關(guān)注該公司的相關(guān)信息,讓他們知道哪些消息會促使其股票漲價或跌價,潛移默化中,孩子們便掌握了簡易的股票投資原則。
看看“歪果仁”怎么培養(yǎng)孩子財商
目前,國外對兒童的理財商數(shù)(MQ)愈來愈重視,家長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認(rèn)識理財觀念,并奠下財富基礎(chǔ)。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于保守,這種作風(fēng)體現(xiàn)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xiàn)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于在各種規(guī)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進行理財教育,并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xué)習(xí)管理自己的錢,認(rèn)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美國:賣玩具換收入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tǒng)、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xí)慣上也不墨守成規(guī)。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xí)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guān)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xiàn)的幸福人生計劃”。對于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rèn)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rèn)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yīng)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zé)任感。
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yán)謹(jǐn)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fēng)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那么你最后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jīng)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薄澳隳芊駫甑藉X,最關(guān)鍵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边@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xué)到更多的人生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