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有關部門需要做的,應該是保障施工單位能夠按照標準作業(yè),而不是動輒急慌慌地去選定市場主體。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隨著人們裝修風格日益多樣化,改造商品房里原有的燃氣管道,已經變成必不可少的工序。但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為什么燃氣管道改造工作,只能由供氣單位負責,而且還要收取高昂的費用?本該發(fā)揮積極性的私企,卻只能連蒙帶騙地跟在后面撿拾“剩菜”吃。
燃氣使用關乎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關管理部門對此管得嚴一點,多一些必要的限制乃至禁止性規(guī)定,并無不妥。這本身也是為了維護相關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燃氣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但是,如果有單位部門假公共利益之名,行的卻是保護一己壟斷利益之私,則未免背離了服務公眾的宗旨,甚至就是在阻礙改革,與民爭利。從宏觀經濟的層面看,也不符合政府簡政放權的意旨。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城鎮(zhèn)燃氣管理條例》盡管也規(guī)定,不得擅自改裝戶內燃氣管道設施,但是,條例并沒有明確究竟怎樣才能算是“擅自”,也許,在當時,從事燃氣業(yè)務的大都是國有燃氣公司,其他私營的市場主體發(fā)育并不充分。而隨著這些年的發(fā)展,市場上出現了很多非公企業(yè),如何界定“擅自”,確實頗費思量。
而在各個城市的具體操作中,其對于“擅自”的解讀就變得單一和篤定了。比如,有城市規(guī)定凡涉及燃氣管道或設施改造的,只能由供氣單位組織施工云云。這樣的地方規(guī)定實際上確認了供氣單位的壟斷利益。相應的,因為有了政府規(guī)定撐腰,這一塊業(yè)務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報價往往高過私營企業(yè)數倍。以北京為例,由北京燃氣公司上門改造燃氣,一般收取1500元至2000元不等,而私營公司只要收500元左右。
不僅如此,因為其中存在巨大利差,往往也成為有關各方利益輸送的管道。有民眾發(fā)現,明明找的是供氣單位,結果發(fā)票上開具的卻是私人公司。進一步,有人還發(fā)現,商品房中裝好的燃氣設施位置明顯不合理,并據此懷疑,是不是存在供氣單位刻意為之,以便為以后的改造業(yè)務留下伏筆?
凡此種種,根源都在于燃氣改造只能由某某公司負責的硬性行政規(guī)定。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或許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但客觀上卻造就了一個以燃氣公司為主的壟斷利益體。還有,巨大的利差之下,民眾自行選擇私企“擅自”改造燃氣的現象,注定會越來越多,而監(jiān)管也不可能覆蓋到千家萬戶。其中的安全隱患,不言而喻。
因此,在簡政放權、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關部門有必要制定更為切實可行的規(guī)定。特別是,要加快政企分開的步伐,政府部門應該強化監(jiān)管,而不是介入干預具體的經濟事務。
其實,國務院之前已經頒布過《城鎮(zhèn)燃氣管理條例》,里邊標準是現成的,有關部門需要做的,應該是保障施工單位能夠按照標準作業(yè),而不是動輒急慌慌地去選定市場主體。無論哪家來干,按照標準操作就可以了。以往那種以設租、尋租為“私意”的行政慣性,該停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