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徐文榮本不是橫店人。3歲的時候,為了躲避日寇,他跟著家人從東陽的另一個小村莊遷徙到橫店,只因為聽說那里的人都能吃上大米飯。這位橫店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當時大概不會想到,半個多世紀后的橫店,不僅僅吃的比大米飯好上十倍百倍,還成了全國有名的“抗日基地”。
橫空出世,店乃一城
雖然位處“江、浙、滬、閩、贛四小時交通旅游經(jīng)濟圈”,從上海到橫店仍然算不上特別方便。因為沒有火車直通,只能先坐大巴到東陽市。一路上幾乎都是山路連綿,隧道一個接一個,像進入“東方好萊塢”之前的暗燈提示。4個半小時后,還要在東陽坐上半個小時的車,才終于進了橫店鎮(zhèn)。
可想而知,20多年前橫店剛打算轉(zhuǎn)型旅游經(jīng)濟的時候,有多艱難。當年徐文榮受無錫唐城啟發(fā),找央視臺臺長談,想把影視基地建到橫店來,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小地方?jīng)]有人會來拍戲。
但是從一爿繅絲廠起家的徐文榮想得很明白,要在農(nóng)民堆里搞出高附加值的產(chǎn)業(yè),必須得有文化氛圍。橫店沒有名山大川,他就建起五個民俗村,“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
1996年,鳳來了。謝晉的歷史巨片《鴉片戰(zhàn)爭》在橫店選中一個小山坡,徐文榮組織了120支工程隊,在三個月內(nèi)造了120棟房子,成就了橫店的第一個影視基地:“廣州街”景區(qū)。
次年,為配合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劇組,橫店又打造了巨大的“秦王宮”景區(qū)。隨后一發(fā)不可收,以故宮為模板一比一復制的“明清宮苑”景區(qū)、“清明上河圖”景區(qū)、“明清民居”景區(qū)逐一拔地而起。上百億的投資,最終讓橫店鎮(zhèn)成為了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影視城——“橫空出世,店乃一城”。
遠看,橫店只是幾百個村落,伏隱在山谷里。走近了,才看到十分鐘穿越一個時代的各種文化主題公園。一個個景區(qū)讓人聯(lián)想到賈樟柯的電影《世界》。買一張880的聯(lián)票,你可以任意選擇3個最大的景區(qū)游覽,還附送一晚賓館住宿。看膩了人造的古代,還有水上樂園“夢幻谷”可供親子狂歡。短短一個周末,就能在橫店玩遍古今。為了讓游客感覺“值回票價”,每個景區(qū)還安排了各種演出:夢幻谷的“火山爆發(fā)”、秦王宮的“登基大典”、清明上河圖的“汴梁一夢”、廣州街的“大話黃飛鴻”……雜技演員飛天走地策馬揚鞭,像橫店梅雨季剛剛過去后的桑拿天一樣,火辣刺激。
2010年,這里已從國家4A級旅游區(qū),升級到5A級。每年的游客上千萬。
為什么是橫店
和游客量成正比的,還有這里的劇組數(shù)量——每天都有三四十個劇組同時在橫店開工,1500多部影視劇在這里取景,“你數(shù)得出名字的中國導演,都在這里拍過戲”。全國數(shù)千個大大小小的影視基地,沒有一個能有這樣的吸引力。
橫店之大,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初建成時,為了筑巢引鳳,橫店讓所有影視公司免費用景。在真的故宮拍戲,每個小時要花10萬場租費,但在橫店一比一大小還原故宮的“明清宮苑”,拍戲不要錢。直到現(xiàn)在,橫店景區(qū)仍然保持著低價的傳統(tǒng)——小景一天三五百,最大的秦王宮也不過上萬。如果劇組使用的景只有一兩個,免費也不是不可能。
省錢之外,橫店還幫著省事。策劃統(tǒng)籌、設備租賃、燈光攝影、置景美術道具、服裝化妝、群演武替、運送車隊、住宿餐飲娛樂、后期宣發(fā)……一個劇組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橫店找到。
在橫店商貿(mào)城的道具庫,大到飛機坦克、火車車皮,小到一雙筷子一只碗,100多萬件道具隨時等待劇組的垂青。假使這100萬件都不能符合劇組的需求,橫店還有各種道具師,木工、鐵匠、石膏模型……當場就能給你做。一比一的仿真槍,除了沒有彈簧和撞針,其他都能做得一模一樣。
拐個彎,車子開上三公里,繞到橫店的另一角,四層樓的“老北平影視服裝制作租賃”就在眼前。店主饒先生最早也是個橫漂的群演,白手起家做起了服裝生意,主營年代戲、抗戰(zhàn)劇。不止租賃,還做“大包”,有自己的設計師、剪裁師和縫紉工——從設計、出樣,到給演員量尺寸、試裝,再到現(xiàn)場跟組,做足全套。
如果要租賃,四層樓的倉庫里足足有幾萬套服裝,尤其抗戰(zhàn)劇,共軍、國軍、匪軍分類排開,帽子衣褲皮帶綁腿鞋,成套路,成體系。租一套衣服一個月的價格大約在15-20元,租得越多越便宜,關系好的熟人過來,連清洗費都免了。
橫店的整個影視產(chǎn)業(yè)鏈上,還包括進駐其中的500多家大小影視公司、100多個藝人工作室——去年年底,這里迎來了阿里影業(yè)的入駐。廣電總局還把審片權(quán)限下放給了浙江省廣電局,以便在橫店“就地審片”。與此同時,這里還有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時刻培養(yǎng)著接班人。以便延續(xù)“本子進來,片子帶走”的傳統(tǒng)。
入夜,10點多的萬盛街上仍然萬家燈火。短短不到一公里的萬盛南街,不只云集著大小食肆,橫店集團總部和橫店影視城公司也坐落其中。街頭煙霧繚繞的地方是燒烤攤,相隔幾百米之遙,卻是一個寧靜的度假村——山路盤旋而上,一路靜寂無人,頭頂有幾只蝙蝠飛過,隔幾分鐘能看到一輛豪車駛過——來橫店拍戲的明星,一般就住在度假村的星級酒店里。度假村里除了酒店,還有Spa中心和一家名叫“華麗人生”的夜總會。晚上8點過后,夜總會里的小姐紅妝素裹,一字排開等待在門口。
而白天,剛過了梅雨季的橫店天天晴朗,可以看到遠處的山頭又搭起了腳手架,另一些景區(qū)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
北漂之后有橫漂
繼“北漂”之后,曾有過“南漂”——代指全國各地去橫店等南方城市闖蕩的人。但隨著橫店的一家獨大,這個詞很快變成了“橫漂”——橫沖直撞在東方好萊塢的人。
最早有“橫漂”這個概念,大約在2001年。彼時,橫店剛剛造起幾座大的景區(qū),有一些劇組過來拍戲。當年懵懵懂懂漂到橫店的人,如果現(xiàn)在還留在橫店的話,已經(jīng)是十三四年的老橫漂了。
一位老橫漂“張哥”告訴《新民周刊》,剛來的時候,橫店就是一個小山村的樣子,建設不到位,演員也少。房東聽說他漂來做演員,還不肯租房給他,嫌他們動靜大,怕他們?nèi)锹闊?/p>
就是這十幾年,他眼看著景區(qū)一個個擴建,樓盤一個個造起來,群演的工資也從一天8小時20元,漲到了48元。
2003年,原橫店集團浙江影視旅業(yè)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也是在這一年,演員公會成立了。對所有的橫漂群演來說,橫店之所以比起其他影視基地是一個更好的去處,正因為它有這個坐落在大智路上的“演員公會”。
據(jù)說北漂的群演,即使你是在八一廠門口,或者北京電影學院里面找到所謂的“經(jīng)紀公司”,最終也很可能讓人榨干隨身財物,被帶往懷柔的小村莊,睡在大通鋪,平均半個月打一次群架,演戲一年下來拿不到一毛錢。小村落里形似黑社會的幫派統(tǒng)治是半公開的秘密,八一廠門口的群頭組織也早讓公安取締了。
而在橫店,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群演進到鎮(zhèn)里,先去公會開工作聯(lián)系單,拿著聯(lián)系單去派出所開暫住證,再去公會辦演員證,花10塊錢就能名正言順地當上演員。
不過,有證在手并不等于上崗,有沒有戲演,還要看群頭帶不帶你玩。2013年公會改革之前,橫店有大大小小的群頭——大群頭多是橫店各村的村干部,按照村落所在景區(qū)的不同劃區(qū)分塊,名義上5年一次投標競地,實則各有歸屬,是典型的村落經(jīng)濟。大群頭最多能帶五六百號群演,再層層分包給小群頭,從劇組給的報酬里抽成。群演報多送少“吃空名額”是公開的灰色收入,還經(jīng)常安排同村的老人去充當群演,“閑著也是閑著”,賺點零花錢,令劇組哭笑不得。
2013年改革之后,群頭的權(quán)力被削減,公會的權(quán)力變得更大。從前的“群頭”也都變成了現(xiàn)在的“現(xiàn)場管理員”,競聘上崗,上面還有公會的“協(xié)拍經(jīng)理”和總經(jīng)理加以管理。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每個月5號和21號群演在公會門口排隊拿“當票”領工資的場面不見了,薪水會每個月分兩次自動打到群演的銀行賬戶里去。而這次的改革也使得群眾演員的收入有所增長?,F(xiàn)在的行情是:最底層的群演,一天八小時48元;接著是群特,就是群眾特約,80元一天;然后就是特約,150-300元之間的都叫小特,400-800元的是中特,800元以上的就是大特。
但即使是看起來收入較高的“特約”,也不是天天有戲拍,畢竟就三四十個劇組,一拍就是幾個月,這個劇組用了你演某個小角色,為怕穿幫,就不會再安排你演別的角色。平均下來,一個“特約”每個月能接到的戲不超過10天,收入只是比天天開工的“群特”略好而已。
為了生存,有些特約也會放下身段,在沒有合適戲的時候去當群演。而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演“角色”,當個“跟組演員”——這意味著有賓館睡,有免費伙食,有穩(wěn)定收入。
到處都有路人甲
現(xiàn)在,橫店有三分之一是外來人口,以河南人和東北人居多。橫店本地居民之中,也有超過半數(shù)的人正在從事與影視相關的服務行業(yè)。
“橫漂”顯然不只是群演,但許多“橫漂”到了橫店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卻很可能正是群演。目前,常駐橫店的群演、也就是“路人甲”們,有2000人之多。
路人甲的來歷許許多多,有些是放假的學生來過一把明星癮——這些人大都在拍了一兩次戲后不辭而別,有些還穿走了劇組的戲服,猛發(fā)朋友圈。搞得演員公會決定:每年七八月份停辦演員證。
富二代當然也有來做演員夢的,還有辭去高收入工作來重啟人生的。但走在橫店大小街道上,規(guī)模最大的路人甲們,其實和各地的小鎮(zhèn)青年沒有太大區(qū)別。因為明眼人都知道,所有重要的影視角色都在北京選,次要的才來橫店就地拉人,而橫店的戲來來回回也都是宮廷、抗戰(zhàn)……要做明星夢,橫店只是個跳板,機會比北京更渺茫。電影《我是路人甲》里,橫店鎮(zhèn)上那個重新走動起來的鐘擺,在實際生活中,指針還是始終停留在8點19分。
但如果只求簡單生存,那么生活在橫店并不艱難——到處都是廉租房,150塊就能住一個月,500塊的還能有淋浴、空調(diào)和網(wǎng)絡。每個月當上幾回“人肉背景板”,就夠吃用開銷。大太陽下穿著盔甲拍戲固然辛苦,但也“再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比這個更舒服——一天就拍幾個鏡頭,沒事樹蔭下一躺,是個人都能干”。
雖然每個人都會說自己想做下一個王寶強,但內(nèi)心的潛臺詞卻可能是“紅不了也沒關系”。如果缺少學歷,又沒有多少上進心,不愿意吃苦,即使換一個城市漂,去那些世界500強的血汗工廠過朝九晚五有組織有紀律的生活,也未必就比在橫店呆著強?!吧夏膬捍蚬ぃ捕际窃谕粋€太陽下曬?!?/p>
而橫店,相比更多的窮山惡水,至少是有大米飯吃。比起血汗工廠,這里也顯得更有人情味——路人甲和路人乙同病相憐,能幫就幫。還有人拜師學藝,師兄弟和睦互助。假使遇到潛規(guī)則又不愿意接受,隨時可以轉(zhuǎn)頭離開——就因為這里是橫店,每天都有人來,也每天都有人走。
在萬盛街上,記者遇到一個東北來的姑娘“花花”,剛到?jīng)]幾天,一切都還很新鮮。頂著太陽拍了幾天戲,臉曬得黝黑,“敷多少面膜都補不回來”,但是一到片場,需要她們揮手喊叫的時候,她總是特別賣力?!芭赃叺睦嫌妥觽冃ξ?,一看就是新來的。”
而在這里漂了十幾年的人,則索性定下心來,一邊把“路人甲”當作一份尋常工作,一邊讓一種名叫“機會”的東西在心里忽隱忽現(xiàn)閃著微光。夢想和現(xiàn)實很奇怪地在他們身上交融,此消彼長。
說真的,放大來看,又豈止是橫店才有“人肉背景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