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
【摘要】微信的火熱發(fā)展,使其已成為近年來學者研究的熱門領域。對微信崛起原因的分析,學界固然有很多,然而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看,學者多考察微信對用戶社交需求的滿足,而忽略微信對用戶心理安全需求的滿足。本文將對此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微信 心理安全 使用與滿足
2015年5月13日,騰訊公司發(fā)布截止2015年3月31日未經(jīng)審核的第一季度綜合業(yè)績,其經(jīng)營資料顯示微信和WeChat活躍賬戶數(shù)達到5.49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9%。
微信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普遍認為,微信之所以能火速發(fā)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對人們社會交往需求的滿足,即相比較于其他社交媒體,微信更能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微信可以發(fā)送文字、圖片、語音、表情和視頻等,還可以實時對講、視頻通話,豐富了人們的社交手段;第二,微信可以實現(xiàn)人們近距離——熟人交際圈、中距離——千米交際圈、遠距離——陌生人交際圈的社交,擴展了人們的社交面;第三,微信還具有低成本、即時性、私密性、精準性、交互性、便捷化、人性化等優(yōu)勢。正因為如此,微信受到了人們的熱捧,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據(jù)調查,平均每天打開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戶達55.2%,微信重度用戶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即他們每天平均打開微信30次;另外微信已成為重要的社交工具,62.7%的微信用戶的好友超過50人,四成多的微信用戶的好友數(shù)超過100人;微信還增強了人們的聯(lián)系,57.3%的用戶通過微信認識了新的朋友或聯(lián)系上多年未聯(lián)系的老朋友。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證明微信是因其社交功能而受到歡迎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而多數(shù)學者主要考察了微信對人們社交需求的滿足。然而在微信之前已經(jīng)有微博、QQ等社交媒體可以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可為何微信一經(jīng)推出就立刻獲得人們的熱捧?
筆者以為,微信之所以能獲得人們的熱捧,不僅因為它相比其他社交媒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更在于它在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安全需求。
一、“容器人”的心理變化:從QQ到微博到微信
2015年1月27日,騰訊公司發(fā)布首份微信平臺數(shù)據(jù)化研究報告《微信的“影響力”》。數(shù)據(jù)顯示,微信的用戶群體非常年輕,近一半用戶年齡低于26歲,近九成用戶年齡低于36歲。18-35歲的中青年為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他們的比例高達86.2%。這也就是說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是以80后和90后為主的年輕人。
日本學者中野收在《現(xiàn)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第一次用“容器人”這一形象描述現(xiàn)代人的行為特點。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體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人內心世界就類似于一種“罐裝”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的、封閉的;“容器人”為了擺脫孤獨狀態(tài)也希望與他人接觸,但這種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對方內部,因為他們互相之間都不喜歡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離便成了人際關系的最佳選擇。而當前各種社交媒體熱,正印證了80后、90后年輕人的這種心理變化。這就是說,哪種媒介更契合他們的這種心理,他們就會選擇哪種媒介,即年輕人要求社交媒介既要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又要滿足他們的心理安全需求。
最初,年輕人使用QQ來進行人際交往,然而,隨著QQ用戶群的迅速擴大,在他們的QQ好友里,不僅有班級的同學和好友,更有父母和其他親戚,更不用說因各種原因而加的陌生網(wǎng)友。原本他們可以在QQ空間里毫無顧慮地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然而這一切隨著QQ好友數(shù)的擴大而有所顧忌。然而,QQ空間一開始的隱私設置并不完善。對于陌生網(wǎng)友,年輕人大多可以一關了之,可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朋友和親戚,對其關閉QQ空間則意味著不信任,同時更需面對解釋的尷尬。年輕人想和他人交流,但不想完全暴露,這正符合了“容器人”的心態(tài)。在這種尷尬中,他們的心理安全感逐步喪失。
微博的出現(xiàn)帶來了比QQ更多更新的元素,年輕人紛紛在這片新的處女地大膽發(fā)言,關注熱點,討論話題,他們的多種需求得到了滿足,這自然包括了安全需求,因為最初的微博,年輕人是主力軍。然而和QQ不同的是,從受眾心理角度看,微博的衰落,不在于年輕人“好友圈”的擴大,而在于微博的本身的屬性。一方面,相比QQ和其他社交媒介,微博是完全公開的,任何陌生人都可以關注你,并從你的微博內容中獲取你的個人信息,而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人肉搜索和網(wǎng)絡暴力卻大多和微博有關。另一方面,微博的去中心化、裂變式傳播、短期熱點化效應以及政府部門的介入等,使得微博相比QQ等社交媒體,其媒體屬性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這一切,使得用戶的心理安全感下降,在使用時更加慎言慎行。微博同樣無法滿足人們的心理安全需求。
而在此時,微信應運而出,以其更為出色的功能設計,引起了人們的“集體狂歡”。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理論”認為,人們選擇的任何一種后繼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某一種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種先天不足功能的補救和補償。QQ和微博都無法在充分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心理安全需求。而微信作為一種“補償性媒介”,以其獨特的“朋友群”機制和人性化的隱私保護機制,在充分滿足人們社交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安全需要,因而獲得了成功。
二、獨特的“朋友圈”機制和個性化的隱私保護機制
截止2015年6月8日,微信已從最早的1.0版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6.2版(iOS).微信在滿足用戶心理安全需要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兩點。
1、獨特的“朋友圈”機制
不同于微博和QQ等社交媒體,微信朋友圈的信息無法自由流動。這里以方興東、石現(xiàn)升、張笑容和張靜在《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一文中的模式圖為例。
如圖l,用戶A在微信朋友圈中發(fā)布了一條生活狀態(tài),用戶A的好友用戶B接收到了此信息,并做出了贊的評論。另外用戶C、D、E、F分別對用戶A進行了評論。但由于用戶B與其他用戶不構成好友關系,因此不能接收到用戶C、D、E、F對用戶A的評論??梢?,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產(chǎn)品機制限制了信息在不同朋友圈中的自由流動,導致朋友圈實際是一個封閉的討論圈。
對比當前新浪微博和QQ,用戶發(fā)布信息,只能在某一圈內發(fā)布,且圈內所有人評論可見。而這顯然會降低用戶的心理安全感。例如:用戶A向領導請病假休息,而實際上則和朋友聚餐。為了更加真實,A在朋友圈公開發(fā)布一條“今日重感冒”的信息,好友B不明真相,回復道“你不是和好友吃飯去了嗎?”。在微信發(fā)布,因用戶A的領導和A的好友B不是互為好友,故評論不可見。而在其他媒介,公開發(fā)布后,評論可見,這無疑給A增添了麻煩。
2、個性化的隱私保護機制
微信本來基于手機通訊錄的強關系傳播,打通了熟人間的聯(lián)系,然而隨著使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各種親戚長輩,乃至工作上的同事、上司也紛紛加入微信,人們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添加好友。面對這種情況,微信的隱私保護機制發(fā)揮了作用。
如圖2所示,首先,用戶可以決定誰可以看自己的朋友圈和不看某些人的朋友圈。
如圖3所示,當用戶發(fā)布某一心情狀態(tài)時,還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設置,對可見或不可見好友進行選擇和分組。
這兩種組合功能基本可以滿足用戶的隱私需求。舉例來說,用戶A的微信好友里有父母、好友和同事,用戶A既可以選擇不看同事的微信內容,也可以不讓同事看自己的微信內容,但是對于父母,用戶A不方便對父母設置不讓其看朋友圈,假如當天用戶A心情不好,想抱怨工作,他就可以對這一微信內容進行設置,讓其父母、同事不可見,而好友可見
對比新浪微博,如圖4所示。新浪微博僅可以選擇某一群體可見,而不能讓某一圈子不可見,選擇范圍較小,操作相比微信更為繁瑣。
綜上所述,微信通過獨特的“朋友圈”機制和人性化的隱私設置機制,在不影響人們社交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安全需求。
三、微信對用戶心理安全需求滿足的意義
當一個人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其言論的表達自由就會受到極大的壓制。當前此起彼伏的各種社交媒體熱恰恰證明了人們對安全的表達空間的迫切需要。因為只有在其心理安全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更放松、更隨意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人們的言論是多元的,更是有邊界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有些言論只適合對親密好友講,而不適合讓父母親戚知道,有些言論只適合在班級同學間交流,而不方便讓老師長輩獲悉,更有些言論只適合在同事間傳播,而不宜讓上司領導明了。所以當畢福劍視頻事件出現(xiàn)后,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的恐慌,其原因就在于視頻拍攝者將人們在私人飯桌上的調侃取笑傳播到了公開場合。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有著各種牢騷、抱怨、調侃或憤怒。而此時,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人們釋放,讓人們減壓,那么這個社會一定是個病態(tài)和壓抑的社會。
微信獨特的“朋友圈”機制和個性化的隱私保護機制滿足了人們的心理安全需求,給予了人們一個安全的表達空間。人們能更加輕松,更加方便,更加安全地表達的自己的各種言論,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用擔心自己某些言論是否會得罪他人,或產(chǎn)生不良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微信對用戶心理安全需求的滿足,使其起到了一個減壓閥和負面情緒釋放器的作用,從更深遠意義來看,更是保障了言論自由。
結語
毫無疑問,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誰就贏得用戶。微信在充分滿足了用戶社交需求的同時,契合了年輕人“容器人”的心理,并通過獨特的“朋友圈”機制和人性化的隱私保護機制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心理安全需求,起到了“減壓閥”和負面情緒釋放器的作用,更充分保障了用戶的言論自由,因而獲得了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