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忠平
【摘要】新媒體的發(fā)展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在媒體競爭的洪流中,晚報如何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報紙品牌?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縱觀各家強勢媒體,無論報社采取何種策略,筆者認為,都必須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培養(yǎng)素質過硬的記者隊伍,是報紙最基礎的工作之一,因為報紙的核心力量之一是記者,這支隊伍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張報紙的生命。
【關鍵詞】晚報 記者 素質
眾所周知,在市場上,一個產(chǎn)品如果質量差,就沒有銷量。報紙,事實上也是一種產(chǎn)品。只有增強報紙的吸引力,打造優(yōu)質的報紙,才能吸引讀者,報紙才能擁有生存的市場。晚報同樣如此。如何增強晚報的吸引力呢?毋庸置疑,內容為王。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內容都是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大法寶,而內容主要來自記者,記者們深入一線,能把抓人眼球的鮮活內容帶回來,傳遞給受眾。
可以說,記者的素質對一張報紙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部分記者意識不到自身對報紙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認為當前記者在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短板”:
第一,對新聞把握不準
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記者對新聞把握不準有幾種情況:有的記者雖然學了很多有關新聞理論,但面對社會百態(tài)難以發(fā)現(xiàn)新聞,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不值得去報道;有的人滿眼都是稀奇事,下筆的時候卻總是“跑偏”,眉毛胡子一把抓,難以從眾多的新奇事中提出真正的新聞。有時候,發(fā)來的是一篇沒有多大新聞性的稿件,而在交稿后對這一內容說題外話時,卻能眉飛色舞地說出很多亮點。
有記者曾傳來一篇稿件,內容是一名村民精神病突發(fā),民警解救。初稿中,作者重點強調了精神病人在精神失控后如何持械傷人,把人傷得如何嚴重,對民警處置一事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這樣一來,稿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只告訴讀者:有精神病人病發(fā)了,結果很可怕。這樣的稿子,如果見報,也只有負面的意義。后來,筆者和作者溝通了一下,問了當時的情況。最后,稿子內容調整為當事人為何病發(fā);病人病發(fā)后,民警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在受傷的情況下堅持保護村民,解決事情。同一件事,角度不同,結果不同:一個用偶發(fā)性的事情,造成人心慌慌;一個宣傳了正能量,安定了人心。
還有一種對新聞把握不準的情況是,把平常人和平常事都當成新聞。其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是把一些單位的工作總結或正常的工作任務當作新聞來寫。這種所謂的新聞,實際上就是某個單位的工作簡報,筆者經(jīng)常收到類似的稿件。例如,有一篇稿件:《我市開展豆芽菜、面制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報道內容為:為了進一步規(guī)范豆芽菜、面制品生產(chǎn)經(jīng)營秩序,日前,我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迅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豆芽菜、面制品質量監(jiān)督抽檢工作。執(zhí)法人員緊抓早市和夜市兩個時間段,早出晚歸,采取拉網(wǎng)排查摸底與全覆蓋抽檢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共抽檢豆芽菜20批次、鮮面條24批次、其他面制品27批次。這樣的內容,算不算新聞呢?很明顯,這完全就是一個單位的日常工作。然而,這樣的日常工作卻被當成了“新聞”。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讀者,會不會喜歡看這類單位工作“新聞”?不用說,除了報道對象單位的人,其他讀者是不愿意見到這樣的內容的。
第二,不想深入一線
新聞界有一句話:記者必須腦勤、腿勤、手勤。這是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有的記者和“三勤”要求相差較遠,圖省事,對通訊員的稿件實行“拿來主義”。負責一點的,對通訊員的稿件稍微改動改動;有的人則完全“尊重”原創(chuàng),在別人的原創(chuàng)上直接加自己的名字,一傳了之,連稿件中的“‘我公司”“我局”“我縣”“我鄉(xiāng)”這類詞都不改。實際上,處理通訊員的稿件,應是編輯的份內之事。記者不能直接在通訊員的稿件上加自己的名字,除非對通訊員的稿件補充采訪和大幅調整了,才能和通訊員合作署名。
另外,有的記者怕褲腳上沾了泥,不愿走基層,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話記者”。對一些新聞,不深入現(xiàn)場采訪核實,而是直接通過電話了解,或安排通訊員傳相關材料,再加上一些合理想象成文,導致有意義的新聞失去現(xiàn)場感,只有骨架沒有血肉,不能接地氣,無法直達人物的內心。浪費了新聞線索不說,還可能導致事實性差錯出現(xiàn)。而有的人,雖然去了現(xiàn)場,卻不愿多看、多思、多問,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了解一點情況后,留下對方的電話,回來打電話繼續(xù)采訪。不去和采訪對象像朋友一樣面對面地聊天,不去認真實地觀察那些“會說話”的現(xiàn)象,如何挖掘出最真實、最打動人心的內容呢?
第三,知識不足,不能與時俱進
人云亦云,顯然是不對的。工作中,有的記者寫稿時對所寫內容不負責任,對別人傳來的稿件,不加分辨,稍微動動就了事,對于新聞事實是否正確,難以發(fā)現(xiàn)。筆者曾接到這樣一篇稿件,說的是“一名消費者買了白水泥做墻,結果不出幾天就出現(xiàn)墻皮脫落等問題,市場監(jiān)管部門因經(jīng)銷商銷售了不合格產(chǎn)品,責令經(jīng)銷商賠償”。這篇稿子存在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白水泥不是用來做墻的。消費者如果用面粉去做墻,經(jīng)銷商難道也要負責任?市場監(jiān)管部門怎么能以銷售“不合格產(chǎn)品”為名來處罰經(jīng)銷商呢?這樣的稿子如果見報了,不是宣傳市場監(jiān)管部門的工作做得好,而是證明他們業(yè)務不熟、亂作為。同理,這對報紙的形象,也會是一種不小的損害。
另外一種現(xiàn)象是知識不能及時更新。新聞工作者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否則根本就無法開展新聞工作。2015年,我國第一次統(tǒng)一提高城鄉(xiāng)居民養(yǎng)老保險基礎養(yǎng)老金最低標準,從以前的每人每月55元提至70元,提高待遇的時間從2014年7月1日算起。這是一條引人關注的民生新聞,最近卻有一篇稿件說到某人領取多少養(yǎng)老金時,竟然很“戀舊”,仍是用55元的標準來計算的。
此外,文風生硬,馬虎大意、地名人名時間等要素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除了知識、能力不足,和工作態(tài)度不夠端正也有很大的關系。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記者自身的發(fā)展,也影響報紙的發(fā)展。那么,如何改變這種不良狀態(tài),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記者隊伍呢?
第一,要嚴格管理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稿件的質量是報紙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首先要對稿件的質量提出嚴格的要求。像前面提到的《界首開展豆芽菜、面制品質量安全監(jiān)督》類稿件,全部作退回處理。哪里來哪里去,再傳也是做無用功,這樣的稿子老是發(fā)不掉了,終將失去再寫的意義。這對記者實際上是一個促進。就上面這條稿子來說,拿到材料加個名字或改一點,發(fā)一條不痛不癢的所謂新聞,也算當天的任務交了差。但這樣的新聞讓人心生反感。如果把它視為一條線索,深入了解檢查豆芽菜、面制品等是否發(fā)現(xiàn)問題,居民如何識別,挖出新聞,服務居民餐桌,對讀者就有所幫助。
對于其他的稿子,要求也是一樣。認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凡是存在文風生硬、邏輯錯誤、事實不清、敷衍了事等現(xiàn)象的,給予耐心指導后,一律打回重寫。這樣做,有利于促進找到認真采訪和寫稿的感覺,端正工作態(tài)度,敬畏這個職業(yè),并對讀者負責。
第二,要加強學習
這是提升記者素質的必要因素。事物都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學無止境。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逐漸積累起適應發(fā)展的能力。提升記者的素質,首先要做的是加強學習。記者自身要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可學習的對象非常多:向書籍學習,向生活學習,向身邊人學習,向采訪對象學習,向各大媒體學習。單位則要做好傳幫帶工作,還要讓記者到兄弟單位學習,聽名師授課,將記者培育成為“思想型”記者。只有“思想型”記者,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面前,摸清社會發(fā)展的脈搏,以冷靜的頭腦、敏銳的雙眼,及時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給受眾以正確的的輿論引導;只有“思想型”記者,才有策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辦出一張獨具特色的報紙,保證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第三,要獎懲分明
報紙具有權威性。一點小差錯,也會對報紙造成嚴重的硬傷。有的人不明白這一點,馬虎了事,出現(xiàn)“錯別字多、時間地名等要素不對”等低級錯誤不說,還有更低級的錯誤,比如,人物前段姓張,后段就讓人家改姓李了。更有甚者,前面說A地開展了行動,后面說B地的情況好轉了,這樣荒唐的邏輯要是見了報,肯定要貽笑大方。對于把這樣的錯誤不當一回事的“‘差不多先生”,要給予處罰,并公示處理結果,以警示本人和其他人。同時,和讀者互動,開展有獎糾錯,讓讀者也來當“啄木鳥”,促進錯誤更好地得到糾正。與此相對應的是,對認真敬業(yè)、沒有出現(xiàn)錯誤的,給予獎勵。
“回頭看”是開展工作的有效方式,單位對已出版的報紙要持續(xù)開展評報活動,不但獎勵出彩的內容和做法,還對哪條稿子的標題做得好,哪條稿子做得有份量,哪條稿子還可以做何努力等,說出原因,提出看法,共同探討,攜手前進。
總之,及時改正錯誤,堅持發(fā)揚優(yōu)點,以上這些方法,應該是提升記者隊伍整體業(yè)務水平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