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皮媽
女兒小米很小的時候就凸顯了“無肉不歡”的特性,對蔬菜則能不碰就不碰,喂到嘴里也要用小舌頭頂出來。有次趁她不注意,我把肉和蔬菜混在一起塞到她嘴里,誰知她很精準地把肉都吃了,蔬菜則全部被吐了出來——簡直比NMD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還厲害。
可是,到了現(xiàn)在,小米3歲了,居然每餐都愛吃不同品種的蔬菜!
想不想知道,我都努力過哪些方法呢?
即把蔬菜切細碎一些,和肉混在一起,煮熟后喂給寶寶吃。
適用年齡:1歲之前,寶寶通常都不太察覺,可順利喂食;不過1歲后,寶寶開始長牙、會吃塊狀的食物了,就能夠很容易地分辨出蔬菜,這時這個方法就不太奏效了。
將蔬菜和水果一起打成泥,水果和蔬菜的比例大約7:3,也可以按照寶寶的敏感度自行調(diào)試。
這個方法屢試不爽,我到現(xiàn)在還在用。水果的甜味可以蓋過蔬菜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寶寶可喜歡了。
我的配方:
胡蘿卜+蘋果 ?顏色好看,味道芳香;
菠菜+梨 ?清肺潤腸,有益健康;
西蘭花+蘋果 ?果泥中伴有小顆粒,口感極佳(一定要打成泥而不是汁哦,這樣才能保存更多的膳食纖維,幫助寶寶的腸胃蠕動)。
有一次,丈夫老皮煮了四季豆,女兒堅決不肯嘗試。老皮靈機一動,開始運用他的法式思維,給每根四季豆取名字:這根是米老鼠,那根是Peppa Pig,還有哆啦A夢……這些卡通人物,都是小米的最愛。取好名字,老皮就和女兒比賽:看誰能先搶到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搶到手不算,得放到肚子里藏好才行。那次小米特別亢奮,不但吃了一整碗四季豆,還特別利索,一點都不磨蹭。
還有一次,老皮給小米講“三只小豬”的故事,見小米聽得入了迷,他把三朵西蘭花菜放在一個玩具小房子里,告訴小米這是三只小豬,他來扮演“大灰狼”,要吹倒房子;那么小米要怎么保護呢?當然是趕快把它弄到肚子里……
結(jié)果可想而知,“大灰狼”還沒來得及鼓起腮幫子,小米就把西蘭花吃光光了。
溫馨提示:孩子都喜歡新鮮玩意,同一個游戲最多每周玩一次,天天玩就失去吸引力了。
如果帶小米去超市,我都會領她到蔬菜區(qū),讓她自己選一個蔬菜。看到瓜果紅紅綠綠的,她就愛不釋手;只要她忍不住挑回家了,我都要求她吃掉。
這個方法開始還是很靈的,不過后來漸漸就不奏效了,她要么堅決不吃自己挑的蔬菜,要么到了超市直接就不去蔬菜區(qū),一看到蔬菜就生氣,偶爾還躺在地上撒潑呢。
具體對待:目前我已經(jīng)不太使用這個方法了。不過孩子跟孩子不一樣,各位讀者不妨在自家孩子身上試試。
圣誕節(jié)的時候,我們帶小米去澳大利亞看望爺爺奶奶。在他們的花園里,小米第一次拔蘿卜,收青菜,摘葫瓜……自己親手拔的,小米多少都會嘗嘗,如果好吃還會多吃。
后來我們回到香港,小米問她爸爸:“我們現(xiàn)在吃的蔬菜是自己摘的嗎?”爸爸馬上回答:“當然!每天晚上你睡覺之后,爸爸媽媽都要去菜地摘菜,很辛苦的!”小米一下就被感動了,第二天吃飯時給足了爸爸面子,破天荒地品嘗了每道菜。
體驗的結(jié)果:與在超市挑菜不同,孩子們充分體會了勞作的辛苦后,會更珍惜自己的“收獲物”。
這個方法的訣竅在于:不僅讓孩子參與收菜、買菜的過程,更讓他們參與做飯的過程。
我都會讓小米幫忙做哪些類型的簡單工作呢?例如,把蒸好冷卻過的南瓜碾成泥,她覺得特別有意思,好像在做幼兒園的手工作業(yè);再比如,給她一個西紅柿,讓她用兒童專用不傷手的小刀切塊。
蔬菜做好后端上桌子,我就告訴她:“這是你做的南瓜泥,快嘗嘗好不好吃!”或者“這是你切的西紅柿,這幾塊切得最漂亮,獎勵給你吃吧!”
每到這時候,小米都像領獎一樣,喜滋滋地把“自己做的菜”吃完。
小米的現(xiàn)狀:現(xiàn)在她格外享受當大廚的感覺,偶爾在做菜時還會偷吃幾口,蔬菜就這樣漸漸地被她接受了。
正如前文說的,孩子都喜歡新鮮玩意:一個蔬菜,多種配菜,花樣做法,是吸引寶寶的好辦法。舉個例子來說,小米不喜歡吃土豆,做成土豆泥也不吃,但是土豆塊加點芝士,她就吃得停不了口。
貼心安慰:花樣烹飪當然會很費神啦!不過總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什么比讓寶寶吃好更令媽媽開心的呢?
不同的搭配、不同的蒸煮方式,我都會反復嘗試。
有時第一次做某樣菜,孩子可能不喜歡;但媽媽們千萬別放棄,你的重復嘗試很重要。孩子的脾氣變化無常,今天不吃,也許明天再做就吃了,也不一定有什么特別原因。
我的努力:每種食材,我都至少嘗試七八次呢!
當然,我們也不會一條道走到黑。有舍才有得,有些蔬菜嘗試過多次,小米仍然不吃,我們就會放棄這道菜,去琢磨其他蔬菜。只要飲食足夠多樣化,一兩種蔬菜不吃,不會有大的影響。就像小米怎么都不吃茄子這個事實,我已經(jīng)坦然接受了。
也許她只是小時候不吃,長大就喜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