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變化莫測的市場,使得之前高位薦股的一大批券商研報變得十分“不靠譜”。通過對5月份以來數(shù)十家券商的數(shù)千份個股研報進行統(tǒng)計,我們得到了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這組數(shù)據(jù)雖然仍“不完全統(tǒng)計”,但已能說明券商研報的“不靠譜”狀況:
近3個月內,共有2014只(次)個股被券商研究機構給予目標價,而其中有859只(次)個股的目標價與8月25日收盤價的差異率超過了100%;
近3個月以來,盡管行情暴跌,但仍有520只個股的評級被調高。其中,調高佰利聯(lián)、百潤股份兩家公司評級的券商家數(shù)則分別達到6家和5家,集體給出的評級調高與二級市場的暴跌形成強烈反差。
個股的慘不忍睹,與券商研報中的樂觀預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在廣大以研報作為投資指導的投資者群體中引發(fā)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券商研報緣何失準?我們認為,在當前市場下,行情變化過快、難以預料或是原因之一。即6月以來行情變化過快,很多券商并沒有想到市場調整幅度會如此之深,而7月9日以后的震蕩行情又難以把握節(jié)奏,從而造成了研報結論的失準。
但我們也需要指出,研報“失準”與研報“嚴重偏差”是兩個概念,如果研報給出的目標價畸高,而二級市場暴跌之后的股價只有此目標價的兩三成,我們已不能用“失準”來定義,而只能說這樣的研報極度的“不靠譜”。
此外,券商給出的估值“不靠譜”,不但體現(xiàn)在研究報告中,也體現(xiàn)在對自身證券定價的模糊當中。例如,長江證券(000783)即由于3個多月前“不靠譜”的定增價格,導致目前融資計劃面臨流產(chǎn)。而對于自身定價都無法明晰的券商,它給出的對其它上市公司的評級、估值是否“靠譜”?這是投資者應該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