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兒媽
作為一個愛搗騰的媽,平時就喜歡自己做裁縫,DIY一些小飾品。所以我們家里,有的是剪剩的小碎布兒。
這些小碎布兒一開始只是堆落在角落里的無用品,后來慢慢成了樂兒閑來無事、拿來擺弄的小玩意,再后來,就被我們在游戲中變成了一個個意想不到的道具和主角。
起初,樂兒只會單純地把碎布兒一塊塊規(guī)整地擺好,好像列隊一般;又或者將其圍成一個個圓圈。我感覺這樣“技術含量”偏低,有一次突發(fā)奇想,不厭其煩地將碎布剪成一個個的方格子,再當著樂兒的面,拼湊成一個大的正方形。
“綠色小朋友在哪兒呢?紅色小朋友在哪兒呢?藍色小朋友想跟紅色小朋友交換一下位置,可以嗎?”我隨口那么問她,誰知樂兒立馬給出了反應。見她喜歡這個游戲,我們后來就經(jīng)常玩;隨著孩子對顏色的辨識更為精準,我們也適當加快了速度,程度也由易而難,逐漸提升。
被剪裁之后,碎布中總會有一些三角形、菱形或者形狀不規(guī)則的邊角料。這樣的碎布雖然不整齊劃一,可是如果用來拼圖,效果是出奇地好。因為材料奇形怪狀、可塑性更高,對于小玩家想象力的要求自然也更高。有時我和樂兒甚至可以說是完全憑著自己的想象,隨意拼湊。
拼著拼著,花兒出來了,小兔子出來了,這結果,總是令樂兒驚喜連連;有些實在好看的,樂兒還會要求裱裝起來,作為紀念。
此游戲能充分展現(xiàn)色彩對孩子的視覺刺激效果,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使其更快理解顏色、辨識顏色。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起到訓練反應能力的作用。
有些剩布面積比較大,邊邊呈不規(guī)則形狀的,就被我們拿來做成布偶。
1.準備好3根筷子、3條橡皮筋和一些面巾紙;
2.抓出布料的中心點,將1根筷子放在中間,塞入一點面巾紙,并用橡皮筋束緊,這樣就變成圓圓的大頭;
3.找出兩邊對角的位置,分別放1根筷子,用橡皮筋束緊,就成了棒棒偶的手;
4.用圓珠筆在頭上畫出五官,有表情的大頭棒棒偶就完成啦。
如果孩子較小,可以用一只手同時拿著支撐棒棒偶的頭部和它的一只手的2根筷子,另一只手拿剩下的筷子(棒棒偶的另一只手),這樣就可以讓棒棒偶做拍手或者摸頭的動作;像樂兒這樣大一些的孩子,手指較為靈活,可以單手操作棒棒偶——把3根筷子夾在拇指、食指、無名指之間活動。
我們做了幾個不同的棒棒偶,這樣就可以分配角色,做一些互動對話,還可以一起演木偶劇。
此游戲可利用木偶劇的念白,培養(yǎng)孩子勇敢自信的即興表達能力,鍛煉其主動與人交流等多方面綜合能力。
對于較小的孩子,能使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語言,從而豐富語匯。
現(xiàn)在,我家?guī)缀趺總€房間里,都有我們這兩位“草根藝術家”的布貼畫作,俏皮頑童、小金魚、花兒……這種玩法相比前面兩種更加靜態(tài),但也有它獨特的價值。
布貼畫的制作相對比較簡單,步驟大致如下:
1.在硬卡紙上畫出圖形,比如小金魚;
2.精挑細選一些顏色匹配的碎布,剪裁后,在背面貼上雙面膠;
3.根據(jù)圖形一塊塊、一層層地粘貼在卡紙上,碎布要盡量填滿圖形。待完成后,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加一些裝飾。
只有圖形比較復雜、工藝比較繁多的布貼畫,樂兒才讓我與她共同完成,平時她喜歡自己單獨制作,這樣在顏色的選擇上她可以更加隨心所欲,比如小魚兒可以用上好幾種顏色,黃色、橘色、藍色……從淺到深;也可以由各種花紋組成,這樣的好處是比較抽象、層次多、立體強。
此游戲能有效地促進手部活動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交互作用,在一剪一裁一貼中,既鍛煉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藝術美感和創(chuàng)作精神。
你家中一定也有廢棄的衣衫或布塊吧?其實都可以變廢為寶,說不定下一秒就能成為你們親子作品中的點睛之筆。這些看似普通的小東西,只要肯動腦筋、巧妙利用,絕對不會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