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媽
西方的圣誕節(jié)和國內的春節(jié),已經成了孩子們的收禮季:圣誕節(jié)收禮物,春節(jié)收紅包。即便平時,他們也不缺禮物來源,尤其是80后組建的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1個孩子,大人們都竭盡所能地希望孩子快樂,于是禮物越送越多,紅包越封越大。
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加拿大有一位叫做瑪吉·瑪曼(Maggie Mamen)的兒童心理學家,曾經是兒童醫(yī)院的醫(yī)生,后來在大學里教授特殊兒童與兒童發(fā)展課程。她是一位充滿活力的母親,也是以幽默著稱的臨床心理學博士,有20多年工作經驗,活躍于雜志、電臺與電視節(jié)目,倡導父母與教師思考孩子的權利及教育倫理,帶起了一股反思熱潮。在兒童收受禮物這個問題上,她的觀點是——如果一次性給孩子過多的禮物,極可能帶來至少3種負面影響:
習慣收取,缺乏感激 ?孩子對禮物可能會產生無止境的期望,不會對已經得到的心存感激。
攀比心理 ?努力給孩子最好最多的禮物,等于向他們傳遞一個危險信息:愛是用禮物的質量和數(shù)量來衡量的。
刺激過多 ?研究表明,當一次接觸多樣東西的時候,孩子可能會失去關注點。
記得第一次在美國過圣誕節(jié),兒子還不滿5歲,非常相信童話。我和其他媽媽一樣,給他講圣誕老人派送禮物的故事,陪他給圣誕老人寫信表達他的期望,然后再從玩具店、網店買回各種禮物包裝“窩藏”好。
平安夜時,我把所有禮物拿出來準備擺放在圣誕樹下。先生很奇怪,問為什么這么多,明明兒子寫信只要求了一個而已。
我解釋說有些是我送的,有些是他送的,還有些是圣誕老人給兒子的意外“驚喜”——多送了他幾個。
“你這樣會把孩子寵壞的?!毕壬攬霰硎痉磳?,并給出他的建議:留下一半,作平時獎勵之用。
開始我認為,先生有點小題大做。但仔細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家長總是熱衷于為孩子編織“圣誕老人很慷慨”的童話,我們希望看到孩子燦爛無邪的笑臉。但是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做法,其實很有問題。
比如,我曾經遇到過這樣兩個例子。一次是圣誕節(jié)去朋友家,當我把包裝好的禮物拿出來時,朋友的孩子很失望:“?。恐挥幸粋€???”
另一次是幾家人一起聚會,主人家的孩子面對著一屋子的禮物,拆一個,玩兩下放一邊,重新打開一個,玩一小會兒,又放下了,最后竟然抱怨“很無聊”,因為“沒有好玩的禮物”。
這些孩子,一定是已經習慣了圣誕老人以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身邊所有人的慷慨。
其實,孩子內心那種快樂的生成機制,很多家長不了解。作為父母,我們不愿意孩子受苦,尤其是在物質方面,總是盡自己的能力給他們最好的;但往往沒想到,這種物質的給予,最終卻成為孩子得到快樂的“絆腳石”。
道理很簡單:快樂往往是相對的,苦與樂是一對平衡體。沒有苦的存在,一部分樂也會如白開水一般無色無味;沒有經歷過苦,就無法體會有品質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