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有的擔架形狀單一且不能變動。由于需要擔架的場所往往路況極差,會給擔架的使用帶來極大不便,甚至會給擔架上的傷員帶來更多傷害。因此,我們想到應該發(fā)明一種適用于崎嶇道路使用的平衡擔架,更好地保護傷員。
通過上網(wǎng)查閱有關資料,去醫(yī)院實地考察,咨詢專家等途徑進行調查后,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救生擔架雖然能折疊,但不具備平衡功能(圖一)。為了更好地進行設計制作,我們找到以下幾款較為典型的擔架設計作為參考。
該擔架(圖二)用于野外無道路情況下的傷員救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陀螺儀來檢測擔架的重力垂直度信號,然后傳給單片機,通過單片機產(chǎn)生脈沖信號,驅動伺服電機,最后由伺服電機調整角度來控制擔架前、后、左、右四個方向的水平。
傳統(tǒng)的擔架至少需要兩名醫(yī)護人員來抬,而且應付樓梯或斜坡會有些費勁。這款擔架(圖三)采用了類似毛毛蟲的屈體式設計,醫(yī)護人員只需提住擔架的一頭,擔架就會自動縮起,在傷員與擔架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阻擋。如果同時配合底部的輪子,甚至可以由一人完成護送傷員的任務,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
為了提供一種適用于崎嶇道路使用的擔架,能保證傷員躺在擔架上始終處于水平狀態(tài),我們采用了平行四邊形的原理和等腰三角形中位線即為高的數(shù)學知識來進行設計制作,使擔架能夠根據(jù)人的重心變化和地勢變化自動調節(jié)平衡。
設計圖中A、B、E、F、G、H點都是鉸連接(即連接處不能相對移動,但能相對轉動)。抬病人時,工作人員站立在地面上,重心始終向下,也就是說GH和EF垂直于水平面。加工材料時,使EA=FB,EF=AB=GH,AG=BH,所以EABF,AGHB都是平行四邊形,因此AB也垂直于水平面;使BD=BC,將A點設置在DC的中點,因此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根據(jù)等腰三角形中線即高的原理,則AB垂直于DC。這樣AB既垂直于DC又垂直于水平面,DC(床面)也就平行于水平面,即床面保持水平。
工具
鋼絲鉗或尖嘴鉗、鋼直尺、鐵皮剪刀、臺鉆或手搖鉆、劃針、木銼、砂紙、小型木鋸、曲線鋸、鉚釘機等。
材料
厚度為5mm的塑料板或夾板1塊,140mm×130mm鐵皮1塊,直徑為2mm的空心鉚釘12顆,長為100mm、直徑為2mm的鐵絲2根。
制作流程
按尺寸要求在鐵皮上劃線,用鐵皮剪刀剪出床面(暫時不用彎折)。
用小型木鋸按尺寸要求鋸出平衡擔架的4個邊框架,然后用砂紙倒角、打磨。
用曲線鋸按尺寸要求鋸出4個手柄,并用木銼倒角、打磨。
組合平行四邊形框架,用鉚釘機鉚接手柄及邊框。
用鉚釘機鉚接鐵皮與邊框,然后按圖中虛線部分將鐵皮折彎90度。
安裝鐵絲連接桿,并進行組裝和調試。
經(jīng)過測試,這款由擔架板、橫杠、豎條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平衡擔架,使用時能隨地勢的高低變化進行自動調節(jié),使擔架上的傷員始終保持水平狀態(tài),非常適用于崎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