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舊的。因為不管多么生氣勃勃的日子,你過著的時候,它就在不經(jīng)意間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開始和結(jié)束都是在寒冷時刻,讓人覺得新年是打著響亮的噴嚏登場的,又是帶著受了風(fēng)寒的咳嗽聲離去的,但在這噴嚏和咳嗽聲之間,還是夾雜著春風(fēng)溫柔的吟唱,夾雜著夏雨滋潤萬物的淅瀝之音和秋日田野上農(nóng)人們收獲的笑聲。沾染了這樣氣韻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陰霾也有陽光,有辛酸也有快樂。
我每年的日子,大抵是在寫作和旅行中度過的。故鄉(xiāng)是我每年必須要住一段時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靜、單純而顯得格外的有韻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打開窗,看青山,呼吸著從山野間吹拂來的清新空氣。吃過早飯,我一邊喝茶一邊寫作,或者看書。累了的時候,隨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個盹,養(yǎng)養(yǎng)神。大約是心里松弛的緣故吧,我在故鄉(xiāng)很少失眠。
如果不是因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鄉(xiāng)住到飛雪來臨時的。
我去香港兩次,但唯有這次時間最長,整整一個月。香港的十月仍然熾熱,陽光把我的皮膚曬得黝黑。運動是會惹人上癮的,逢到?jīng)]有活動的日子,我便穿著一身運動裝出門了。去海邊,去鉆石山的禪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歸來,乘地鐵在樂富站下車后,覺得渾身酸軟,困倦難擋,于是就到地鐵站對面的聯(lián)合道公園睡覺去了。別看街上車水馬龍的,公園游人極少。我躺在回廊的長椅上,枕著旅行包,聽著鳥鳴,聞著花香,睡著了。等我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jīng)向西了,我聽見有人在喊“遲——遲——”,原來是愛爾蘭女詩人希斯金,她正坐在與我相鄰的椅子上看書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在國外,蜷在公園長椅上睡覺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都會跟媽媽通個電話。她一跟我說故鄉(xiāng)下雪的時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鵑開得多么鮮艷,樹多么的綠等等。但時間久了,尤其進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對香港的綠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綠看上去是那么蒼涼、陳舊!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參加一個座談,當被問起對香港的印象時,我說我可憐這里的“綠”,我喜歡故鄉(xiāng)四季分明的氣候,想念寒冷。他們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們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種溫暖?。?/p>
十一月上旬,我從香港赴京參加作代會,會后返回哈爾濱。當終于迎來了對我而言的第一場雪時,我興奮極了。我下樓,在飛雪中走了一個小時。能夠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是艾蕪先生的兒子汪繼湘先生和兒媳王莎女士為我簽名寄來的艾蕪先生的兩本書《南行記》和《艾蕪選集》,他們知道我喜歡先生的書,特意在書的扉頁蓋了一枚艾蕪先生未出名時的“湯道耕印”的木頭印章。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滿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的燦爛。王莎女士說,新近出版的艾蕪先生的兩本書,他們都沒有要稿費,只是委托新華書店發(fā)行,這讓我感慨萬千。因為有艾蕪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處于“寒冷”一隅,也讓人覺得親切。這樣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種溫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