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賓
幽深的山谷盡頭有一眼山泉,泉水甘冽醇正,沁人肺腑。人們上山勞作,總愿前來掬水解渴,臨走時再裝上一陶罐。
人們覺得泉水白白流走實在可惜,就在距山泉五步開外的緩坡下面挖了一個小水灣。山泉就像一把偌大的茶壺,總是把小水灣斟得滿滿的。每當(dāng)三伏六月下大雨,山洪猶如蛟龍出澗。魚兒有個嗜好,總愿趁此機會溯流而上,競相覓食,有的就會游到這個小水灣。灣底有一些螞蚱、天牛等昆蟲的尸體,這等豐富的美味使得初來乍到的魚兒樂不思蜀。當(dāng)洪水消退,貪吃的魚兒卻無法脫身,只好在這里落腳謀生。水灣和泉邊有好多泥螺,也不知它們何時從何處遷徙而來。
商老漢承包的山地就在這條山谷的盡頭,這眼山泉自然而然在他的管轄范圍之內(nèi)。商老漢是個老實巴交、安分守己的莊稼人。他的兒子因患絕癥早早離世,兒媳婦撇下一個三歲的孫子遠(yuǎn)嫁他鄉(xiāng)。商老漢含辛茹苦地把孫子拉扯大,如今孫子已上小學(xué)六年級了。
前些年,思想守舊的商老漢按傳統(tǒng)耕作方式種花生、栽地瓜,收人寥寥無幾。那些頭腦活泛、栽培蘋果的村民一個個都發(fā)了。是的,管理一畝果園比擺弄五畝莊稼的收人還要多呢。商老漢也將那片山地全栽上了優(yōu)質(zhì)紅富士蘋果。他和老伴辛勤管理,果樹長勢茁壯,三年后就開始掛果了。管理果園必須澆水,商老漢因地制宜,就勢將山泉下面的小水灣擴(kuò)大加深。夫婦倆忙活了半個月,挖出了一個深達(dá)兩米、兩鋪炕那么大的深潭。
適逢星期天,小孫子隨爺爺上山勞作。歇憩時,他指著小水潭對爺爺說:“您看,這小水潭里的水藻綠瑩瑩的,里面竟然有小蝦、泥螺、青蛙、鯽魚、泥鰍等那么多種動物,這么有限的生存空間里,這動物都吃什么呀?”
商老漢說:“還能吃啥,無非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吃水藻吃沙唄?!?/p>
小孫子說:“這就叫食物鏈吧?萬一缺失一環(huán)它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咱們可一定要好好保護(hù)這個‘綠水潭,讓這個小動物的世界一直存在下去!”
商老漢吸著老旱煙,連連頷首,表示同意。
管理果園需要打農(nóng)藥,要按一定比例把農(nóng)藥兌上水噴灑。農(nóng)藥大多含有劇毒,起初,商老漢甚是謹(jǐn)慎,總是遠(yuǎn)離小水潭合藥??捎袝r匆忙,就顧不了那么多,直接用盛藥的水桶在小水潭里提水。有的鄰居也過來挑水打藥,免不了也這么做,時間長了小水潭或多或少受到了污染。
果園很快進(jìn)入盛果期了,春夏兩季要打好多遍藥,商老漢夫婦就顯得忙碌了,情急之下,索性將合藥的水缸安放在小水潭邊上,這樣取水便捷,打藥省事。然而,有時藥水溢出水缸,直接滲入潭里;有時商老漢在潭里涮藥瓶子,如此這般,小水潭受到的污染更嚴(yán)重了。
這天小孫子前來幫忙打藥,見‘綠水潭里有幾條翻著肚皮、茍延殘喘的小魚,不由得怦然心動,對爺爺說:“您看,咱這‘綠水譚到底被污染了,快要變成‘黑水潭了,這些小魚小蝦哪能承受得了,照這樣下去,很快就會絕跡的!”
商老漢不以為然,“這么幾條小魚,是死是活對咱沒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到秋后咱的蘋果能賣大錢,那就謝天謝地啦?!?/p>
正如小孫子所說,又過了一段時期,小水潭里果然不見小魚小蝦的蹤影,唯有山泉到小水潭之間的泉流里尚有小蝦和泥螺,因為那是活水,依然清純。
這一天,小孫子坐在潭邊對爺爺說:“人們都在濫用農(nóng)藥、清洗劑什么的,好多河流里的小魚小蝦都絕跡了。倘若地下水也像這個小水潭一樣受到污染,人類勢必要遭殃?。 ?/p>
商老漢說:“天塌眾人頂,過河有矮子,你想那么多干啥,咱管理好自家的果園就行了?!?/p>
小孫子不便頂撞,就十分專注地盯著潭底,俄頃便驚叫起來:“爺爺您快看,那些漚黑的樹葉下面有一條大魚!”
商老漢不屑一顧地說:“這小水潭里怎么會有大魚,也許是一只蟾蜍吧?”
“我看得清清楚楚,就是一條大魚嘛,看樣子有點兒像泥鰍?!?/p>
商老漢說:“這還貼點譜兒,泥鰍最抗折騰,即便潭水臭了,也照樣存活。”
天遂人愿,這年秋后,蘋果行市特好,商老漢收入了不少錢,高興得不得了。
商老漢一門心思想著賺錢,對小水潭的污染狀況熟視無睹,那里成為一個十足的“黑水潭”了。
轉(zhuǎn)過年春天,天氣持續(xù)干旱,商老漢和老伴將抽水機安放在小水潭邊上,抽水澆果園。恰好是雙休日,小孫子也來幫忙。沒到晌午,小水潭就被抽干了。商老漢手持鐵锨跳進(jìn)小水潭里將淤積在潭底的爛泥清理出去。正清理著,驀地發(fā)現(xiàn)爛泥中有一條大鲇魚,商老漢喜出望外,小孫子說的不假,果然有條大魚!他一把摳住魚鰓,掂一掂,好家伙,足有一斤半重。小水潭里竟然會有這么一條大鲇魚!這可是個好兆頭哇,明年肯定會發(fā)大財!
中午,老伴將鲇魚刳開拾掇得干干凈凈,加上作料,上鍋燉好。小孫子嫌鲇魚有土腥味,只吃了一點點,老兩口卻大飽口福,幾乎連湯都喝了。誰承想沒等拾掇碗筷,一家三口皆口吐白沫倒在炕上。幸虧前來串門的鄰居發(fā)現(xiàn)得及時,待村民們聞訊趕來把他們送往醫(yī)院時,商老漢和老伴已經(jīng)一瞑不視了,唯有小孫子奄奄一息。
人命關(guān)天,公安干警火速趕到。經(jīng)過排查,午飯吃的這條鲇魚有重大嫌疑,問及在場的村民,這條鲇魚從何而來,村民皆茫然不知。僥幸活命的小孫子蘇醒過來后,詳細(xì)地敘述了這條鲇魚的來龍去脈。
村民們聽了有些懵懂。法醫(yī)耐心解釋:“這條鲇魚之所以得以存活,緣于它的生命力頑強。也許這鲇魚時常于夜晚掙扎著爬到山泉里喝清純?nèi)?,吃殘存的泥螺,天色微明就返回潭底扎進(jìn)淤泥里不露面兒。時間久了,它雖然適應(yīng)了這種環(huán)境活了下來,但是它的體內(nèi)也積攢了不少毒素,結(jié)果讓這一家三口吃了,便釀成了這個悲劇。”
真相大白,人們面對慘狀,心有余悸,繼而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責(zé)任編輯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