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電影的真相
文/張雨虹
近期,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上進行了展映的影片《龍蝦》引發(fā)了影迷間一場關(guān)于“單身會變狗”的大討論。影片中,“單身男女是觸犯法律的存在”這一設(shè)定令人大跌眼鏡。然而,這不過是那些“反烏托邦電影”里所構(gòu)建的“離譜世界”的冰山一角:有一天,單身真的成了一種犯罪,如果在45天之內(nèi)找不到伴侶就得接受懲罰變?yōu)閯游?;自由真的成了一種妄想,一旦內(nèi)心有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念頭就會被察覺,然后被剝奪生存的權(quán)力;等級制真的成了一種主導(dǎo),每個人只能按照自己被分配的等級生活;科技真的取代了人類,高科技和基因研究抹殺了人類種族的多元化……你以為近幾年火到不行的那些青少年電影就是“反烏托邦電影”的全部嗎?事實并不是這樣。
1515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最早提出了“烏托邦”的概念,從16世紀西方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到20世紀60年代的“烏托邦主義”,追尋心中的“理想國”似乎是哲學家們?yōu)橹巫尾痪?,不斷求索的目標。然而,“空想社會”實驗的最終失敗,也證明了“烏托邦”不過是人類對于至善至美的美好追求罷了。實際上,它只能是存在于美夢中的“烏有之鄉(xiāng)”。也許正是由于現(xiàn)實中烏托邦的理想主義難以達到,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我們才見到了如此多的“烏托邦世界”。大銀幕上那些“烏托邦世界”之所以能夠構(gòu)建起來,依靠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于是,這也就給了人們反抗的理由。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近幾年,根據(jù)青少年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層出不窮,《移動迷宮》《饑餓游戲》《分歧者》《賜予者》等影片的熱映,在電影圈慢慢形成一股特殊的熱潮。這些影片擁有一個大致相同的概念: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由成年人極權(quán)統(tǒng)治的所謂的烏托邦社會里,面對那些不合理的設(shè)定,他們紛紛選擇以激昂的斗志和整個社會體制進行斗爭。這不僅迎合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反叛的心理,也締造了一個又一個青春偶像。人們也更多地開始使用“反烏托邦電影”這個詞語。但其實,反烏托邦電影早已有之。那些青春電影遠不是“反烏托邦電影”的全貌。它們反而比真正的反烏托邦電影要樂觀得多,因為最終有反抗之心的年輕人還是成功地改變了他們所處的世界。而在那些揭示出“烏托邦世界”真相的電影里,你不得不面對極度的冰冷和戰(zhàn)栗。它完全迥異于現(xiàn)代社會,擁有統(tǒng)治權(quán)的人用自以為完美的制度打造出了一個所謂的“理想國”,普通人民失去了選擇的權(quán)利,敵意在自然、科技、武器和人類間蔓延,暴力成為解決問題、反抗極權(quán)的不二手段……
LINK 何為烏托邦
托馬斯·莫爾最早從希臘語的詞根中組合出了“烏托邦”這個詞,將代表“沒有”的“OU”和代表“地方”的“TOPOS”拼成了“UTOPIA”,因為發(fā)音類似“烏托邦”,因此這個詞語和“空想的國家”這一釋義牢牢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在烏托邦的概念里,世界臻于完善,科技設(shè)施健全,沒有混亂、戰(zhàn)爭和饑餓,人們的個性得以充分發(fā)揮,自由至上……
1拒絕愛情
詩人雪萊曾這樣說過:是饑餓和愛情統(tǒng)治著世界。然而,在反烏托邦電影里所構(gòu)建的世界中,饑餓和愛情都是不允許出現(xiàn)的。當禁欲成為時代的主題曲,還有什么比這更可怕?在統(tǒng)治階級看來,愛情和鮮花會讓人沖動,而沖動就意味著不穩(wěn)定,是危害社會安定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對于那些所謂的“烏托邦世界”而言,愛情只是一種累贅,繁衍才是每個人應(yīng)盡的義務(wù)。如果你的愛人成為一個只會喊口號的“復(fù)讀機”,想一想吧,是不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戀愛自由充滿了感激?
《龍蝦》
《龍蝦》講述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單身也許真的會變“狗”。未來世界,單身男女到了法定年齡就必須找到一個與自己匹配的伴侶,如若不然,就得自己選擇變成某一種動物。男主角并不想因此進行一場場尷尬的約會,也不愿認命變成由自己選擇的“龍蝦”,因此,他選擇徑直朝森林深處奔去。在那里,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由和他一樣的孤獨者組成的小社會,并且,他在這個小社會里戀愛了。自然,他又成了忤逆“孤獨者原則”的人。
男主角選擇龍蝦是因為它是動物界難得的遵守“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然而電影里的未來世界并不允許他這么做,單身是罪,戀愛也是罪,唯有繁衍才是被允許的男女相處之道。
《1984》
既然單身會變“狗”,那我選擇結(jié)婚。不過,只要是發(fā)生在烏托邦世界里的事,都不會按常理出牌。雖然身處一個宣揚禁欲的國家,知識分子溫斯頓還是愛上了修理員裘莉亞,他們開始暗中來往,定期在一間小店鋪里幽會。他們本以為那里是安全可靠的,然而思想警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反叛之舉。之后的故事很簡單,他們分別被抓住拷問。在拷問的第一階段,溫斯頓堅守住了和裘莉亞的愛情,然而在第二階段,當溫斯頓被自己最害怕的老鼠威脅時,他喊出了那句“別咬我,去咬裘莉亞”。至此,這段和整個烏托邦世界背道而馳的戀情,終于落下帷幕。多年后,當他們再度相遇,唯有沉默和冷淡填補了兩人間的空隙。
2科技至上
自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后,人類意識到了科技帶來的巨大便利,并開始以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為奮斗目標。然而,由此伴隨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卻為人們敲響了警鐘,科技真的有百利而無一害嗎?在此背景下,有一批思想者開始臆想一個“當科技發(fā)展脫離人類控制后的世界”。這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的世界。在這個“美麗新世界”里,由于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類已經(jīng)淪為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在高科技手段的助力下,他們甚至可以從胎兒階段就開始對一個人進行控制。人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心理屬性,也無法決定自己的生理屬性??萍迹凇盀跬邪钍澜纭崩?,成了一種維持秩序的手段。
《機械公敵》
似乎在很多科幻題材的電影里都體現(xiàn)過導(dǎo)演這樣的擔憂:如果有一天機器人可以替人類完成所有工作,那么還要人類做什么呢?公元2035年,美國USR公司開發(fā)出了一款超能機器人——“NS-5”,它們的批量生產(chǎn)使它們足以充當起人類社會各個領(lǐng)域里的任何角色。厭惡科技的警探和崇尚技術(shù)的科學家恰好代表人類的兩大陣營,在這場對峙中,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超能機器人似乎已經(jīng)學會了自我思考,并且解開了人類用以控制它們的密碼,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生物類別。與此同時,社會上疑似由機器人作案的犯罪案件也日益增多。人類必須開始重新思考該如何面對“異化”了的機器人,但是,事態(tài)真的可控嗎?
《人工智能》
如果以上對于高科技產(chǎn)物的想象令你不寒而栗的話,這部《人工智能》可能可以令你心生寬慰。一頭金色的頭發(fā),一雙溫柔的眼睛,小男孩戴維是第一個出場的機器人,只要啟動程序,它就可以完成任何你想要讓它做的事情。它被一名剛剛丟失了兒子的母親領(lǐng)回家,戴維宣誓將一輩子對她忠誠。然而,當失蹤的兒子被找到時,它成了那個多余的“兒子”,最終被母親放逐。以為只要變成真人,媽媽就會重新愛自己的戴維,自沉于海底,在海底廢棄的迪士尼樂園中找到了藍仙女的塑像,面對她祈禱了兩千年。當它被喚醒時,地球已經(jīng)進入了由機器人統(tǒng)治的時代。它的愛,長過了人類整個種族的壽命。
3按照你的等級生活
在提倡人權(quán)平等的21世紀,誰不想出人頭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平等發(fā)展的機會。然而,這個現(xiàn)實一旦遇上電影里的“烏托邦世界”,可就只能偃旗息鼓了。畢竟,“保持沉默”“不要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絕對服從”這三道絕對的社會規(guī)則,足以將一切想要一展才華的“夢想家”都打回原形。社會早就給你安排好了等級、身份、工作,接受你的安排,然后按部就班地生活,不準做任何可能讓自己“鶴立雞群”的事。“接受”代替“反抗”,成為這個世界唯一的“生存法則”。
《歡樂谷》
《雪國列車》
故事的背景發(fā)生在因人為因素而突然到來的冰河世紀。只有少部分人登上了唯一一輛通往“希望”的列車,成為永不停歇的流浪者。在這輛列車上,是一個被“極端化”的“小社會”,所有人被劃分成不同的等級,不同的等級對應(yīng)著不同的車廂。在柯蒂斯這類“下等人”看來,他們要突破車廂的限制,謀求自身的自由。而在威爾福這個列車上的絕對領(lǐng)袖看來,這不過是用來控制人口平衡和生態(tài)的最好工具。我們無法去否定柯蒂斯之于反抗者的,這種沖破壓迫、解放自由的流血斗爭,也無法駁斥威爾福這種站在人類制高點上,講述的那一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荒唐理論。電影最終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局,雖然這個看似人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的“烏托邦世界”最終坍塌,但故事最后劫后余生的兩名幸存者似乎預(yù)示著“新世界”重建的可能性。
因為一次意外,內(nèi)向的哥哥大衛(wèi)和火辣的妹妹珍妮弗來到了一片黑白的世界:歡樂谷。這里正是大衛(wèi)喜愛已久的電視劇場景:沒有彩色,人們過著沒有波瀾和驚險的平靜生活。居民的人生像極了一套既定的程序,每一天都過得規(guī)規(guī)矩矩,毫無意外。夫妻相敬如賓,孩子乖巧聽話,沒有投不進籃筐的籃球,沒有寫著故事的圖書,沒有誤點的晚餐。
然而,這對兄妹的到來漸漸改變了這個黑白的世界。特別是在珍妮弗熱情奔放的性格下,人們開始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看到了色彩。色彩很快在歡樂谷里彌漫開來,看得見的人開始遭到看不見的人攻擊。保守派們不能接受色彩的出現(xiàn),不能看到人們打開欲望和本能這個潘多拉的盒子。然而,歡樂谷還是轟烈地推進著色彩的浪潮。
4自由是妄想
看過電影《饑餓游戲》和《移動迷宮》的影迷都知道,在生與死之間拼死搏斗的孩子們苦苦追尋的不過是自由,但這個看似最簡單的理想在“反烏托邦電影”所表現(xiàn)的世界中卻難以實現(xiàn)。在那些完全由想象力構(gòu)建出來的未來世界里,雖然人人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但是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都消失殆盡,人類已經(jīng)失去了個人情感。生活在一個社會分工明確的社會里,口號式的“精神麻醉劑”使人們習慣于自己從事的任何工作,視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與極高的工作強度為幸福。正是在這個“新世界”里,高唱自由與愛情的“斗士”演變?yōu)楣怨月犜挼摹靶【d羊”。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失去追求自由的意識和勇氣。
《妙想天開》
《妙想天開》里的未來世界比之《1984》,有過之而無不及?;闹嚨奖瘧K的事件一樁接一樁:被政府洗腦的孩童爭相舉報自己的父母;因為一只蒼蠅掉進打字機使“塔托”變成“巴托”,無辜的鞋匠就此被處決;男主角山姆和情人吉爾雙雙因為戀情暴露而慘遭殺害……在這些悲劇的背后是一整個對制度和技術(shù)高度信任的人群,他們?yōu)橹贫裙ぷ鞑驯憩F(xiàn)出反抗意識的精英都當成恐怖分子。而在影片的最后,臨死前的山姆看到他的同事們正被鋪天蓋地的政府公文所吞沒。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妙想天開》的原名是“巴西”(Brazil),但這部電影和巴西毫無聯(lián)系。編劇特瑞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說,他的靈感來源于巴西的老工業(yè)城市—塔爾伯特港。在那里,所有東西都被鋼鐵的塵埃覆蓋著。這時候,唯有聽一首輕快的充滿巴西風味的歌,他才能感受到自己身處的世界尚存一絲色彩。
《V字仇殺隊》
本片背景設(shè)定在未來的英國,社會處于高壓統(tǒng)治下。一個叫Evey的年輕女子在生死關(guān)頭被一個蒙面的神秘男子V所救。V魅力非凡,格斗技巧高超。V因為Evey的信而喚醒了體內(nèi)沉睡的力量,使他可以與死亡和恐懼對壘。這封信是這么寫的:“給我不認識的你:我們的尊嚴是那么的小,但那是我們的僅有。那是我們最后的一寸領(lǐng)地,至少在這一寸里,我們是自由的?!碧稍谘b滿炸藥的列車里的V,他的身邊簇擁著他種的紅玫瑰。他戴著面具,始終在微笑,笑容詭譎而輕蔑。他將歷時20年的精心謀劃,換來一場漫天煙花。東方曙色初動,他帶來光,那一刻,他和這個世界都自由了。
自由,是一場殉葬,一場煙火,一道光。不要被反烏托邦電影里的世界的真相所嚇倒,請相信我們腳下的土地,它永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