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英
(廣西荔浦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荔浦縣 546600)
吡拉西坦是γ472-氨基丁酸的環(huán)化衍生物,為改善腦代謝藥物,具有激活、保護和修復大腦神經細胞的作用[1],臨床廣泛用于顱腦損傷及高血壓腦出血等的治療。20%吡拉西坦是大分子、高濃度藥物,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常引起藥物性靜脈炎,或者引起上下肢明顯不適感或疼痛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其遵醫(yī)行為。因此,探尋預防該藥所導致靜脈炎的方法刻不容緩。筆者嘗試用654-2注射液聯(lián)合75%乙醇進行濕敷,以預防或減輕吡拉西坦所致的靜脈炎,獲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神經外科住院接受靜脈滴注20%吡拉西坦治療的105例患者。(1)入選標準:① 能準確表達疼痛主訴;②CT確診高血壓腦出血或顱腦外傷;③使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2次/d。(2)排除標準:①乙醇過敏者、痛覺過敏者;②腦出血急性期及顱內壓增高;②青光眼者;③肥胖病人血管條件差者。將105例患者按奇偶數(shù)隨機分為實驗組52例及對照組53例,兩組年齡、性別及原發(fā)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兩組吡拉西坦使用劑量、用藥頻率及滴注速度、穿刺針及輸液管基本相同,所選取靜脈滴注血管條件相當,均選擇上肢靜脈,并避免偏癱及痛覺過敏肢體的靜脈。便用相同型號、相同材質的留置針進行輸液,操作者均為技術嫻熟的護理責任組長,輸入藥物均為20%吡拉西坦注射液100mL(吡拉西坦氯化鈉注射液為江蘇晨牌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90924),15min內滴完。觀察組靜脈滴注20%吡拉西坦前15min,用654-2注射液10mg加入75%乙醇100mL中,用注射器抽吸此溶液噴撒于棉墊至濕透但不滴水,敷于注射部位上3~4cm處,覆蓋范圍約6~8cm,外用保鮮膜包住,以透明膠布輕輕加以固定,保持紗布處于濕潤狀態(tài),至輸液結束15min。對照組于輸注20%吡拉西坦注射液前15min,用0.9%鹽水濕敷,方法同觀察組。
1.3 評價方法 責任組長傾聽患者主訴,觀察輸液局部情況,專人記錄核對。
1.3.1 靜脈炎 靜脈炎的診斷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委員會(2006年版)分級標準[2]:0級:沒有癥狀;1級:輸液部位發(fā)紅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fā)紅或水腫;3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fā)紅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摸到條索狀靜脈;4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fā)紅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及的靜脈條索狀物長度>2.5cm,有膿液流出。
1.3.2 疼痛 因上述靜脈炎的診斷標準未能反映局部疼痛情況,因此加疼痛指標進行評價,按WHO對疼痛的分級[3]:0級:無痛;1級:有疼痛感但不嚴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響;2級:疼痛明顯,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擾,要求用鎮(zhèn)痛藥;3級: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嚴重受干擾,需要用鎮(zhèn)痛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 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靜脈炎發(fā)生率 實驗組靜脈炎發(fā)生率11.54%(6/52),低于對照組組的88.68%(47/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 -6.980,P <0.001),且靜脈炎程度輕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比較 [n(%)]
2.2 疼痛情況 實驗組疼痛發(fā)生率7.7%(4/52),低于對照組的83.0%(44/5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 -7.380,P <0.001),且實驗組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組疼痛情況比較 [n(%)]
藥物性靜脈炎是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難題,由于藥物不同,所致靜脈炎的防治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針對靜脈炎的原因進行防治。王潔等[4]采用利多卡因聯(lián)合654-2防治蓋諾所致靜脈炎。舒林利等[5]用75%乙醇聯(lián)合如意金黃散外敷,均取得較好的效果。20%吡拉西坦是大分子、高濃度藥物,在臨床中用于顱腦損傷的修復,常規(guī)為2次/d,間隔6~8h。由于顱腦損傷修復的過程緩慢,所以用藥的療程較長,尤其是腦出血及腦水腫急性期,用20%吡拉西坦進行治療或預防腦水腫,使用頻率為3~4次/d,滴速也更快,要求100mL的20%吡拉西坦在5~10min內滴完。長期、反復、大量使用高濃度的吡拉西坦是發(fā)生靜脈炎的高危因素。最先的主訴是注射部位疼痛,患者要求減慢輸液速度,甚至自行減慢輸液速度,這雖然可以減輕疼痛[6],但嚴重影響了藥物治療效果。部分患者雖經過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解釋工作后勉強接受輸液,但負性情緒不能徹底消除,不利于疾病的恢復。因為持續(xù)用藥治療的時間較長,靜脈炎的高危因素未能排除,局部血管長時間反復受刺激,導致管壁增生,管腔變窄,靜脈彈性下降變硬,使1~2級靜脈炎發(fā)展成3~4級靜脈炎?;颊卟粌H疼痛不適,而且影響靜脈的利用,使臨床穿刺更為困難。減輕疼痛、保護血管、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在護理工作中非常重要。
本研究用654-2注射液聯(lián)合75%乙醇進行濕敷,以預防20%吡拉西坦所致的靜脈炎及疼痛,效果顯著。探討其機理主要為:①654-2、75%乙醇均有擴張局部血管作用,從而對抗20%吡拉西坦注射液致靜脈或毛細血管痙攣的作用,使局部血流量增加,藥物蓄積現(xiàn)象得到改善,吡拉西坦對血管的刺激減輕,藥物性靜脈炎的危險因素降低,再加上乙醇兼有局部麻醉及鎮(zhèn)痛功效,在不影響吡拉西坦的血藥濃度下快速緩解了高濃度藥物對血管 刺 激 所 致 的 疼 痛 感[4,7],穩(wěn) 定 了 患 者 情 緒。②654-2有抗組胺作用,可預防20%吡拉西坦高濃度藥物刺激局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分解的組胺所導致的炎癥,減少了細菌性靜脈炎的危險因素[8~10]。③75%乙醇濕敷可使穿刺局部皮膚溫度降低,血管內皮抗損傷增強,有利于穿刺導致的血管內皮損傷修復,避免血管進一步損傷[1]。④75%乙醇有擴張皮膚及血管作用,濕敷時乙醇可經皮膚進入細胞,發(fā)揮消毒防腐功能,降低穿刺部位的細菌活力,從而減少細菌性靜脈炎的發(fā)生[1]。⑤75%乙醇可增強654-2注射液的滲透作用,可起協(xié)同作用,且無配伍禁忌。
本研究還觀察患者使用吡拉西坦所致的疼痛緩解情況,故入選標準為能正確主訴疼痛的患者,對未能正確主訴疼痛的患者如高血壓腦出血期及顱腦外傷腦水腫期不在研究范圍。但是,高血壓腦出血期及顱腦外傷腦水腫期患者使用吡拉西坦頻率更高、滴速更快、時間更長,為增強效果還需要聯(lián)合使用甘露醇,這更增加了發(fā)生靜脈炎的危險因素。靜脈炎的發(fā)生率更高、程度更重,發(fā)現(xiàn)時局部已腫脹、靜脈變硬,靜脈炎已發(fā)展為3~4級,不但給患者身體帶來損害,也給下一步的靜脈治療帶來困難。因此,在進行20%吡拉西坦靜脈注射時,應多傾聽患者的主訴,對意識障礙的患者還應該多觀察局部皮膚、血管情況,安排好給藥次序、控制室內溫度等多方面進行靜脈炎的預防。
此外,因654-2注射液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對于顱內壓增高及腦出血急性期,不宜靜脈用藥及肌肉注射[1,11]。本研究使用654-2濕敷,臨床觀察未發(fā)現(xiàn)有血壓升高等副作用,亦未有尿潴留現(xiàn)象。因乙醇可致接觸性過敏,使用前要詳細詢問過敏史,使用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及皮膚情況,及早預防過敏發(fā)生。
綜上所述,靜脈注射20%吡拉西坦容易發(fā)生藥物性靜脈炎,使用654-2注射液聯(lián)合75%乙醇濕敷,預防20%吡拉西坦所致靜脈炎及疼痛有非常好的臨床效果,且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陳新謙,金有豫,馮 光.新編藥物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11.
[2] 劉梅麗,徐沛純.PICC置管并發(fā)靜脈炎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09,14(1):59 -61.
[3] 石 英,王 強.癌癥疼痛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9):68 -69.
[4] 王 潔,胡 敏,郭文琳,等.利多卡因山良菪堿聯(lián)合蘆薈喜療妥防治蓋諾所致靜脈炎[J].護理學雜志,2010,25(3):44-45.
[5] 舒林利,李 莉.75%乙醇聯(lián)合如意金黃散外敷治療靜脈炎[J].護理學雜志,2010,25(11):18 -19.
[6] 于少杰,呂春曉.靜脈輸注吡拉西坦局部致痛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學雜志,2010,13(2):91.
[7] 張新平.局部濕敷對化療性靜脈炎的預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4):690 -691.
[8] 鄭 萍,郁亞波,邱佩紅.山莨菪堿預防蓋諾所致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3):371-372.
[9] 李獻瑩,何淑郁,朱淑蘭,等.酒精加654-2濕敷對于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防護作用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10 -11.
[10]劉月利.硫酸鎂聯(lián)合山莨菪堿低溫濕敷減輕阿奇霉素所致疼痛及靜脈炎的方法[J].護理學雜志,2009,24(21):46-47.
[11]張亞軍,吳 瑩.山莨菪堿在老年性腦供血不足臨床應用的效果評價[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8(10):1467-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