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二寶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拍照時總是喜歡擺一個剪刀手的造型嗎?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孜孜不倦地使用剪刀手造型,一副“剪刀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
其實,剪刀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亮相還要歸功于英國首相丘吉爾,他不僅首創(chuàng)了剪刀手的姿勢,更是對剪刀手的流行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941年,丘吉爾在地下掩體內(nèi)舉行記者招待會,地面上突然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zhàn)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在場的記者說:“請相信,我們一定會反擊的。”這時,一名記者發(fā)問:“首相先生,您有把握嗎?”丘吉爾轉(zhuǎn)過身,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根手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一定勝利!”這一具有標志性的場景出現(xiàn)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各大報紙上,從此,人們都會使用剪刀手造型來暗示勝利將要到來。在那段黑暗的歲月中,剪刀手不僅給反法西斯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也一步步擊垮著納粹的心理防線。由此,剪刀手深入人心,即使是政客也開始在公開場合頻繁地使用剪刀手。
丘吉爾怎么也不會想到,時至今日剪刀手的手勢依然風靡全球,而幫助“V”字手勢出現(xiàn)在國際視野中的關(guān)鍵人物是美國花樣滑冰選手珍妮特·林恩。1972年在日本舉辦的札幌冬奧會上,美國花樣滑冰選手珍妮特·林恩在比賽中意外滑倒,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慌亂、氣餒,而是繼續(xù)面帶微笑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完成了整個比賽。她的表現(xiàn)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賽后,珍妮特·林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頻頻使用剪刀手,使得這個手勢在日本不脛而走,繼而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盛行,大陸也深受影響,風靡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范圍“剪刀橫行”。
我就愛擺剪刀手,有本事你告訴我除了剪刀手,還有什么造型更好看?
【素材運用】很明顯,丘吉爾當初舉起“剪刀手”,純粹是一種偶然之舉。只是后來,這一動作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標準動作。這其中,除了模仿、名人等因素外,更多的還是“剪刀手”向人們傳遞著自信、樂觀等情緒信息。哲人說,無論發(fā)生什么,我們都要微笑著面對生活。確乎,我愛擺剪刀,就因為這個造型告訴你我,我活著,我自信、樂觀,我的明天還會更加美好!
【速用名言】
1.人生中的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了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就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_灣作家 龍應臺
2.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英國劇作家 蕭伯納
【適用話題】偶然因素;流行符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