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榮
東晉的郗超是郗愔的兒子。永和四年(348年),桓溫因平蜀之功,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郗超進入桓溫幕府,兩人一文一武,在當時的東晉王朝刮起了一股旋風。咸安元年(371年),桓溫收復壽春,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桓溫只想皇帝能夠給他加九錫,而郗超卻勸桓溫干脆廢了皇帝司馬奕?;笢夭杉{了他的建議,做起了天子夢。
然而,桓溫并沒有實現他的天子夢,病死了,郗超也因為精神支柱倒下,不久就患了重病。此時的郗超如夢初醒,開始考慮自己父親的下半生。當初,郗超與桓溫結為同盟,因為父親郗愔忠誠于皇室,所以沒讓父親知道。等到他病重后,拿出一箱子書信交給門人,說:“家父年事已高,我死之后,如果他過度悲傷,可把這個箱子呈交給他。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請把它燒掉?!?/p>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因悲痛惋惜而患病。于是,那位弟子把箱子呈送給他,里面全是郗超與桓溫商議密謀的往返書信。郗愔勃然大怒,說:“這小子死得已經太晚了!”于是再也不為他悲痛流淚了。
在一般人看來,一直守口如瓶的郗超完全可以將秘密帶進棺材。而生命垂危時的郗超,看重的卻是父親的健康,他甘愿讓父親痛恨自己,為的是讓父親在遭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喪子之痛后,能好好活下去。
這就讓我想起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里記錄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震升的人,晚年失去了愛子,痛不欲生。一天夜里,他路過兒子的墳墓,便徘徊留戀不忍離去。忽然他看見兒子獨自坐在田壟盡頭。他想握兒子的手,兒子便后退。他和兒子說話,兒子卻非常冷漠。他感到奇怪。鬼嘲笑道:“父子之情,不過是宿緣,如今緣分已盡,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又何必反復追問呢!”說完掉頭就走了。王震升便不再思念兒子了。
無論是郗超,還是王震升的兒子,他們都是希望斷絕父親的思念之情,讓自己父親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吧!表面的冷漠與無情,真可謂“看似無情卻有情”。這種盡孝的方式也算是用心良苦。
【素材運用】百善孝為先。我們熟知的孝,是作為兒女不應違背而應順從父母的意愿,故孝順連用,以順盡孝。其實,目的為主,方式次之,只要目的正確,方式可以另類。無論是郗超還是王震升的兒子,他們都以斷絕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來讓父親好好地生活下去,這何嘗不是另類盡孝?這種另類盡孝的方式可謂用心良苦!
【適用話題】孝順;愛的方式;過程與結果